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147篇
海洋学   12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1IntroductionSZ-4spaceborne,launched on30December2002,is the fourth unmanned spaceborne of China.Multimode microwave remote sensor is its primaryload,of which the altimeter mode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During about five months,a large numberofSZ-4altim…  相似文献   
92.
93.
海底沉积物孔隙压力对海底地质灾害过程反应敏感,是表征海床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海底沉积物的孔隙压力观测可以判断海床的稳定状态,对于海底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海底沉积物孔隙压力观测存在(1)超高背景压力下的高精度测量;(2)贯入过程传感器超量程破坏;(3)系统长期供电及传感器漂移;(4)深海海底布放和回收等技术难点。国际上海底孔隙压力观测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逐渐形成了系列核心监测技术和成熟的商业化设备产品。挪威岩土工程研究所NGI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共同研发的NGI-Illinois压差式孔隙压力观测系统,是已知最早的海底沉积物孔隙压力观测设备。此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英国牛津大学等相继研发了不同结构的观测设备,覆盖浅海到深海。其中,英国海洋科学研究所研发成功的深海孔隙压力原位长期观测设备PUPPI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该设备能够在6 000 m水深的环境中连续运行一年,成为当时最成功的海底孔隙压力观测设备,其现代化的设备结构和设计理念被后续的观测设备广为借鉴。21世纪以来,得益于海洋科学技术的整体进步,国际孔隙压力观测技术发展呈现加速趋势。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IFREMER研发的Piezometer系列孔隙压力观测探杆,代表了当今世界的先进水平,可能是目前应用次数最多的海底孔隙压力观测设备。我国在深海探测、观测技术领域起步较晚,在深海沉积物孔隙压力原位长期观测技术方面几乎空白,发展很不成熟。其中,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较多的探索性研发工作。近年来,以港珠澳大桥建设、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等为标志的大批国家级海洋建设项目如火如荼,深海油气矿产资源开发、深海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快速起步,深海孔隙压力原位长期监测关键核心技术等“卡脖子”问题仍然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工程产业发展的步伐。因此,迫切需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深海沉积物孔隙压力原位长期监测技术。本文回顾了国际、国内海底孔隙压力观测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旨在分析总结孔隙压力观测技术及其应用中涉及的一些核心技术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为我国该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4.
海底滑坡、浊流等深海底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海洋工程安全,是国家深海开发亟待解决的风险问题。为避免深海海底地质灾害对海底工程造成危害,解决深海海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难题,我们研发了一套复杂深海工程地质原位长期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声学、电阻率、超孔隙水压力等方法监测深海海底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化,实现了对深海海底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该系统主要包括海床基搭载平台、监测系统、通信控制系统、供电系统等。其中监测系统主要通过原位长期监测海底沉积物的电阻率、声学、超孔隙水压力等的变化来获取海底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化;通信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海底到海面,再到陆地的双向通信和数据传输。其中供电系统通过独特设计的海水电池工艺,可以满足该系统在海底长期工作一年的电量需求。复杂深海工程地质原位长期监测系统已完成了近海测试,并搭载“海洋地质六号”“东方红三号” “张謇号”等科考船在南海进行了多次远海海试,获取了丰富的实测数据。电阻率监测系统采用温纳法滚动测量,测得的水土界面位置平均电阻率为0.207 Ω·m。超孔隙水压力监测系统采用开放式结构的压差式光纤光栅孔压测量方法,监测到孔压观测的4个标志性阶段:(1)贯入过程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累计,峰值为34.942 kPa,历时0.182 h;(2)贯入完成后累积的超孔隙水压力衰减,衰减到9.973 kPa,历时为0.810 h;(3)环境应力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实时响应,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范围为8.327~14.384 kPa;(4)残余孔隙水压力平均值为11.150 kPa。声学监测系统采用两个一发三收模式,测量的海水平均声速为1 533 m/s,测量的海底沉积物自上而下的平均声速依次为1 586、1 587、1 784、1 735、1 831 m/s。复杂深海工程地质原位长期监测系统的成功研制将显著提升目前海洋工程地质原位长期观测的技术能力,解决复杂深海工程地质评价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95.
