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87篇
  免费   3055篇
  国内免费   3942篇
测绘学   1553篇
大气科学   3132篇
地球物理   3784篇
地质学   7829篇
海洋学   2342篇
天文学   670篇
综合类   1541篇
自然地理   1733篇
  2024年   90篇
  2023年   268篇
  2022年   761篇
  2021年   918篇
  2020年   738篇
  2019年   843篇
  2018年   884篇
  2017年   782篇
  2016年   903篇
  2015年   780篇
  2014年   980篇
  2013年   1006篇
  2012年   941篇
  2011年   950篇
  2010年   946篇
  2009年   904篇
  2008年   845篇
  2007年   794篇
  2006年   676篇
  2005年   650篇
  2004年   482篇
  2003年   458篇
  2002年   541篇
  2001年   516篇
  2000年   455篇
  1999年   616篇
  1998年   503篇
  1997年   502篇
  1996年   475篇
  1995年   369篇
  1994年   362篇
  1993年   314篇
  1992年   281篇
  1991年   225篇
  1990年   172篇
  1989年   154篇
  1988年   126篇
  1987年   61篇
  1986年   72篇
  1985年   46篇
  1984年   37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40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6篇
  1962年   5篇
  1958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根据2004—2014年的全球海洋Argo网格数据集(BOA_Argo)和ECMWF 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冬季太平洋副热带东部海区的水团变性率及水团形成率,对南北太平洋副热带东部新生成模态水的年际变化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太平洋副热带东部模态水(NPESTMW)和南太平洋副热带东部模态水(SPESTMW)的新生成体积及核心密度在2004—2014年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NPESTMW主要经历了2005—2009年和2010—2013年2次持续4~5a的体积和密度增加过程,其中体积最大值出现在2009年,最小值则出现在2005和2014年。南半球SPESTMW则经历了2007—2009年和2010—2013年共两次持续3~4a的体积和密度减小过程,其中体积的最小值出现在2009、2013年,最大值出现在2010年。合成分析发现,由冬季海面热通量异常引起的深混合层内与模态水密度相当的水团表层形成率异常,可能是导致NPESTMW和SPESTMW新生成水体积年际变化的重要因素;同时,SPESTMW新生成水的年际变化受局地风应力旋度的年际变化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02.
遥感数据融合研究进展与文献定量分析(1992—201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遥感应用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遥感载荷指标性能的不断提升。但由于遥感传感器的硬件技术瓶颈,遥感数据无法同时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的指标特性。遥感数据融合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为了深入了解目前遥感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本文对国内外1992年—2018年间在该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相关成果进行了调研、分析与归纳总结。首先对遥感数据融合相关论文的年发文量、发文国家与机构、发表刊物以及关键词等进行了统计,梳理其发展历史及趋势;系统性的总结了各类数据融合算法,将其分为面向空间维提升的融合算法、面向光谱维提升的融合算法以及面向时间维提升的融合算法3类,并对各类算法的优势与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了遥感数据融合的质量评价指标,包括有参考影像的融合评价指标以及无参考影像的融合评价指标;最后对遥感数据融合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903.
基于特征点匹配及提纯的点云配准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的基于ICP点云配准算法配准时间长、收敛慢、需要较好初始配准等限制,本文利用现有的点云特征提取算法和描述算法,提取并匹配点云中的特征点,用RANSAC算法结合坐标转换模型剔除误匹配点对,用匹配点对在两点云中的坐标计算之间的坐标转换参数,从而实现点云的配准。相比ICP类算法,提高了点云配准的效率,同时提高了点云配准的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904.
针对目前校园安保监控措施脆弱的实际问题,以及积极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需求,以中南大学新校区为实验区,基于CityEngine软件的快速建模方法与WebGIS三维模型渲染技术,使用Java语言开发了基于三维虚拟仿真的学生校园活动监控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进行校园的三维场景动画漫游,还提供了基于学生实时手机定位的监控功能。  相似文献   
905.
针对异构三维模型数据的统一组织和集成管理问题,本文以目前主流金字塔模型、三维场景瓦片的数据组织方法和地图服务规范等相关技术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金字塔模型的三维模型数据组织方法。该方法首先构建覆盖测区的地理格网模型,以此作为异构三维模型数据集成的空间框架。其次,建立三维模型数据与地理格网单元的映射关系,从而构建复合金字塔模型,实现异构三维模型数据的统一管理。最后,在数据结构上对现有数据格式进行扩展,设计了一种面向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储存三维模型数据,完成异构三维模型数据的一体化存储。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异构三维模型数据统一组织与集成管理。  相似文献   
906.
