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67篇 |
免费 | 1659篇 |
国内免费 | 259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46篇 |
大气科学 | 1080篇 |
地球物理 | 1700篇 |
地质学 | 4626篇 |
海洋学 | 1217篇 |
天文学 | 211篇 |
综合类 | 505篇 |
自然地理 | 9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4篇 |
2023年 | 227篇 |
2022年 | 465篇 |
2021年 | 500篇 |
2020年 | 451篇 |
2019年 | 538篇 |
2018年 | 488篇 |
2017年 | 429篇 |
2016年 | 448篇 |
2015年 | 480篇 |
2014年 | 488篇 |
2013年 | 572篇 |
2012年 | 628篇 |
2011年 | 586篇 |
2010年 | 564篇 |
2009年 | 487篇 |
2008年 | 476篇 |
2007年 | 481篇 |
2006年 | 421篇 |
2005年 | 374篇 |
2004年 | 268篇 |
2003年 | 190篇 |
2002年 | 200篇 |
2001年 | 203篇 |
2000年 | 188篇 |
1999年 | 159篇 |
1998年 | 118篇 |
1997年 | 89篇 |
1996年 | 99篇 |
1995年 | 74篇 |
1994年 | 56篇 |
1993年 | 59篇 |
1992年 | 66篇 |
1991年 | 42篇 |
1990年 | 43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5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8篇 |
1954年 | 4篇 |
1928年 | 3篇 |
192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利用共形几何代数的多维统一表达与分析优势,研究了集成多源数据的三维社区统一建模与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多重向量存储结构的社区场景整体建模流程,实现了CityGML、DXF等多源数据的导入与集成,并设计了基于共形几何代数的对象运动表达与插值方法.以德国Waldbruecke村为例的验证结果显示,基于共形几何代数的三维社区建模可以较好地表达复杂社区对象,并可以有效支撑几何度量、动态对象跟踪、运动轨迹重建等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152.
153.
三峡库区建设一直是国家和地方高度关注的区域.文章通过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建设情况介绍,分析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与技术实现方法,探索地理信息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以期对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4.
青藏高原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特征,该地区自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隆升和构造演化机制一直是地质研究的热点。为精细刻画青藏高原板块、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之间的拼合关系及差异性隆升特征,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端的碧口地块进行了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测试,以及热史模拟和岩石冷却速率计算。结果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在(118±5~265±29)Ma和(29.0±2.7~54.0±7.0)Ma之间;碧口地块东北缘及北缘冷却速率接近,在3.125~3.448 ℃/Ma之间,东缘冷却速率相对较低,为2.041~2.273 ℃/Ma。结果表明,中、新生代以来,碧口地块及其周缘总体上经历了持续隆升过程,但不同地区隆升特征具有差异性:碧口地块北侧在早、中侏罗世(151±7)Ma经历了构造挤压和隆升过程;东部相对较晚,在晚侏罗世(143±11)Ma经历了构造隆升阶段;东北端在早白垩世才与华北板块拼接并进入持续构造隆升阶段。进入古近纪(54.0±7.0)Ma隆升阶段,即始新世早期后,碧口地块东缘在始新世中后期(44 Ma)开始发生构造隆升,北缘自渐新世中晚期(29~32 Ma)开始发生显著的构造隆升。上述区域在10 Ma(中新世晚期)共同进入快速隆升阶段。 相似文献
155.
动荷载作用下海底粉土的孔压响应及其动强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选用近海分布较广的粉土为研究对象 ,利用室内动三轴试验结果 ,找出动荷载作用下粉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 ,分析模拟波浪荷载作用下粉土中的孔压响应、临界循环次数 ,确定波浪作用下粉土的应力状态、破坏临界循环次数 ,判断不同深度处的粉土发生液化的可能性及发生液化所需要的时间 ;研究粉土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强度降低 ,为海上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6.
157.
158.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densification effects on the loose saturated sands impacted by a heavy steel tamper dropped from a great height (i.e., deep dynamic compaction, DDC). This examination was achieved by carrying out a series of piezocone penetration test (CPTu) soundings before and after the DDC impact. The depths at which densification took place ranged from 6.5 to 9.5 m below the ground surface (BGS) after one pass of DDC, and from 7.5 to 11.0 m BGS after two passes. The propagation of the surface waves generated in DDC disturbed the top 0.3–1.3 m soils. Directly below this disturbed layer, it was the most densified soil layer at the depths of 1.7–4.5 m BGS. The existence of the residual soft peat pockets reduced the densification effects substantially. Both the strength and the stiffness of the loose saturated sand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e DDC treatment. After two passes of impact, the liquefiable soils were densified to the level of unliquefiable along with dramatic reduction in liquefaction probabilities when subjected to earthquake motions. 相似文献
159.
对流云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降水云系, 含有丰富的云水资源, 是南方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对象。为了研究江淮地区对流云发生发展规律, 利用双多普勒雷达反演技术分析了发生在2004年7月31日的一块对流云不同发展阶段的垂直运动结构。对流云在发展阶段以上升气流为主, 底层辐合明显, 结构紧密; 成熟阶段的上升与下沉气流势力相当, 且比发展阶段强盛, 强回波位置下移, 结构较发展阶段松散; 减弱阶段上升和下沉速度均减小, 水平辐散增强。结果表明:反演的不同阶段对流云垂直运动结构合理, 可以利用双多普勒雷达反演技术进行对流云三维运动结构研究。 相似文献
160.
探空观测是气象资料同化中最基本的常规观测资料,对同化分析和预报的有效改善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现有探空观测站的空间分辨率较低,分布不均匀,且每日仅有两次观测,数量偏少,限制了其分析场对中小尺度大气状态的准确再现能力。自我国L波段雷达-数字探空仪更新换代以来,探空观测具备了获取每日4次、垂直分辨为秒级和分钟级的大气廓线资料。本文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通过06时(世界时,下同)加密探空资料和12时常规探空资料的有效同化,研究分析了时间加密探空观测资料对同化分析和预报质量的敏感性影响。结果表明:同化06时的时间加密探空资料的午后暴雨预报质量优于12时常规探空观测。具体而言,同化06时的时间加密探空资料预报的大雨和暴雨的预报技巧高于12时常规探空资料;位势高度、温度和风场等预报场的均方根误差在高层的改进效果更加明显;06时的时间加密探空资料的同化对高层的高空急流和低层的水汽通量散度的预报质量贡献更大。批量试验进一步证实了有效同化时间加密探空资料对分析和数值预报效果改进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