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8篇
  免费   989篇
  国内免费   1313篇
测绘学   429篇
大气科学   878篇
地球物理   1165篇
地质学   2400篇
海洋学   598篇
天文学   248篇
综合类   422篇
自然地理   600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290篇
  2021年   279篇
  2020年   247篇
  2019年   334篇
  2018年   329篇
  2017年   291篇
  2016年   329篇
  2015年   300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325篇
  2012年   335篇
  2011年   306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272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125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5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昌宁-孟连结合带牛井山地区发育以构造岩片和透镜体形式产出的斜长角闪岩,其对于认识和恢复昌宁-孟连结合带特提斯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牛井山蛇绿混杂岩带内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锆石CL图像揭示斜长角闪岩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72±1.2 Ma(MSWD=1.1,n=21),代表斜长角闪岩原岩时代。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斜长角闪岩Si O2含量为51.83%~52.6%,全碱(Na2O+K2O)含量为3.33%~4.16%,Na2O/K2O比值为5.8~19.8,属于低钾拉斑玄武岩系列。微量元素结果表明斜长角闪岩具有N-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原岩恢复研究揭示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272±1.2 Ma的N-MORB型辉长岩。斜长角闪岩锆石初始(176Hf/177Hf)i值为0.282906~0.282956,对应的εHf(t)为10.7~12.5;单阶段亏损地幔Hf模式年龄tDM1为416~499 Ma(平均值为466Ma),明显老于原岩结晶时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Hf模式年龄揭示昌宁-孟连特提斯洋在272 Ma时具有一个长期亏损的地幔,地幔年龄为早古生代416~499 Ma。结合该带存在早古生代洋壳残余及洋壳俯冲成因埃达克岩的事实,我们认为昌宁-孟连带是一个连续演化的原-古特提斯洋,晚古生代272 Ma时还存在洋中脊扩张并产生具有N-MORB性质的洋壳。  相似文献   
992.
在前期详细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郧西盆地进行针对性的浅层地震反射勘探,并利用地震发射结果来确定断层位置及构造特征。该研究对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地震安全系统的建设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93.
金沙江流域气温降水变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金沙江流域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M ann-Kendall趋势分析、有序聚类、小波分析方法分析流域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趋势性、突变性和周期性。研究表明:(1)金沙江流域上游多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际变化稍大,下游多年平均气温在12℃左右,中游处于二者之间,且年际变化较小;流域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呈显著性升高趋势,气温升高主要发生在1980年以后,且普遍存在7~9年、14~15年和23~25年的近似周期,在1997、1992年和1986年发生突变;(2)金沙江流域降水丰富,干流年降水量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大,支流相对较均匀,且年降水年际变化较小;流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局部出现降水减少现象;普遍存在2~3年、7~8年和15年的近似周期;在1997、1993、1986年左右存在突变性。   相似文献   
994.
本文以汶川地震地表形变带的实地测量数据为基础,结合沿实测地震地表变形剖面建筑物破坏情况的调查与测量,分析了不同地震地表变形类型及其建筑物破坏特征,定量化地讨论了地表变形梯度与建筑物破坏程度间的关系。提出无论地震地表变形表现为何种类型的断层陡坎,地表破裂、强变形局部化在宽10~30m的地表破裂带内;建筑物受损情况最直接的影响是建筑物所处地点的地表变形梯度,地表变形梯度大于0.1的地段,建筑物均完全被摧毁;地表变形梯度在0.07~0.1间的地段,建筑物遭受严重损坏,产生倾斜及强烈变形等;地表变形梯度在0.03~0.07之间的地段,建筑物可能受到中度损坏,产生倾斜及变形等,具有抗震设防能力的构建筑物一般不会倒塌;地表变形梯度小于0.03的地段具有抗震设防能力的构建筑物一般只会受到轻的损坏或基本完好。  相似文献   
995.
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可实现反射点的正确空间归位和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减小菲涅尔带的影响范围,大大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论述了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的成像原理和关键技术,并应用于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中。结果显示,小断点显示较叠前时间偏移剖面更为清晰,提高了煤田三维地震探测细微构造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996.
