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46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375篇
地质学   195篇
海洋学   83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3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3篇
  1943年   3篇
  1942年   3篇
  1937年   3篇
  1935年   12篇
  1934年   4篇
  1925年   7篇
  192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为了估计由不同构造模型所产生的地磁场变化,提出了采用对二维磁化体进行面积分的新方法。该方法以边界元方法(BEM)和面积分公式相结合为基础。BEM法可对任意形状的磁弹性体进行计算。而面积分技术比体积分公式计算要节省CPU时间。特别是,BEM法可处理含有实际复杂地形的构造磁问题。利用对求解有充分研究的Yukutake模型对新方法进行了检验。利用本方法获得的Yukutake模型计算结果与用数字体积分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同样能应用于考虑起伏地形影响的构造磁问题。地形效应的初步计算表明,模型校正约为1nT左右。  相似文献   
122.
报告了利用泡沫橡胶模拟浅部软弱层对走滑破裂引起的强地面运动影响的结果。走滑地震引起强地面运动的计算机模拟,有时与对断层浅部滑动特性的某些任意假设有关(如:断层面上部2km处的滑动固定为0)。断层滑动反演研究表明,走滑断层浅部的高频辐射通常低于断层深部。在多数情况下,(1)断层区上部几公里的断层可能较弱,不能维持地震高动能释放期间所需求的高水平的剪应力;(2)断层滑动可能具有不同的本构关系,例如,滑  相似文献   
123.
在日光火山区收集了周期为0.01-10s范围的大地电磁(MT)测深数据。阻抗数据沿区域走向N0°E进行分解,利用含有记漂移 二维反演进行分析解释。模型的主要特点是:(1)南部8km深的良导体与地震S波反射体一致;(2)北部5km深的良导体与地震波衰减带一致;(3)中间的同阻带与航磁数据推断的磁性体一致。两个良导体可能表示在400℃左右的圈闭游离水。中间高阻体表示火山体,火山体浸入地壳可能破坏圈闭游  相似文献   
124.
引言地震目录大部分由多震国家地震部门定期出版。目录中给出每一个地震的震中、震源深度、发震时刻和震级大小。这种来自震源区内部的记录反映出地震时间序列是极其复杂的。地震月频次的大幅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125.
4次破坏性地震所伴随的震磁变化用压磁效应作了解释。这睦变化是在日本中部伊豆半岛东部观察到的。大部分数据由重复测量获得,虽然这些数据受到电力火车噪音的影响,但在靠近地震的测点土观测到了有意义的地磁变化。1978年伊豆半岛附近地震与1080年伊豆半岛东部近海地震的同震绪阿由压磁模型得到很好的解释。在靠近1976年河津地震震中的一个测点上观测到高达5nT的总强度变化。该变化不能由单断裂模型解释,由此提出  相似文献   
126.
受仪器设备和环境的影响,使用探地雷达(GPR)进行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会引入各种不同的噪声,从而干扰目标体反射信号,对数据处理及解释造成困难.由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够同时实现GPR剖面数据噪声压制及双曲线异常识别的变分自动编码器(VAE)神经网络结构.首先,详细阐述了模型结构、数据集建立及网络参数选择;然后,通过合成数据实验验证该算法的有效性及模型的泛化能力,相比于深度卷积自动编码器(CDAE),本文算法在噪声压制能力和双曲线识别能力上均表现更优;最后,通过对隧道衬砌和管线的实测数据进行处理,验证了本文算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7.
本文分析了2004年2月11日11:00~11:40 UT期间Cluster卫星簇的磁通门磁力计FGM)、等离子体电子及电流试验仪(PEACE)和CUTLASS 芬兰雷达对多个磁通量传输事件(FTEs)的同时观测. 在此期间,Cluster卫星簇位于北半球外极隙区附近,并于11:18 UT左右穿出磁层顶进入磁鞘,四颗卫星同时观测到了多个FTEs, 其出现具有准周期性,周期约为130 s. 利用Cluster四颗卫星的多点同时观测数据,采用最小方向微分法和时空微分方法,我们推断这些FTEs是尺度大小约为(0.87~1.81)RE的准二维结构,其运动方向为东北方向,与Cooling模型预测方向基本一致. CUTLASS芬兰雷达在相应的电离层区域观测到了明显的“极向运动雷达极光”结构,这些结构与Cluster卫星簇观测的FTEs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它们是FTEs的雷达观测特征.  相似文献   
128.
为了研究九州—帕劳洋脊(KPR)俯冲部分与同震破裂扩展、地震活动性和浅部甚低频地震的关系,对南海海槽西部俯冲带日向滩地区进行了三维地震层析成像。结合岸上和近海记录的主动源和被动源地震数据,成像了从该海槽轴附近到海岸地区的深部板块。我们的结果表明,俯冲的九州—帕劳洋脊为西北—东南向的低速带,向下扩展到约30km的深度。在这个深度,我们认为俯冲的九州—帕劳洋脊与板块分离,成为上覆大陆板块的底座。由于过去大地震的同震滑动地区没有延伸到俯冲的九州—帕劳洋脊,我们认为九州—帕劳洋脊可能阻碍了破裂的扩展。俯冲的九州—帕劳洋脊的内部在很宽的深度上分布有活跃的板内地震活动。浅部甚低频地震在俯冲的九州—帕劳洋脊上部连续发生,而在俯冲的九州—帕劳洋脊的东北部却是间歇地出现。因此,俯冲的九州—帕劳洋脊看来是这个地区同震破裂扩展和地震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9.
过去对Spitak,Loma Prieta和Guam地震的研究表明,大地震发生之前都会有相应的磁场异常。为了确认这一事实并详细研究超低频(ULF)现象,日本建立了一个超低频磁力仪的监测网络,开展了包括小型台阵在内的网络观测工作。文中同时介绍了在Matsukawa台站观测到的与Iwateken Nairiku Hokubu地震(震级M6.1级,发生在1998年9月3日,震源深度为10km)相关的地磁资料。分析了4.5年的资料,并对获得的结果进行了讨论。在地震前两个星期,水平和垂直分量之间的谱密度比的(极化)变化表现出异常情况。这是在相当长的数据分析中发现的一次独特的变化,它暗示了这种异常变化可能是大地震孕育期间的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130.
1INTRODUCTION A headcut is a vertical or near-vertical drop or discontinuity on the channel bed of a stream,rill or gully,at which a free overfall flow often occurs,as shown in Fig.1.A headcut is usually eroded by the action of hydraulic stress,basal sapping,weathering,or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processes.Headcut erosion can accelerate soil loss,increase sediment yields in streams,damage earthen spillways,and disturb bank stability.Therefore,the prediction of headcut migration is a very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