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53篇 |
免费 | 3281篇 |
国内免费 | 210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31篇 |
大气科学 | 2399篇 |
地球物理 | 3063篇 |
地质学 | 5895篇 |
海洋学 | 1640篇 |
天文学 | 511篇 |
综合类 | 1110篇 |
自然地理 | 109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269篇 |
2023年 | 353篇 |
2022年 | 529篇 |
2021年 | 633篇 |
2020年 | 594篇 |
2019年 | 552篇 |
2018年 | 592篇 |
2017年 | 547篇 |
2016年 | 658篇 |
2015年 | 498篇 |
2014年 | 682篇 |
2013年 | 638篇 |
2012年 | 544篇 |
2011年 | 610篇 |
2010年 | 615篇 |
2009年 | 619篇 |
2008年 | 537篇 |
2007年 | 521篇 |
2006年 | 423篇 |
2005年 | 425篇 |
2004年 | 302篇 |
2003年 | 306篇 |
2002年 | 345篇 |
2001年 | 351篇 |
2000年 | 354篇 |
1999年 | 518篇 |
1998年 | 454篇 |
1997年 | 432篇 |
1996年 | 426篇 |
1995年 | 325篇 |
1994年 | 325篇 |
1993年 | 291篇 |
1992年 | 257篇 |
1991年 | 208篇 |
1990年 | 168篇 |
1989年 | 138篇 |
1988年 | 119篇 |
1987年 | 64篇 |
1986年 | 72篇 |
1985年 | 48篇 |
1984年 | 38篇 |
1983年 | 24篇 |
1982年 | 38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21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6篇 |
1958年 | 1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1.
中国东部中一新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岩浆作用演化和发展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本文论述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由科迪勒拉型转变为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过程中的构造-岩浆作用及其演化。在印支旋回(250~185Ma),初始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强烈挤压俯冲,并伴随大范围改造型花岗岩类的发育。在燕山早期(185~140Ma),继续俯冲,改造型花岗岩进一步发育,并开始有同熔型花岗岩类的形成。在约140Ma两类花岗岩的形成达到高潮。在140~100Ma广泛发育安山-流纹岩系。燕山晚期(100~70Ma)由于弧后扩张,配合红色盆地的广泛形成,发育碱性火山岩和碱性花岗岩带.新生代中国东部大陆花岗岩和中-酸性火山岩活动消失,代之以玄武岩活动;边缘海和岛弧逐渐形成,钙碱性火山岩系转入岛弧地带。 相似文献
112.
PathogensandpathogenicitytoPenaeusorientalisKishinouyeINTRODUCTIONBacteria,especiallyvibriosareoneofthemajorpathogenstocultur... 相似文献
113.
The temporal-spatial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its feature between 10.0–2.8 ka BP(ka BP= thousands of years before 0 BP, where "0 BP" is defined as the year AD 1950)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GIS spatial analysis in the Poyang Lake Bas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sites of different periods under subsistence existence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revealed numerous archaeological sites of the Neolithic Age(10.0–3.6 ka BP). The sites we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Poyang Lake Basin, a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 with many river terrace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number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rapidly increased during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3.6–2.8 ka BP) and spread widely on the floodplain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Ganjiang River and onto the west, south, and southeast beach areas of the Poyang Lake. Holocene records of climate change suggested that it was possible that climate fluctuations had a great impact on human evolution in the study area. Before 3.6 ka BP, westward and northward expansion of Neolithic cultures in the Poyang Lake watershed occurr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amelioration(becoming warmer and wetter). The ancient people lived in the hilly areas with high elevation. The simple mode of a fishing and gathering economy was mostly suited to this area in the early Neolithic Age. The scope of human activities was expanded and cultural diversity developed in the late Neolithic Age. However, with population growth and increasing survival pressure in a dry-cold climatic stage after 3.6 ka BP, this simple living mode had to be abandoned, and various forms of economy, the majority being agriculture, were developed on flood plains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numerous rivers around Poyang Lake. This promoted flourishing of the Bronze culture of South China. 相似文献
114.
长江中下游及邻区基底和花岗岩成矿元素丰度背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及邻区的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及花岗岩岩基成矿元素丰度背景,从而为区域Cu、Au,W、Sn等成矿作用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基础地球化学数据,用此来作为窥视地壳组成及成矿作用时空演变的窗口。 相似文献
115.
浅层土体中波速特征及纵横波联合探测的方法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锤击震源及板状震源的特性;较详细地论述了浅层土体中纵横波速度随含水量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6.
117.
东山湾海水中化合态无机氮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5月东山湾海水中硝酸盐、铵氮、亚硝酸盐和总化合态无机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44、1.60、0.49和5.53μmol/dm~3;8月航次这些要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83、0.88、0.39和3.10μmol/dm~3;11月航次这些要素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48、0.61、0.31和7.40μmol/dm~3;1989年2月航次这些要素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2.5、0.39、0.48和13.2μmol/dm~3。不同季节无机氮的主要外部来源不尽相同。除冬季外,其他季节无机氮的分布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浮游植物摄取的影响,其中秋季的影响最大。此外,夏季无机氮的分布还受到上升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8.
119.
鸟蛤科(Cardiidae)是双壳类软体动物中较大的一科,全为海产,但有些种能适应于半咸水,甚至进入河口区。本科大多数属、种均为热带和亚热带型,仅分布于寒带和温带的属、种很少。它们主要生活在潮间带和近岸浅水区,一般不超出大陆棚的范围。潜居于泥砂中,营底内生活,借助于发达的足有时可以进行短距离的迁移。
本文所用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近海调查时所采得,其中主要是本所海洋综合调查船“金星”号及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拖网采集的底栖动物标本,此外,还鉴定了中苏黄、东海越冬渔场调查由苏联“宝石”号所采集的标本。作者谨向以上对标本采集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致以谢意。
鸟蛤科的属名和亚属名的使用在早期一直是十分混乱的,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的整理。直到1935年Thiele在他的名著《Handbuch der Systematischen Weichtierkunde》一书中比较详细的总结了这一科动物过去的研究工作,从而第一次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分类系统。本文主要采用了Thiele的分类系就,并参照了Keen、Kuroda and Habe的工作和作者个人的意见进行了部分的修订。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