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450篇 |
免费 | 8809篇 |
国内免费 | 475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91篇 |
大气科学 | 2305篇 |
地球物理 | 3523篇 |
地质学 | 13644篇 |
海洋学 | 3562篇 |
天文学 | 201篇 |
综合类 | 1532篇 |
自然地理 | 275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0篇 |
2024年 | 780篇 |
2023年 | 836篇 |
2022年 | 1238篇 |
2021年 | 1531篇 |
2020年 | 1241篇 |
2019年 | 1411篇 |
2018年 | 1225篇 |
2017年 | 1221篇 |
2016年 | 1193篇 |
2015年 | 1473篇 |
2014年 | 1270篇 |
2013年 | 1591篇 |
2012年 | 1833篇 |
2011年 | 1632篇 |
2010年 | 1603篇 |
2009年 | 1566篇 |
2008年 | 1568篇 |
2007年 | 1416篇 |
2006年 | 1429篇 |
2005年 | 1178篇 |
2004年 | 834篇 |
2003年 | 590篇 |
2002年 | 637篇 |
2001年 | 557篇 |
2000年 | 461篇 |
1999年 | 228篇 |
1998年 | 64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35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6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4篇 |
1957年 | 10篇 |
1955年 | 4篇 |
1954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极不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下沉规律及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煤矿开采的不断加深,地表呆动程度(开采宽度D与开采深度H之比DIH)不断降低,并逐渐趋向于极不充分采动,同样长度的工作面对地表的影响程度极不同于浅部开采。因此,需要重新认识深部开采时的地表下沉规律。极不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下沉规律具有特殊性。经过对国内外大量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当开采宽度小于地表下沉起动距时(极不充分采动),地表的下沉或地表下沉率(q′/q)为零。当开采宽度达到地表移动起动距时,地表下沉缓慢增长;达到临界采动距时,地表下沉急剧增大。地表下沉率(q′/q)与开采宽、深比D/H之间为负指数函数关系。在极不充分采动条件下进行地表下沉预计时必须对概率积分法的下沉系数进行修正。算例证明了本文给出计算方法的可行性。但这种修正方法如何与概率积分法相统一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2.
63.
依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两口先导孔中地热测量和岩石样品热物性参数,对5000m深钻的可能钻遇温度进行了预测.先导孔中地温梯度介于1-26℃/km;岩石热导率变化为2.64-8.81W/(m@K),平均(3.4±1.26)W/(m@K);实测热流值为76-80mW/m2;30块岩石样品放射性生热率变化为(0.0-2.17)μW/m3,450m深度以上层平均(0.76±0.5)μW/m3,以下层段平均(0.48±0.2)μW/m3,生热率随深度递减,但变化趋势难以明确判定.分别对热流和热导率取上、下限,采用不同的生热率随深度的分布函数,区分考虑或不考虑热导率的温度相关性,分别计算出5000m深度内可能的温度分布剖面.计算结果表明,超深井于5000m垂直深度上的温度将达到110-140℃,2000m深度的探井钻遇温度将介于54-64℃.此外,考虑热导率的温度效应后预测的温度一般高于未考虑热导率温度效应5-8℃. 相似文献
64.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主要的储集体空间类型为溶蚀的裂缝及大型的溶洞,连通关系极其复杂,70%的钻井需要酸压才能投产.为进一步沟通远井地带的缝洞储集体,室内模拟及现场监测结果表明,超大规模酸压技术能够提高造缝长度,沟通井眼远处的储集体.通过多口井的研究及现场试验,在油气富集带上具有明显的地震反射异常,生产过程中供液不足的井进... 相似文献
65.
66.
67.
大洋铁锰结壳的地球化学与古海洋环境示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回顾近年来铁锰结壳在深度定年、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古海洋环境示踪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提出有关认识和展望。 相似文献
68.
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重金属排海通量及海洋环境容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汇总并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东海陆扰海域重金属排海通量年变化规律及主要来源,应用多介质海洋环境中重金属迁移-转化模型,估算了东海陆扰海域重金属海洋环境容量。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排海总量整体上呈不对称的倒"U"形变化趋势,基本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20世纪90年代达到最大值,当前排海总量仍高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以河流为主的陆源排放,其中88.0%左右来源于河流排放,7.5%左右来源于排污口,只有4.5%左右来源于大气沉降。长江流域排海通量占东海陆扰海域排海总量的比例最大,平均为92.4%左右,钱塘江流域平均只有3.9%左右,闽江流域平均只有3.7%左右。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污染物海洋环境容量分别约为17.0,4.7,113.1,0.71 kt/a。当前铅、锌、镉污染物排海总量没有超过东海陆扰海域海洋环境容量,但铜的排海总量超过其海洋环境容量大约8%。 相似文献
69.
Surveys were conducted in four seasons in the eastern Beibu Gulf from July 2006 to November 2007,to determine the ichthyoplankton composition,abundance,as well as environmental factors impacted on their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s.The fish eggs and larvae were sorted from 303 zooplankton quantitative samples,in which at least 1 order,60 families,31 genera and 61 species of fish eggs and larvae were identified.The species number was highest in summer whereas lowest in winter.With the most abundant fish egg (the average density was 2.41 ind./m 3),spring was the main spawning season,while the greatest mean density of fish larva was 1.35 ind./m 3 in summer.In the whole year around,fish eggs had the trends to aggregate in the nearshore of Guangxi coast,fish larvae were more abundant in the northern wa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fish eggs and larvae abundanc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Yield-Density model.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ichthyoplankton in eastern Beibu Gulf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l a concentration,and the optimal temperature,salinity and Chl a were 19.4-21.7 C,31.8-33.1 and 1.5-4.8 mg/m 3,respectively.Additionally,the distribution of fish larvae could be effected by ocean currents in summer and autumn. 相似文献
70.
利用多环芳烃标准样品连续和穿插进样相结合的方式,检验了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质谱仪(GC-C-IRMS)测定多环芳烃单体碳同位素比值(δ13C)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观察了测定过程中色谱柱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出峰面积和分离程度是影响化合物δ13C平行性的主要原因。通过多次实验,分析了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多环芳烃各个化合物稳定碳同位素的分馏情况,包括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硅胶柱等净化过程,以及旋转蒸发和氮气吹扫等浓缩过程。实验表明,各前处理过程中样品内多环芳烃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均不明显,其中硅胶柱净化过程相比GPC过程对样品中多环芳烃的δ13C影响较大,但总体上仍未超过未处理标样δ13C值的2倍标准偏差范围。旋转蒸发和氮吹过程对样品中多环芳烃的δ13C影响程度相当,都位于未处理标样δ13C值1倍标准偏差以内的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