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关于塔里木北缘南华-震旦纪的构造演化存在争议,本文研究了其东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南华系阿勒通沟组的沉积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揭示其源区风化、物源类型和构造背景等信息,以期为塔北同期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环境恢复提供更多证据。阿勒通沟组由底部的冰碛砾岩和之上发育细密纹层的细砂-粉砂-泥岩组成,砂岩中发育丘状交错层理、渠模等典型风暴沉积构造,可识别出3种风暴沉积序列,为风暴浪控浅海陆棚沉积,是阿勒通沟组冰期和特瑞艾肯组冰期分属两个冰期的有力证据。该组宽广陆棚相的沉积环境,砂岩较高的结构成熟度及V-Cr-Ni-Sc负异常、Ti-Hf-Zr-Y正异常等地球化学特征皆显示其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物源判别图解、过渡族元素含量和稀土配分特征显示该组砂岩主要碎屑物质为来自南部塔里木克拉通的长英质岩类,另有古老沉积岩的加入。砂岩样品CIA值、A-CN-K图解和Th/U比值等显示其源区经历了微弱-中等的化学风化,碎屑物质具沉积分选、沉积物再旋回特征,且在成岩过程中钾交代明显,这些特征也与被动大陆边缘一致。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库鲁克塔格自贝义西组裂解至阿勒通沟组演化为被动大陆边缘,且至少持续到震旦系扎摩克提组。  相似文献   
162.
唐学远 《极地研究》2019,31(3):368-369
2019年6月9—14日,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hotogrammetryand Remote Sensing,ISPRS)在荷兰恩斯赫德(Enschede)特文特大学(University of Twente)举行了2019地球空间周(ISPRS Geospatial Week 2019)活动。本次地球空间信息周设有云包映射和地理空间大数据、联合欧洲校准和定位研讨会、行星遥感和测绘、空间数据质量国际研讨会、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冰冻圈和水圈研讨会(Cryosphere and Hydrosphere for Global Change Studies,CHGCS 2019)、三维地图和导航多传感器系统研讨、高光谱传感符合机器学习和模式分析等专题。  相似文献   
163.
太湖沉积物中镉的赋存形态及其与河蚬体内富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室模拟的方法,将河蚬暴露于镉(Cd)污染太湖沉积物中,研究河蚬软体组织中Cd富集量及其水环境中Cd的分布规律.同时采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和BCR形态分析法分别测定沉积物中Cd的有效形态和释放规律.以获得三种方法预测沉积物基准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随着加标浓度增大,DGT和BCR测得Cd浓度值增高,上覆...  相似文献   
164.
针对核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一种基于数据的智能核优化新方法。算法利用UCI数据和美国实测合成孔径雷达图像数据进行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5.
本文采用RBLM-chem模式,利用杭州市高分辨率城市建筑等资料,定量分析城市动力效应、热力效应以及城市植被、人为热对SO2、NO2、O3、PM2.5等主要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化过程使得大部分城区温度上升约1℃,相对湿度下降约6%,风速下降约0.8 m·s-1,湍流动能增强约0.03 m2·s-2。城市动力效应主要通过降低城市风速,使得城区污染物浓度升高,SO2浓度有近5 μg·m-3的上升,PM2.5、O3浓度也有近15 μg·m-3的上升。城市热力效应主要通过热岛环流使城区污染物向上输送,令地面污染物浓度降低,在城市大部分区域PM2.5都有大约10 μg·m-3的浓度下降。城市动力效应大于热力效应,城市的总体作用是使污染物浓度升高。城市下垫面使污染物浓度上升的另外一个机制是代替了自然有植被的下垫面,使污染物干沉降速度下降,但这一作用小于动力学效应。另一方面,人为热对城市主要污染物浓度都起着减小的作用,其中SO2、NO2、O3、PM2.5浓度降幅分别在2.5、3.0、6.0、10.0 μg·m-3左右。城市植被可以显著增加污染物干沉降速度,使主要污染物SO2、NO2、O3和PM2.5的干沉降速度分别上升0.1、0.1、0.03、0.06 m·s-1左右,相应地使上述污染物浓度分别下降2.5、6.0、4.0、6.0 μg·m-3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