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758篇 |
免费 | 6145篇 |
国内免费 | 1001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454篇 |
大气科学 | 3379篇 |
地球物理 | 5038篇 |
地质学 | 18656篇 |
海洋学 | 4928篇 |
天文学 | 310篇 |
综合类 | 2149篇 |
自然地理 | 40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8篇 |
2023年 | 935篇 |
2022年 | 1655篇 |
2021年 | 2141篇 |
2020年 | 1712篇 |
2019年 | 1931篇 |
2018年 | 1743篇 |
2017年 | 1718篇 |
2016年 | 1750篇 |
2015年 | 2016篇 |
2014年 | 1838篇 |
2013年 | 2183篇 |
2012年 | 2453篇 |
2011年 | 2293篇 |
2010年 | 2272篇 |
2009年 | 2162篇 |
2008年 | 2157篇 |
2007年 | 1979篇 |
2006年 | 1966篇 |
2005年 | 1608篇 |
2004年 | 1189篇 |
2003年 | 889篇 |
2002年 | 955篇 |
2001年 | 858篇 |
2000年 | 686篇 |
1999年 | 411篇 |
1998年 | 155篇 |
1997年 | 135篇 |
1996年 | 114篇 |
1995年 | 64篇 |
1994年 | 74篇 |
1993年 | 79篇 |
1992年 | 68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45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11篇 |
1978年 | 6篇 |
1958年 | 5篇 |
1957年 | 13篇 |
1954年 | 1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基于多传感器观测信息抗差估计的自适应融合导航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先利用抗差估计原理构造了基于观测信息的融合导航解,再利用动力学模型信息进行自适应融合,最后利用模拟算例进行多种方案的计算与比较。 相似文献
32.
利用Grapher二次开发技术绘制地面沉降过程曲线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面沉降过程曲线图可以形象地表示观测点在多个观测期间高程的变化情况,并为地面沉降预测提供依据。研究了新版Grapher软件的Automation技术,并用VB编程语言在客户应用程序中快速实现了地面沉降过程曲线图的绘制和地面沉降预测功能,做到了客户开发软件界面和功能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33.
34.
植被冠层辐射散射信号中蕴含了丰富的植被信息,通过构建植被冠层辐射散射模型,可以实现植被结构等生物物理参数的遥感定量反演。迄今为止,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微波波段均已发展了大量的模型,这些模型在参数反演方面各具优势,但不同波段的模型又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跨波段的联合模拟可以实现模型间的优势互补,进而提高地表参数的反演精度,近年来已有学者专注于可见光/近红外与热红外模型,热红外与微波模型,主被动微波模型,以及可见光/近红外与微波模型的联合模拟和协同反演,但多是两两联合,且主要是基于经验模型或解析模型。基于3维场景的植被冠层辐射散射特性模拟模型可以细致刻画不同组分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对于由植被结构引起的多次散射和组分比例变化的考虑具有优势。本文主要介绍了3维模拟模型在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和微波波段,以及跨波段联合模拟方面的研究进展,从模型机理、场景统一、以及组分理化参数的统一的角度,探讨了构建多波段3维模拟系统的可行性,展望了多波段3维模拟模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5.
Voronoi图生成算法受到计算效率或生长源类型的限制,难以支撑线/面生长源Voronoi图的构建。本文提出一种生成线/面生长源Voronoi图的分解合并算法,其主要过程是将线/面生长源离散为特征点表达,通过特征点交叉建立最近特征点对,并以最近特征点对Voronoi子区域的交来部分地代替线/面生长源的等距离边界,算法以前后迭代离散计算的Voronoi子区域面积差分作为条件,可有选择地将部分生长源置入迭代过程,使线/面生长源Voronoi子区域逐步调整并达到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36.
航天对地观测已经成为全球对地观测的主要手段。本文简单梳理了国际上现有大地测量类对地观测卫星的概况,侧重分析了我国地形测量类对地观测卫星的贡献和存在的问题,未来对地观测卫星的发展趋势,载荷集成型综合测绘卫星发展的可能性及其面临的主要技术瓶颈。总体认为集成型测绘卫星尽管单星观测效率高,但是整体观测效益不高;分析了微小卫星密集组网型对地观测的可能性及其相应的关键技术,包括载荷模块化设计、卫星小型化设计、卫星最佳组网技术、数据传输技术、卫星在轨弹性调配技术和星上数据快速处理技术等;对未来智能卫星对地观测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应的关键技术,包括星上观测智能识别技术、星间智能传输与星地智能传输技术、星上和地面智能数据处理技术等。此外,卫星的智能避障、运载火箭落点的智能跟踪和智能控制也是航天对地观测需要考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8.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