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20篇
  免费   2329篇
  国内免费   3558篇
测绘学   1866篇
大气科学   1462篇
地球物理   1614篇
地质学   5759篇
海洋学   2609篇
天文学   108篇
综合类   870篇
自然地理   1319篇
  2024年   85篇
  2023年   226篇
  2022年   621篇
  2021年   713篇
  2020年   617篇
  2019年   759篇
  2018年   620篇
  2017年   617篇
  2016年   589篇
  2015年   662篇
  2014年   663篇
  2013年   822篇
  2012年   885篇
  2011年   913篇
  2010年   852篇
  2009年   878篇
  2008年   899篇
  2007年   852篇
  2006年   794篇
  2005年   605篇
  2004年   441篇
  2003年   339篇
  2002年   332篇
  2001年   303篇
  2000年   224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2篇
  1954年   8篇
  1926年   1篇
  1924年   1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61.
安徽省宁国县胡乐地区含笔石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原划归寒武系的西阳山组顶部发现了早奥陶世新厂期的笔石,可分出Stauro-graptus带和Anisograptus-Clonograptvs带,分别可与广东台山地区的新1和新2带对比。在皖南胡乐组中首次发现了Nemagraptus gracilis种,修正补充了前人对皖南胡乐组笔石带的划分。本文自下而上建立了三个笔石带:1.Glossograptus hincksii带,2.Nemagraptus gracilis带和3.Dicranograptus sinensis-Climacograptus bicornis带。  相似文献   
962.
通过实验力学方法研究了几种典型组合裂纹非共面破裂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双轴加载条件下,脆性材料内部的初始不闭合裂纹在受力闭合之前出现新裂纹,扩展裂纹中不仅有张性裂纹,而且有剪切裂纹,部分甚至还出现逆向剪切裂纹.对单轴加载和双轴加载两种条件下裂纹的破坏规律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963.
为了进行西藏高原地区的爆炸地震研究,研制了一套模拟磁带记录系统。每台仪器包括三个两周的拾震器(LS-1型)、三个相应的低噪声线性放大器(DDF-5型)、三个调制器、一台低频磁带记录器(DCJ-1型)、石英钟、对时器和收音机。仪器频率范围是2周-20周(对速度),时间误差小于0.1秒。采用抖动补偿和频率滤波的办法,使系统的信噪比提高到50分贝。系统的幅度误差小于10%。经过野外实地观测和资料整理分析,证明其性能和指标能够满足地壳与上地幔爆炸地震研究的需要。通过模/数转换器,把模拟磁带转录成数字磁带,可以在电子计算机上进行各种数字处理。  相似文献   
964.
论博格达俯冲撕裂型裂谷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66,自引:23,他引:43  
博格达裂谷带位于准噶尔与吐-哈两个前寒武纪地块之间,呈东-西走向,东端与克拉麦里-哈尔里克泥盆-石炭纪火山弧呈大角度相交。该 裂谷于早-中石炭世启动和沉降,在盆地中堆积了巨厚的陆源碎屑岩夹双峰式火山岩。裂谷的闭合发生于中石炭世末至晚石炭世。在裂谷闭合后区域构造由挤压向拉张的转折时期,发生了以辉绿岩为主的侵入活动,并伴有少量中-酸性分异产物。博格达裂谷东、西两段的演化特征有着显著差异。东段早石炭世就已开始裂离,裂离过程的火山岩以玄武岩为主,仅有少量流纹岩,裂谷盆地强烈沉降,形成深海-半深海环境,裂谷在中石炭世末至晚石炭世初即已闭合,裂谷岩系因强烈褶皱,与上覆二叠系呈明显角度不整合,显示了“突变”式闭合特征。与此不同的是,西段至中石炭世才开始明显裂离,裂离过程的火山岩以英安岩和流纹岩为主,玄武岩量较少,火山-沉积岩系均形成于浅海环境,裂谷至晚石炭世末才发生闭合,裂谷岩系因未发生强烈褶皱,故与上覆二叠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显示了“渐变”式闭合特征。该裂谷的形成是古亚洲洋壳向先存的准-吐-哈陆块斜向俯冲,将其东南端撕裂的产物,因而可称为俯冲撕裂型裂谷。演化过程沿走向的明显不均一性是这类裂谷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965.
西南三江地区造山演化过程及成矿时空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骆耀南  俞如龙 《矿物岩石》2001,21(3):153-159
三江地区单凭“一次造山”是难以圆满解释的。本文试以“多次造山”多期成矿”的思路作出合理说明。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多岛海造山阶段,羌塘弧、江达弧和临沧弧应为前锋弧,其后由一系列弧后盆地和岛弧或残余弧(或微大陆)组成。中生代中-晚期为陆内俯冲造山阶段,推测金沙江带、哀牢山带和龙门山-锦屏山带为俯冲主边界,从而形成本区燕山期重熔型花岗岩带,控制相应矿产的分布特征。新生代陆内转换造山阶段,造成特征的构造-岩浆-成矿带,具有生成大型或超大型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966.
不同地球化学景观区的化探方法及实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了最近20多年来化探在找矿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重点介绍了不同地球化学景观条件下最佳化探找矿方法及实例,为以后的找矿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从而达到快速、经济、效果显著的目的.  相似文献   
967.
本文介绍了M apg is、SCS G 2000软件在1∶1万比例尺地形图生产中的特点及利用软件的各自优点进行数字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68.
本文利用钻孔水化学数据和地球化学模拟方法,分析了郑家泉泉域基岩裂隙含水层各钻孔之间的水力联系和地下水补迳排特征。研究表明泉域北部的基岩裂隙含水层为条带状分布,到南部逐渐混合,郑家泉水的补给源主要来自西部和北部。  相似文献   
969.
梵净山区新元古界下部喀斯特不整合的确认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  陈明华  彭成龙  蒋开源  于宁 《贵州地质》2005,22(4):221-223,228
本文描述了梵净山区新元古界下部鸟叶组与甲路组之间的喀斯特不整合的空间分布、地质特征,从而进一步确认了它的存在;指出该不整合是格林威尔碰撞造山之后强烈隆升的产物,代表了Rodinia超大陆在新元古代裂解前地壳经历的隆起并遭受剥蚀侵蚀的历程,从而对研究该时期地层的空间变异、沉积环境,特别是探讨Rodinia超大陆岩相演化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70.
本文将西藏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重新划分为第四系下更新统香孜组(Qp1-1x)、新近系上新统古格组(N22g)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河湖相地层的古地磁法和ESR法测年结果表明,札达盆地内河湖相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为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根据该套河湖相地层沉积演化和其中的孢粉组合特征、河湖相沉积中所发现的各种古动植物化石等的综合分析,笔者对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植被、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札达地区上新世—早更新世气候经历了从湿热—温暖潮湿—偏冷潮湿—寒冷干旱的变化,以及植被从森林—灌木—草原的逐渐演化。可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环境演化划分为7个大的阶段,其总体特征是15.4~4.4Ma,札达地区处于亚热带湿热气候环境;24.4~3.95Ma,为暖温带温暖潮湿气候;33.95~3.5Ma,为偏凉潮湿阶段,气候开始转冷;43.5~3.2Ma,为温暖潮湿阶段;53.2~2.9Ma,气候转为偏冷潮湿阶段;62.9~2.57Ma,该阶段气候偏冷而干旱,整体较为干冷;72.57~1.36Ma,气候寒冷而干旱。表明自上新世—早更新世,该区的古气候环境在逐渐变干、变冷的总趋势上,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冷暖与干湿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