大庆长垣南部浅层气主要为来源于嫩江组一二段的生物气, 混入少量的青山口组热成因气和无机成因的CO2.明水组沉积末期为嫩江组一二段大量生排生物气时期, 此时断裂活动导致黑帝庙油层背斜和断圈的形成, 并诱导生物气垂向运移, "三期复合"使大量生物气向黑帝庙油层运移.活动断层均为"断裂密集带"的边界断层, 沿其垂向运移的生物气聚集的部位取决于断层与两盘地层的配置关系, 与断层倾向相反的一盘是生物气聚集的主要部位, 大庆长垣南部总体为"西缓东陡"的不对称背斜, 生物气主要富集在断裂密集带东部边界的圈闭中.黑帝庙油层纵向上分为5套储盖组合, 下部3套组合盖层厚度较大, 受断层错断的概率较小, 是主要的目的层.黑帝庙油层大部分圈闭为"断圈", 断层侧向封闭性决定圈闭的潜力, 断层侧向封闭所需SGR低限为0.375, 利用Allan图解标定断层侧向封闭性并分析圈闭的潜力, 与不考虑断层侧向封闭性时圈闭有3种变化: 一是断层侧向封闭, 面积和幅度没有改变的圈闭(Ⅰ型); 二是断层侧向封闭具有分段性, 面积和幅度变小的圈闭(Ⅱ型); 三是断层侧向不封闭, 不存在的圈闭(Ⅲ型).其中Ⅰ和Ⅱ型圈闭是生物气聚集的有利目标.从大庆长垣南部看松辽盆地浅层气成藏关键因素是有沟通气源的断层控制的圈闭的完整性(背斜或断层侧向封闭性较好的断圈)和区域稳定分布的盖层.   相似文献   
997.
探讨利用OpenGL实现GNSS仿真软件中的飞行模拟可视化方法,给出根据仿真输出的俯仰角、偏航角和速度信息实现的三维可视化结果。  相似文献   
998.
Soil fauna have been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ecause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nutrient cycling.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information on soil arthropods in the forest-steppe ecotone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 of northern Hebei,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 of protecting biodiversity in this area. Soil arthropod communitie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forest-steppe ecotone in northern Hebei province to provide basic information on changes in mountain soil fertility, which c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arthropod communities in mountain ecotones. From the 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a total of 7994 individual soil arthropods were collected, which belonged to 25 groups, 6 classes and 24 orders. Acarina, Hymenoptera and Collembola were the dominant groups in the ecotone. The number of Acarina was higher than Collembola, and this phenomenon wa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other areas in the same climate zone. The increased abundance of rare groups in the Forest zone with the richer vegetation, higher arthropod abundance and more substantial litter depth, could be interpreted as a reaction to the suitable soil environment and food supply. And these rare groups were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which could be regarded as biotic indicators for evaluating soil quality. The analysis of community diversity showed that the abundance index (d), the Shannon-Wiener index (H′), the evenness index (J) and the density-group index (DG)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forest zone, lower in the forest-steppe zone, and lowest in the meadow-steppe zone. Seasonal variations in community composition correlated with changes in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this ecotone. Groups and individuals of soil arthropod communities in the three zones were present in greater numbers in the middle of the rainy season than in the early or late periods of the rainy season as a whole. At the same time, seasonal changes in soil arthropod communities from different plots were also influenced by habitat condition.  相似文献   
999.
我国石油资源流流量位序-规模分布特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我国石油(特指原油)资源流动为研究对象,以我国省级行政单元作为石油资源空间流动的节点,从1985~2007年中选取5个特征时点.借助齐夫定律,研究了我国石油资源输出量和输入量的位序-规模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各特征时点石油输出量和输入量的位序-规模分布均满足齐夫法则.(2)从无标度区范围来看.石油输出量的无标度区范围变化不大,而输入量的无标度区范围呈现出先缩小后又逐年扩大的趋势.(3)从空间分形结构来看.石油输出量的无标度区没有分段,始终呈现为单分形,而输入量则经历了由双分形向单分形的演化.(4)从空间分布形态来看,各特征时点石油输出量均呈帕累托分布模式,而输入量的空间分布形态变动较大,经历了对数正态模式-帕累托模式-对数正态模式-帕累托模式的演变.我国石油输出量和输入量位序-规模分布的不同步变化,与大油田分布、石化产业布局以及石油流通体制等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00.
梭梭幼苗死亡与土壤和大气干旱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田媛  李建贵  赵岩 《中国沙漠》2010,30(4):878-884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沙漠中的一年生梭梭幼苗为研究对象,对环境气象因子、土壤含水率、幼苗根系垂直伸展状况、幼苗死亡动态进行了全生长期的连续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梭梭幼苗根系伸展迅速,当年可达1.5 m,幼苗死亡率动态变化仍然与土壤表层含水率显著相关,而与根区或深层含水率不显著相关。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表层含水率并不总是梭梭幼苗死亡率波动的主导因素。当土壤含水率低至0.82%时,无论大气干旱程度如何,幼苗死亡率都急剧升高;而当土壤含水率高于1.25%时,幼苗可以耐受大气干旱,幼苗死亡只与土壤表层含水率显著相关;当土壤含水率在0.82~1.25%之间时,幼苗死亡率与大气干旱程度(空气饱和差)显著相关。据此我们推测,当土壤表层含水率低于1.25%时,大气干旱主导死亡率的变化;反之,则土壤水分主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