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8篇
  免费   823篇
  国内免费   1050篇
测绘学   402篇
大气科学   837篇
地球物理   1220篇
地质学   2173篇
海洋学   522篇
天文学   152篇
综合类   439篇
自然地理   516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85篇
  2021年   246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198篇
  2018年   212篇
  2017年   228篇
  2016年   246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221篇
  2010年   212篇
  2009年   244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94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177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209篇
  1998年   136篇
  1997年   163篇
  1996年   164篇
  1995年   135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62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大中小震与抗震设防标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建文  石树中 《地震学报》2004,26(5):533-538
讨论二级抗震设计与超越概率标准、概率法与综合概率法给出的3个水平的地震动的关系. 通过危险性分析的实际例子,讨论了50年超越概率2%、10%和63%的地震动,即大震、中震和小震的相对大小关系,并提出抗震设防标准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42.
利用1959~1997年黄河上游地区降水、流量资料,用EOF、REOF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黄河上游地区降水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并对黄河上游地区的水资源进行了估算。分析得出:龙羊峡年入库流量的丰枯主要与黄河上游地区的年降水量有关,春季流量的丰枯主要与上一年秋季的流量、春季的降水量有关,夏、秋季流量的丰枯主要与同期的降水量有关。  相似文献   
43.
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重要工程设施与城市发展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杨桂山  施雅风 《地理学报》1995,50(4):302-309
由于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作用,21世纪前半期中国沿海平原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可能达到全球平均值的2-3倍,由此将给沿海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本文分析了未来相对海平面上升50cm对中国沿海重要的海岸防护、水利与港口码头工程以及城市供水、防洪与滨海旅游业的可能影响方式与程度。  相似文献   
44.
????????????????GNSS??????????????о???????????1???????????????????仯?????????????仯????????仯???????仯?й??2???????????????????????????????????????????????仯????????С??3?????3.5 m????????????????????????????????????????  相似文献   
45.
海洋环流模式模拟自然 和核辐射14C的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金心  石广玉 《大气科学》2000,24(3):341-354
放射性14C在海洋环流研究和人为CO2问题的研究中都有重要地位。本文用海洋环流模式模拟了海洋中自然14C的分布及海洋对核辐射产生的放射性14C的吸收, 以期对海洋吸收人为CO2的能力做一初步的研究。模拟的海洋环流结果与观测相比符合得较好,成功地模拟出了北大西洋深水(NADW)、南极底水 (AABW)等基本特征。对自然14C的模拟揭示出了海洋通风的基本特征。模拟出的沿GEOSECS 路径的南、北垂直截面与观测结果符合得较好。对核辐射14C的模拟表明:模式模拟的沿GEOSECS 路径的南、北垂直截面与观测结果符合得较好;模拟出的海洋表面核辐射浓度与观测值一致,但核辐射14C在海洋中的柱存量和平均穿透深度都比观测结果要小。文中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46.
冲绳海槽Jade热液活动区热液沉积物主要以块状硫化物和硫酸盐矿物为主。与其它热液活动区相比,本区的热液沉积物以富含Pb和Ag等元素为特征。电子探针和中子活化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块状硫化物矿石中,Ag主要以分散态富集在粗粒硫化物和细粒硫化物集合体中,在热液活动的早期和晚期均有Ag的富集。在以硬石膏为主的块状矿石中,Ag主要在细粒硫化物集合体中富集,其富集成矿的时间为热液活动的中后期,富集成矿温度在150℃以上。在重晶石为主的块状矿石中,Ag主要以颗粒状自然银的形式在热液活动后期富集成矿,其成矿温度低于160℃。  相似文献   
47.
在定向井、水平井钻井过程中,直井段井身质量的控制对后期定向造斜与轨迹控制的影响往往被忽视,国内对定向井、水平井直井段井身质量要求基本是以常规直井的标准为依据,没有重视到直井段位移、井斜和方位对定向施工的影响。对于定向井、水平井来说,直井段偏移不仅对后期轨迹控制、定向施工和完井作业带来危害,同时给油田后续开发中井位的部署带来不利影响,对于平台丛式井直井段偏移可能造成井眼相碰,因此,定向井、水平井直井段控制的好与坏,将会给定向井、水平井的钻(完)井带来很大影响。本文统计分析近年完成的定向井、水平井直井段偏移情况和影响,简述直井段偏移的形成原因,对直井段不同类型偏移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48.
49.
在详细野外剖面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及沉积序列等的系统观察研究,发现济源盆地下侏罗统鞍腰组重力流沉积由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构成。滑塌沉积以砂岩和泥岩的混杂、岩层的滑动变形以及泥岩呈碎块被卷入砂岩层中为特征;砂质碎屑流沉积常呈厚层块状,颗粒分选和磨圆较差,杂基较多,可见漂浮于层内的石灰岩砾石;常见的浊流沉积分为2种类型: 具有明显正粒序结构的浊流沉积和砂泥岩薄互层的浊流沉积,可用鲍马序列来描述。鞍腰组重力流沉积可划分为3个沉积序列: 序列A记录了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深湖沉积的转换过程;序列B表现为砂质碎屑流与浊流沉积的叠覆;序列C由浊流及湖泊沉积构成,并经历了由序列A→序列B→序列C的沉积演化过程。重力流的形成受秦岭造山带于早侏罗世沿三门峡—鲁山—舞阳断裂发生逆冲推覆作用的控制,其沉积演化指示了秦岭造山带造山作用由强到弱的过程。  相似文献   
50.
Morphodynamics of a bar-trough surf zon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 field study was made of the distinguishing morphodynamic processes operating in a surf zone which perennially exhibits accentuated bar-trough topography (the “longshore-bar-trough” and “rhytmic-bar-and-beach” states as described by Wright and Short, 1984).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morphology include a shallow bar with a steep shoreward face, a deep trough, and a steep beach face. This morphology, which is favored by moderate breaker heights and small tidal ranges, strongly controls the coupled suite of hydrodynamic processes. In contrast to fully dissipative surf zones, the bar-trough surf zone is not at all saturated and oscillations at incident wave frequency remain dominant from the break point to the subaerial beach. The degree of incident wave groupiness does not change appreciably across the surf zone. Infragravity standing waves which, in dissipative surf zones, dominate the inshore energy, remain energetically secondary and occur at higher frequencies in the bar trough surf zone. Analyses of the field data combined 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leaky mode and edge wave nodal—antinodal positions over observed surf-zone profiles, indicate that the frequencies which prevail are favored by the resonant condition of antinodes over the bar and nodes in the trough. Standing waves which would have nodes over the bar are suppressed. Sediment resuspension in the surf zone appears to be largely attributable to the incident waves which are the main source of bed shear stress. In addition, the extra near-bottom eddy viscosity provided by the reformed, non-breaking waves traversing the trough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vertical velocity profile of the longshore current. Whereas the bar is highly mobile in terms of onshore—offshore migration rates, the beach face and inner regions of the trough are remarkably stable over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