提出一种使用非差非组合精密单点定位(PPP)估计和分析接收机DCB短时时变特征的方法。首先利用非差非组合PPP得到包含接收机DCB的重构电离层参数估值;然后通过IGS电离层GIMs格网模型内插剥离各历元站星斜向电离层距离延迟;最后通过最小二乘约束得到各历元接收机DCB解。由于格网本身精度(2~8 TECU)和插值精度限制,解算出来的接收机DCB并不能真实反映其短期时变特征。为此,提出利用站间单差或者历元间差分的方法还原其真实的变化态势。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正确估计接收机DCB,并能真实还原其短期时变特征,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07.
旨在剖析我国《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中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在界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基础上,从要素特征(W维)、利用目标(R维)和评价过程(S维)等3个维度阐述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系统要求,构建关联分析矩阵,对《规程》中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差异化、层次完整性和目标关联性等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针对当前《规程》中存在的评价对象混杂、开发区类型需要细化、指标体系不完整、计算方法需修正等问题提出了相应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908.
赵一  李衍青  李军  刘鹏  蓝芙宁 《地球学报》2021,42(3):324-332
本文对滇东断陷盆地南洞岩溶地下水系统各地下河的水文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推断了南洞岩溶地下水系统的结构特征.根据岩性构造、地下河发育以及补径排关系,将其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分别采用降雨入渗系数法和径流模数法对南洞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天然资源量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分别为35610.7万m3/a和33460.2万m3/a.用枯季径流...  相似文献   
909.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land standard is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cientifically allocating various types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and it is the basis for drawing up and revising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scheme. Considering China's current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land standard, many problems exist, such as the gap in the land use control threshold, the lack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climate revision, and failing to consider the topographic factors. To resolve these problems, this study proposed a step-by-step process framework and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method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revision of standard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Total-Structure control. By setting the conditions, a universal basic standard for construction land was established. Quantitative analysis was then conduct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asic standard and the selected key indicators, such as urban population size, sunshine spacing coefficient, the width of river valleys or inter-montane basins, and terrain slope, among others. Finally, revised standards were formed for climate conditions,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ic conditions, which were matched with the basic standards. The key results are three-fold:(1) The per capita construction land standard of 95 m~2/person can be used as the total indicator of China's urban planning basic standard, and the corresponding per capita single construction land comprises 32.50% of residential land, 7.42% of public management and public service land, 22.50% of industrial land, 17.50% of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12.50% of green space, and 7.58% of other land-use types. The results of the revision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size indicate that the difference in population size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total amount of per capita construction land.(2) The climate revision results of per capita residential land and per capita construction land in major cities reveal that the revised climate value varies greatly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China. The revised climate values of the per capita area of construction land vary by latitude as follows: the value at 20°N is 93 m~2/person, the value at 30°N is 97 m~2/person, the value at 40°N is 103 m~2/person, and the value at 50°N is 115 m~2/person. The basic standard land value of 95 m~2/person is generally distributed across the Xiamen-Guilin-Kunming line.(3) The cities located in mountainous areas, hilly valleys, or inter-montane basins can reduce the allocation of community parks and comprehensive parks when the average width of an existing river valley or inter-montane basin is less than 2 km. When the average width of the valley or inter-montane basin is between 2 km to 4 km, the alloc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parks can be reduced. The revised results of per capita sloping construction land reveal that the terrain slope greatly affects the revised value of per capita construction land. Specifically, the revised value at 3° is 3.68% higher than the basic standard value, and the increase rates at 8°, 15°, and 25° are 11.25%, 26.49%, and 68.47%,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910.
李芳  吴凤平  陈柳鑫  许霞  赵越 《地理科学》2021,41(4):728-736
基于公平合理利用视角,将多准则决策模型与破产理论相结合探讨跨境水资源分配问题.通过梳理国际水法,设计了跨境流域水资源公平合理分配的指标体系,采用投影法解决这一多准则决策问题,并依此加权调整流域国用水需求.在加权调整用水需求和考虑议价能力的基础上,基于破产博弈模型探讨跨境流域水资源分配问题,以提高分配方案的公平合理性和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