Wei  Ruilong  Ye  Chengming  Ge  Yonggang  Li  Yao 《Landslides》2022,19(5):1087-1099

The occurrence of landslides is affected by var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en predicting landslides, conventional neural networks optimize parameters using global connectivity, which limits their efficiency in extracting features of contributing factors.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an attention-constrained neural network with overall cognition (OC-ACNN) to focus on important features from the complex data. The method has four steps: (1) extract the overall cognition as the prior input based on historical landslide distribution and contributing factors, (2) embed an attention mechanism in hidden layers to allocate more weight to noteworthy features, (3) update weights and fit the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y the 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BPNN), and (4) generate prediction results using a classifier. This model was applied to the Sichuan-Tibet Highway, considering 10 predisposing factors and 1449 historical landslides. The evalu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OC-ACNN (0.822) had a higher predictive capability tha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LR, 0.734) and BPNN (0.789) in terms of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UC). Further, we compared different attention patterns and score functions for use with the proposed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OC-ACNN offered greater predictive performance than Self-ACNN (without OC, 0.803) and that the improved cosine (0.822) score function had better results and stability than others (0.819 highest).

  相似文献   
96.
97.
GIS和SDSS在高速公路选线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贾永刚  广红等 《地球科学》2001,26(6):653-656
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决策支持系统(SDSS)技术为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工具CITYSTAR为平台,以VB为开发工具,在高速公路选线理论的指导下并考虑选线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如何把GIS和SDSS应用到高速公路选线中进行了探讨,并以青岛、黄岛、灵山卫、南岭等环胶州湾地区为研究对象,初步设计出了高速公路选线决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98.
INTRODUCTIONKazkeaertefaultzoneabout 1 0 0kilometerslong (Fig .1 ) ,istheeasternlimbofthelatestdefor mationbeltofthenorthernmarginofPamirs (ChenJie ,etal,1 997) .Manymoderatelystrongearth quakesoccurredalongthiszone (FengXianyue ,etal,1 987) .ThelateQuaternarydeformation…  相似文献   
99.
正断层生长和侧向连接是最基本的三维地质构造问题,深入剖析其三维时 空演化过程对理解沉积盆地内正断层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至关重要。 南海扩张时间和影响范围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发育大量正断层,并覆盖有高精度二维地震反射剖面,成为研究上述问题的理想地区之一。本研究以陆丰凹陷为研究对象,开展三维构造解析和建模研究,为正断层系统三维时 空演化过程提供一个实例。研究结果表明:陆丰凹陷主控断层F1的生长和连接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晚白垩世—早古新世,两条断层分别形成并以孤立断层模式分别向两侧生长;早古新世—早渐新世,断层发生侧向连接作用合并为F1断层,连接处发育侧断坡;晚渐新世—中中新世,F1断层继续向两侧生长。基于F1断层定量分析(生长指数和断距),发现F1断层活动强度表现为先增加然后突然降低,其转折时间对应于T60界面,~23 Ma,较好地对应了西北次海盆扩张终止时间,说明南海北部扩张已经影响到陆丰凹陷。结合前人对珠江口盆地构造变形和演化研究,初步认为南海北部扩张波及的范围已跨过陆丰凹陷向大陆方向继续延伸,其北部边界可能对应于华南大陆南缘的滨海断裂带。本研究可为正断层系统三维生长过程研究提供案例,同时为南海扩张过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0.
利用瑞雷面波在近地表传播特点,用大小阻尼二乘法迭代反演近地在低速带厚度和速度,给出了大庆两个地区实例试算结果,表明该算法是稳定的,适用于近地在参数反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