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5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429篇
测绘学   108篇
大气科学   134篇
地球物理   91篇
地质学   699篇
海洋学   11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16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中国航空网络空间结构的复杂性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3  
航空运输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机场和航线构建的网络是其提供运输服务的空间载体。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借助度分布、平均路径长度、簇系数、度度相关性、簇度相关性等指标对以城市为节点的中国航空网络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其度累计概率分布表现为具有置信度较高的指数分布,且具有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2.23)和较大的簇系数(0.69),整体结构呈现"小世界网络"的特点。由于中国航空网络规模较小,且新建机场倾向于直接与最高级枢纽机场建立航线联系,不利于区域枢纽机场的形成。因而除顶层结构(北京—上海—广州)外,中国航空网络的其它层级结构并不十分明显。从节点的度、簇系数、可达性等指标及其相关性分析,中国航空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差异明显,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性,且可达性与城市体系上层结构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吻合。随着中国航空运输需求的快速增加,未来航空网络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将进一步表现出向具有"无标度"特征的"小世界网络"演变的趋势,航空网络的空间结构将日趋复杂化。  相似文献   
962.
在西藏1∶25万喀纳幅、日土县幅地质调查图成果的基础上,重建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3个地层区的侏罗纪-早白垩世沉积地层序列,对地层纵向、横向序列变化和沉积环境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在侏罗纪-早白垩世时,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盆沉积与其南、北两侧大陆边缘沉积有明显差异;中特提斯海洋盆地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深海-半深海沉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残余海(洋)盆地沉积和晚白垩世残余海盆消亡等3个阶段。  相似文献   
963.
在台网比较稀疏的情况下,台站走时标定是提高低震级事件定位、识别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稀疏台网的定位精度,首先利用标定事件和IASPEI1991走时表以及中国大陆走时表,计算了初至P波和Lg波到AAK,MAKZ,NIL,TLG以及WMQ等5个台站的走时残差;接着,采用非平稳贝叶斯克里金方法和走时残差数据构造上述台站的走时校正曲面;最后,通过加入和不加入走时校正定位一系列位置准确的发生在新疆地区的地震事件评估克里金走时校正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克里金走时校正能够较大地提高稀疏台网的定位精度,同时有效地缩小误差椭圆的面积.   相似文献   
964.
莫宏伟  任志远 《中国沙漠》2010,30(2):357-362
以数字高程、遥感影像资料为依据,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研究方法,在RS和GIS的支持下分析了神木县1985—2000年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及土地生态风险指数变化的坡度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神木县草地、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其增幅最大值分别在0°~3°、3°~8°、0°~3°段,增量最大的是草地,增长最快的是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及林地面积减少,其减幅最大值分别在0°~3°、>25°段。②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动面积占总面积的8.95%,未利用地向草地转化占总变动量83.92%,0°~15°段又包含了该变化量的96.32%;全区总变化量的92.66%集中在0°~15°段。③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增加了122.31×106元,增幅为7.17%;其中,草地服务价值增量占总增量的90.65%,0°~15°段集中了其价值增量的94.89%。④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风险的研究结果相互印证,环境改善的结论可信。  相似文献   
965.
Based on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ancient settlement sites from the middle and late Neolithic Age to the Han dynasty in the Chaohu Lake Basin of Anhui Province, East China, using the methods of GIS combined with the reconstructed paleoenvironment by the records of lake sediment since Holocene, the transmutation of ancient settlements with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is area has been discussed. Studies show that the main feature of transmutation of ancient settlements from the middle and late Neolithic Age to the Han Dynasty wa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 in this area changed from high altitudes to low ones and kept approaching the Chaohu Lake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se could be the response to the climate change from warm-moist to a relatively warm-dry condition during the middle Holocene, leading to the lake level fluctuations. The large area of exposed land provided enough space for human activities. These indicate that the above changes in geomorphologic evolution and hydrology influenced by climate conditions affected the transmutation of ancient settlements greatly.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ettlement sites was that the number of sites in the west was more than in the east. This pattern may be related to the geomorphologic conditions such as frequent channel shifting of the Yangtze River as well as flood disasters during the Holocene optimum. Therefore, climate change was the inducement of the transmutation of ancient settlements in the Chaohu Lake Basin, which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istribution, expans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settlements.  相似文献   
966.
湘潭市区土地生态价值及生态风险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遥感影像资料为依据,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和方法,在RS和GIS的支持下,生成了湘潭市区1995―2005年的土地利用及生态价值变化图谱,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土地利用及生态价值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作了土地生态风险动态评估。研究表明:研究期内,湘潭市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林地、水域面积减少;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的流转量占了全区总变动量的67.79%;土地利用变化使该区生态价值总量减少了19.84%;土地生态风险指数增加,与土地生态价值的变化情况能够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967.
土壤水分及土壤-大气界面对麦田水热传输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文章根据1996年在中国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观测的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土壤水分和土壤-大气界面对麦田水热传输的抑制和加速作用。对于显热和潜热输送,土壤水分起决定作用,土壤水分越小,显热通量越大,潜热通量越小,反之亦然。只在土壤水分较小时界面厚度对显热和潜热输送作用较大。对于土壤热输送,界面厚度起决定作用,界面厚度越大土壤热通量越小。分析还发现60cm深处土壤水势与叶水势和大气水势的相关系数较其它深度处的土壤水势大。0~60cm土层是确定土壤水分运动对界面水热传输影响的一个良好的指示层。  相似文献   
968.
BP人工神经网络在地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P人工神经网络是摸拟人脑机理和功能的一种新型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它在数据处理中可避免数据分析和建模中的困难,采用拟人化的方法进行处理,特别适用于不确定性和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因而对地质学中各种未知信息的预测有着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69.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的生态问题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湿地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维护生物多样性、休闲旅游和科学研究等独特功能。会仙岩溶湿地面积达120km2 ,是桂林山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桂林之肾,但目前已严重退化,仅及原湿地面积的20% ,亟待进行抢救性保护。为此,建立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抢救性保护,这对于桂林市的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建设桂林国际山水旅游名城的战略需要。   相似文献   
970.
贵州林业数据处理及实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省多年来对收集到的海量森林资源数据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规范和数字化 ,妨碍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随着“数字贵州”建设的深入 ,贵州数字林业作为“数字贵州”的一部分 ,林业数据需要标准化。本文以“贵州省数字林业信息系统”为示范 ,采用统一的国际数据标准 ,处理贵州林业数据 ,实现了信息与系统的集成。并且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实现梵净山和黄果树三维飞行模拟 ,制作贵州省的三维数字景观模型和贵州省森林资源三维分布模型 ,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