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17篇 |
免费 | 2907篇 |
国内免费 | 174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69篇 |
大气科学 | 1807篇 |
地球物理 | 1815篇 |
地质学 | 4464篇 |
海洋学 | 1331篇 |
天文学 | 310篇 |
综合类 | 767篇 |
自然地理 | 110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218篇 |
2023年 | 252篇 |
2022年 | 462篇 |
2021年 | 555篇 |
2020年 | 490篇 |
2019年 | 483篇 |
2018年 | 477篇 |
2017年 | 463篇 |
2016年 | 512篇 |
2015年 | 490篇 |
2014年 | 574篇 |
2013年 | 616篇 |
2012年 | 628篇 |
2011年 | 623篇 |
2010年 | 602篇 |
2009年 | 561篇 |
2008年 | 563篇 |
2007年 | 524篇 |
2006年 | 438篇 |
2005年 | 380篇 |
2004年 | 293篇 |
2003年 | 264篇 |
2002年 | 270篇 |
2001年 | 260篇 |
2000年 | 199篇 |
1999年 | 239篇 |
1998年 | 157篇 |
1997年 | 147篇 |
1996年 | 128篇 |
1995年 | 128篇 |
1994年 | 94篇 |
1993年 | 84篇 |
1992年 | 61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40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柴达木盆地中深层混积岩储层形成机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岩心观测、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岩石物性等分析,系统阐述了柴达木盆地典型中深层(西北区南翼山构造E32-N1)混积岩的岩石学、储集空间/物性和成岩作用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储层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混积岩以(泥质)泥晶灰岩、钙质含量较高的砂岩和粉砂岩及其混积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溶蚀改造的裂缝和粒间溶蚀孔隙为特征,物性总体表现为低孔-特低孔、超低渗-非渗透;有利于形成储层的成岩作用是溶蚀和构造裂缝作用;储层形成机制可归纳为"岩性是基础,裂缝是条件,溶蚀是关键"。这可为区域中深层混积岩储层,乃至陆相湖泊混合沉积储层的研究与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螺旋CT五个辐射剂量测量点位(CTDI100)值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统计学关系,以及该机器的辐射稳定性。方法:通过辐射剂量计和辐射剂量模体对螺旋CT五个测量点位进行12次重复测定,对各个点位的测量结果计算其相对偏差,然后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分析各点位测量结果之间的显著性。结果:5个点位重复测量的相对标准差分别为0.33%(中心点)、0.73%(3点位)、0.32%(6点位)、1.00%(9点位)和0.32%(12点位);3点位和9点位的平均值接近,单因素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12点位和6点位的平均值与3点位平均值的相对偏差在0.5%以下。结论:测试螺旋CT辐射稳定性良好,测试机型3点位和9点位在CTDI100上测量等效。在非验收测试和状态测试场合CTDIP可以进行简化。 相似文献
53.
烟台海洋倾倒区生物群落结构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烟台海洋倾倒区2008年的监测结果和相关历史资料,分别对倾倒区的生物群落结构现状及动态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倾倒区内目前有浮游植物18种,浮游动物23种,底栖生物17种。浮游植物以硅藻门的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W.Smith)占有绝对优势,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 Brodsky)和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 Tokioka),底栖生物的组成以环节动物最多,优势种不明显。综合指数分析表明倾倒区海域的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然而,多年的疏浚物倾倒使该区的生物群落发生了变化。与倾倒初期相比,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减少,物种多样性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密度在2006年的调查中出现最低值,群落结构趋向单调,至2008年这一趋势有所缓和;底栖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密度较倾倒初期也有明显的下降,多样性指数的降低和优势度的增大也预示群落结构稳定性的下降。 相似文献
54.
山东平邑—蒙阴地区古近纪地层时代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山东平邑—蒙阴地区古近纪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对分布于该区内的古近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提供了新的ESR测年数据,并结合生物地层序列确定了该区古近系的地层顺序为:古近系渐新统汶东组(E3w)、古近系上始新统大汶口组(E23d)、古近系中始新统朱家沟组(E22z)、古近系下始新统常路组(E21c)、古近系上古新统卞桥组(E12b)和古近系下古新统固城组(E11g)。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古近系的研究与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5.
