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鄱阳湖流域岩石化学风化特征及CO2消耗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石风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汇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领域受到研究全球变化科学家们的普遍关注。文中通过对鄱阳湖流域河水系统的样品采集和化学成分分析,研究了河水化学成分来源及流域岩石风化所产生的碳汇效应。以大气降水、蒸发岩、硅酸岩和碳酸盐岩为4个端员,计算出它们对河水中溶解质的贡献率分别为10.4%、21.9%、30....  相似文献   
32.
研究目的】天然富硒农产品是人体摄入硒元素最安全有效的途径,依托天然富硒土地资源建立的富硒农业和富硒特色小镇等富硒产业,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兴产业支柱,其规划和建设需以富硒土地质量等级为基础,但国内缺乏富硒土地资源评价体系。【研究方法】本文以新田县为例,从耕地的开发利用条件和潜力、开发利用价值以及开发制约条件着手,构建耕地地力、经济质量和生态环境“三位一体”的富硒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基于新田县新圩镇富硒土壤详查数据和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开展富硒耕地质量评价研究,对耕地的自然属性、环境属性、经济属性等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其评价结果与农产品质量和富硒程度耦合良好,真实反映了耕地资源开发条件与潜力。【结论】构建的富硒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对富硒耕地资源开发利用有较科学指导价值,为富硒土地资源和富硒产业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创新点:从耕地的开发利用条件和潜力、开发利用价值和制约条件着手,构建耕地地力、经济质量和生态环境“三位一体”的富硒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制定指标权重、调查评价单元、单因子等级和综合等别划定等方法与规则。  相似文献   
33.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0-20 cm soil carbon sources/sinks caused by land use changes from the year 1980 to 2000 in an area of 2.97 × 10~6 km~2 in easter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land use dataset from a recent soil geochemical survey.A map of soil carbon sources/sinks has been prepared based on a spatial analysis scheme with GIS.Spatial statistics showed that land use changes had caused 30.7 ± 13.64 Tg of surface soil organic carbon loss,which accounts for 0.33%of the total carbon storage of 9.22 Pg.The net effect of the carbon source was estimated to be ~ 71.49 Tg soil carbon decrease and ~40.80 Tg increase.Land use changes in Northeast China(NE) have the largest impact on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compared with other regions.Paddy fields,which were mainly transformed into dry farmland in NE,and constructed land in other regions,were the largest carbon sources among the land use types.Swamp land in NE was also another large soil carbon source when it was transformed into dry farmland or paddy fields.Dry farmland in the NE region formed the largest soil organic carbon sink,as some were transformed into paddy fields,forested land,and other land use types with high SOCD.  相似文献   
34.
选择成都经济区作为典型研究区,以Cd为代表,在生态地球化学填图的基础上开展农田生态系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示范性研究。布置采集了58个大气干湿沉降、86个化肥、121个灌溉水、276个农作物样品,分析和计算了Cd等重要元素的含量和通量。结果显示,研究区局部地段地表土壤Cd环境质量较深部有恶化之势,部分水稻籽实Cd含量已超过无公害食品标准;大气干湿沉降物输入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Cd平均通量为17.76g/(hm2·a),占总输入通量的85.20%,是研究区外源Cd的主要输入途径;下渗水(2.34g/(hm2·a))和作物收割(1.87g/(hm2·a))是Cd的主要输出途径;全区外源输入Cd可使土壤中的Cd含量以0.006mg/kg的年速率递增;在Cd输入-输出通量不变的情况,预测未来20a研究区三级土壤面积将增加2~3倍,适耕土地面积将全面缩小;研究区因酸雨沉降和施肥等因素使土壤pH值下降的平均速率为0.106a-1,其中化肥施用的贡献率为89.62%。预警研究显示,目前研究区95%的水稻生产是安全的,但预测20a后研究区土壤质量退化明显,近70%安全土壤等级降为一般土壤,须报警土壤面积也将由目前的不足4%快速上升至27%。  相似文献   
35.
水田和旱地土壤氧化甲烷的温度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温度对农耕区土壤氧化CH4的影响,文中分别采用2种旱地(吉林暗棕壤和河北潮土)和2种水田土壤(江西水稻土和安徽水稻土)样品进行了4个温度下(5、15、25和35℃)氧化高浓度CH4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4种土壤氧化高浓度CH。的最佳温度为25~35℃,除江西水稻土外,其余土壤在5和15℃没有表现出氧化高浓度...  相似文献   
36.
对采自青藏高原的4个高海拔冻土样品在5、15、25和35℃4个温度下进行了为期90d的实验室培养。结果发现,随着温度升高,土壤呼吸强度和有机碳累积分解量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在时间变化上,培养初期土壤呼吸强度达到最高值随后不断下降,15d左右以后达到稳定。同样的温度下,土壤呼吸强度呈现如下顺序:沱沱河(草甸沼泽土)〉乌...  相似文献   
37.
2018年8月,重大黄土丘陵沟壑区域工程造地项目——延安新区岩土工程全面完成,共形成建设用地及生态综合治理用地21.3 km2。为掌握工程造地的变形规律,本文基于自2014年10月~2019年7月期间的191景Sentinel-1A数据,利用短基线集时序InSAR(SBAS-InSAR)技术,获取了研究区时空形变结果,并对沉降机理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沉降区主要集中在填埋区部分,最大年平均形变速率达到10 cm ·y-1。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和实地调查,推测出研究区域的地表沉降原因是大规模填方工程引起的填方体固结,其中填方厚度为控制沉降速率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SBAS-InSAR技术在工程造地区域的地表沉降监测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提取的形变结果可为生产单位和政府部门分析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8.
内蒙古中北部土壤碳库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网格采样法荻取内蒙古中北部半干旱区土壤样品共527件,分析其碳库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初步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碳库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碳库仍以有机碳为主,不同土壤类型中有机碳占总碳61%~97%,其中沼泽土有机碳密度最高,风沙土最低,盐土无机碳密度最高,暗棕壤最低;在空间分布上,土壤碳受气温和降水...  相似文献   
39.
利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实测数据,估算了吉林中西部地区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结果表明,在不同深度的分布层次上,表层(0~0.2m)土壤对有机碳的积累较弱,SOC储量占到全层(0~1.8m)储量的23.8%,中上层(0~1.Om)储量则占到全层储量的95.7%.从上壤类型看,表层SOC密度较高的有暗棕壤(636...  相似文献   
40.
土地利用变化是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文中选择中国东北地区,利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结合20世纪80年代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以及由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形成的土壤碳源汇效应。结果发现:(1)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SOCD)差异较大,沼泽地、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