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100篇
地质学   114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赵兵  李勇 《地层学杂志》1995,19(2):96-103
下第三系名山组广泛分布于雅安地区,地层出露良好。本文简要介绍雅安国光山背斜东西两翼新测的地层剖面,将名山组(包括芦山组)划分成4段(砂岩粉砂岩段、粉砂岩泥岩泥灰岩段、泥岩粉砂岩段、泥岩段),并将芦山组归于名山组上部(Ⅳ段),从而取消该名称,综述了岩石组合特征、沉积环境,进行了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划分。  相似文献   
92.
介绍钻头模具的新型材料-成型砂的特点,选择,配制,成型工艺,产品的制造及测试等。  相似文献   
93.
地质雷达是利用电磁波对地下不同电性介质进行探测的地球物理仪器,其探测速率快、分辨率高,可弥补探槽和其他地球物理方法存在探测盲区的缺陷,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活动断层探测领域。本文以乌拉山山前断裂为例开展地质雷达探测工作,使用无人机正射影像技术对测线进行地形校正,获得断层浅部地质雷达图像。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方法能有效反映探槽揭露的地层单元和断层分布。本次探测中,雷达波形图像特征为:浅地表的土壤层反射波总体较弱;粗粒沉积为主的砾石层反射波总体较强,同相轴连续性好;细粒沉积为主的砂层反射波弱于砾石层,波形以中、高频为主,同相轴具有弱连续性;对于洪冲积地区,地质雷达能分辨具有一定特征的地层单元,这为剖面图像的断层识别提供了标志;通过无人机正射影像技术对地质雷达测线进行地形校正,有利于获得更为准确的探测结果。  相似文献   
94.
阚学敏  张恩林 《矿物学报》1994,14(2):142-146
除硅铁钡矿之处,性石是迄今仅知的另一种含有平面四配位Fe^2+的矿物,异性石晶体样品为玫瑰色,透明,有油脂光泽,取自一花岗岩标本,异性石中平面四配位Fe^2+的穆斯堡尔参数:化学位移=0.785(mm/s)(相对天然铁),四极矩分裂=0.419(mm/s),明显地低于大多数硅酸矿物中的Fe^2+,但和硅铁钡矿的Fe^2+十分相近,本文对硅酸盐矿物Fe^2+的穆斯堡尔参数与配位数之间的关系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95.
曹俊臣  阚学敏 《矿物学报》1994,14(3):292-297
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化学分析、穆斯鲍尔诺、EPR谱和红外光谱,对不同颜色的岫岩玉(岫玉)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如下:绿色岫玉主要由叶蛇纹石组成,黄色岫玉由叶蛇纹石和利蛇纹石组成。穆斯鲍尔谱显示出Fe2+和Fe3+的两个双吸收特征。Fe2+:化学位移为1.122mm/s,四极分裂为2.701~2.721mm/s,占据八面体位置;Fe3+:化学位移为0.155~0.355mm/s,四极矩为0.337~0.470mm/s,占据四面体位置。电子顺磁共振谱显示出中心场0.336T附近,存在一个具有超精细结构的六重吸收,g≈2.0,与处于八面体上的高自旋Mn2+有关。在低场区(0.16T附近),出现两个吸收线,g分别为4.29和3.88,与处于四面体位置的Fe3+有关。红外光谱显示出与叶蛇纹石有关的OH-振动吸收带(3665~3670cm-1);在3690~3680cm-1间显示出与利蛇纹石有关的吸收肩。1070,980cm-1出现Si-O振动吸收,另尚有5个吸收带(610,560,445,400,300cm-1)。随着绿色的加重和质量的提高,岫玉中Fe2+和Mn2+的浓度也增加。证实了岫玉的绿色与Fe2+→Fe3+的荷移有关,岫玉的黄色与O2-→Fe3+荷移有关。  相似文献   
96.
岩溶水勘察中测井资料的综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以山西晋城、离(石)柳(林)、阳曲等碳酸盐地层供水勘探中的实际资料为例,论述各种水文测井方法解释含水层的局限性和如何综合利用测井资料,正确确定含水层、隔水层位置及补给关系。实践表明,井温和井液电阻率测井,方法简便易行,能直接反映地下水的一些特征,必须测量;声幅曲线能直接反映裂隙层位,应尽可能施测。  相似文献   
97.
Using pure S wave fitting method, we studied the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s under the Ordos block and its eastern and southern marginal are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elocity structure beneath Yulin station in the interior of Ordos block is relatively stable, where no apparent change between high and low velocity layers exists and the shear wave velocity increases steadily with the depth. There is a 12km thick layer at the depth of 25km under this station, with an S wave velocity (Vs=3.90km/s) lower than that at the same depth in its eastern and southern areas (Vs≥4.00km/s). The crust under the eastern margin of Ordos block is thicker than that of the Yulin station, and the velocity structures alternate between the high and low velocity layers, with more low velocity layers. It has the same characteristic as having a 10km-thick low velocity layer (Vs=3.80km/s) in the lower crust but buried at a depth of aout 35km. Moreover, we studied the Vp/Vs ratio under each st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sult of P wave velocity inver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velocity ratio of the Yulin station at the interior of Ordos block is only 1.68, with a very low ratio (about 1.60) in the upper crust and a stable ratio of about 1.73 in the mid and lower crust, which indicates the media under this station is homogenous and stable, being in a state of rigidity. But at the stations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margins of the Ordos block, several layers of high velocity ratio (about 1.80) have been found, in which the average velocity ratio under Kelan and Lishi stations at the eastern margin is systemic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eneral elastical body waves (1.732). This reflects that the crust under the marginal areas is more active relatively, and other materials may exist in these layers. Finally, we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arthquakes, velocity structures beneath stations and faults.  相似文献   
98.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双壳类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中丰富的双壳类化石新资料的研究,划分出了两个双壳类化石组合带,并对其组合特征、地区分布和沉积环境进行了讨论,还描述5个新种,刊出了主要化石图版  相似文献   
99.
黄河李家峡典型岩坡变形破坏的水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河上游李家峡段高陡岩坡变形破坏受多种因素控制, 其中水的影响十分明显, 主要包括水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两方面。本文从地下水的软化作用、库岸水压力或静水压力、孔隙水压力, 以及河流冲蚀、边岸再造、降雨引起的动水压力作用和水库泄水引起的动水压力作用等方面, 结合数值模拟手段分别研究了它们对岩坡变形破坏的影响程度和方式。  相似文献   
100.
郭万武  吕德徽 《内陆地震》1996,10(3):217-223
用航磁资料研究了青海柴达木盆地中部的深部构造环境。结果表明:该地区存在由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各两条断裂组成的构造系统;地震主要分布在由两条东西向断裂和两条北东向断裂交截形成的顺扭平形四边形的角区;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大致为近南北方向,在其作用下,北东向和东西向断裂都是该地区主要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