辽宁盖县梁屯—矿洞沟碱性正长岩杂岩体的U—Pb和Sm—Nd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7,自引:14,他引:17
辽宁梁屯 -矿洞沟杂岩体主要由辉石正长岩、霓辉正长岩和霓辉角闪正长岩等碱性岩石组成 ,具有全岩 Rb- Sr等时线年龄 186 6± 115 Ma和 ISr=0 .70 4 9的同位素特征 ,是我国目前报道的最古老的碱性正长岩类。本文报道了该岩体的锆石U- Pb和全岩 Sm- Nd同位素测试资料 ,获得了锆石 U- Pb同位素年龄为 185 7± 2 0 Ma、Sm- Nd等时年龄为 1787± 180 Ma、εNd(t) =- 4 .8~ - 5 .0的数据。它们反映出该杂岩体形成年龄的上限为 185 7± 2 0 Ma、下限不小于 1787± 180 Ma,来源于富集地幔物质。基于这些数据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 ,作者提出了华北地台北缘古元古宙存在有富集地幔储库 ,以及辽河群主体形成于 190 0 Ma以前的认识 相似文献
56.
57.
Shili Yang Wenjie Dong Jieming Chou Jinming Feng Xiaodong Yan Zhigang Wei Wenping Yuan Yan Guo Yanli Tang Jiacong Hu 《大气科学进展》2015,32(12):1683-1688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 and coupled earth system models both have their limitations in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an activity and the physical earth system. In this paper,a new human–earth system model,BNUHESM1.0,constructed by combining the economic and climate damage components of the Dynamic Integrated Model of Climate Change and Economy to the BNU-ESM model,is introduced. The ability of BNU-HESM1.0 in simulating the global CO2 concentration 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s also evaluated. We find that,compared to observation,BNU-HESM1.0underestimates the global CO2 concentration and its rising trend during 1965–2005,due to the uncertainty in the economic components. However,the surface temperature simulated by BNU-HESM1.0 is much closer to observation,resulting from the overestimates of surface temperature by the original BNU-ESM model. The uncertainty of BNU-ESM falls within the range of present earth system uncertainty,so it is the economic and climate damage component of BNU-HESM1.0 that needs to be improved through further study. However,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troduce a new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ctivity and the earth system. It is hoped that it will inspire further ideas that prove valuable in guiding human activities appropriate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climate. 相似文献
58.
多维决策就是在具有相互冲突、相互影响的多个因素下对评价目标进行的决策,把它应用到圈闭评价时,就是把影响圈闭评价的各个因素看成一个整体,这些影响因素共同反映圈闭的优劣,将多个因素系统合成为一个能从总体上度量圈闭优劣的单因子来进行评价优选。在使用多维决策对研究区进行实际的圈闭评价时,通过多维目标函数,求解各圈闭与所假设的最优和最劣圈闭之间的距离,最后得到综合评价因子序列,此时选出距最优圈闭较近而距最劣圈闭较远的圈闭可作为优先勘探的对象。对四川盆地某区进行了圈闭评价实践,并与地质风险概率法作了对比,证明多维决策圈闭评价方法是有效的。此方法具有简单、实用、易操作、分辨率高等优点,人为因素的干预比较少,预测结果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59.
60.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微量元素演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核桃园组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大的湖退体系,而其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及有关元素比值却呈现出细微而明显的旋回变化特征。本文依据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中Ti、Sr、Ba等十六种微量元素含量及Sr/Ba、Fe/Mn、Sr/Cu等七种比值的变化特征,结合古盐度及岩相资料,对核桃园组沉积时的古气候作了系统的研究,基本上分出了温暖潮湿、干湿交替、炎热干旱、温热半干旱四类较为特征的古气候类型,以期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