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66篇
  免费   3523篇
  国内免费   3571篇
测绘学   1184篇
大气科学   2901篇
地球物理   5361篇
地质学   8036篇
海洋学   2087篇
天文学   1099篇
综合类   1326篇
自然地理   1666篇
  2024年   88篇
  2023年   333篇
  2022年   626篇
  2021年   814篇
  2020年   682篇
  2019年   871篇
  2018年   953篇
  2017年   945篇
  2016年   1103篇
  2015年   1018篇
  2014年   1228篇
  2013年   1228篇
  2012年   1010篇
  2011年   1057篇
  2010年   1018篇
  2009年   893篇
  2008年   867篇
  2007年   789篇
  2006年   638篇
  2005年   620篇
  2004年   460篇
  2003年   473篇
  2002年   529篇
  2001年   533篇
  2000年   498篇
  1999年   594篇
  1998年   494篇
  1997年   468篇
  1996年   460篇
  1995年   356篇
  1994年   361篇
  1993年   314篇
  1992年   273篇
  1991年   219篇
  1990年   185篇
  1989年   147篇
  1988年   126篇
  1987年   68篇
  1986年   70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42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40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7篇
  1962年   5篇
  1958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The well LF35-1-1 in the easter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PRMB)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revealed nnmetamorphosed Middle-Late Jurassic neritic-bathyal sediments and Cretaceous fluvial-lacustrine sediments.Three tectonic movements were identified in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late Early Cretaceous,and Late Cretaceous to Paleocene,respectively.The Late Jurassic marine facies mainly contain the hydrocarbon source and reservoir-seal assemblages,providing a main exploration target.  相似文献   
382.
近2600年来黄河下游沉积量和上中游产沙量变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基于华北平原上93个钻孔中沉积物详细观测和分析数据,结合182组14C测年和埋深数据、参考前人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变迁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估算出2600年以来黄河下游在602BC~11A.D.,11~1034A.D.,1034~1128A.D.,1128~1855A.D.和1855~1997A.D.等5个历史时期的年平均沉积量分别是3.89×108t/a,2.24×108t/a,6.63×108t/a,6.78×108t/a和8.47×108t/a。通过建立黄河下游有无堤防和决溢频率与泥沙输移比的关系,计算出5个时期黄河上中游的平均年输沙量分别是6.2×108t/a,6.8×108t/a,8.3×108t/a,11.5×108t/a和15.3×108t/a。进而探讨了黄河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历史上王景治河后出现的600年安流时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83.
黄康有  郑卓  L.Fran 《第四纪研究》2009,29(2):199-210
本研究基于10′×10′空间分辨率运用GIS软件对中国植被分布地理配准数字化,提取获得196个优势植物的地理分布数据以及内插相关的气候因子,运用分位数函数计算获得各个植物地理分布的气候阈值;   在此基础上采用生物气候群组(BAGs)的分类方法,对196个优势植物气候因子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同时结合中国植被的地理分布特征,最后划分出29个BAG组,包括13个乔木组(6个常绿阔叶和2个落叶阔叶群组,4个常绿针叶和1个落叶针叶群组)、10个灌木组(5个常绿灌木和5个落叶灌木群组)和6个草本组。本研究的BAGs划分是建立在较高空间分辨率和定量气候因子阈值的基础上,因此,通过计算获得BAGs气候阈值(包括每日温度变化幅度、地表霜冻频率、月均温度、月降雨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5℃年积温等),运用生物圈碳循环CARAIB模型,模拟出中国19个生物群区的现代潜在分布。模拟结果较好地表达了中国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尤其较详细地展示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和高原地区的不同植被类型地理分布格局,但由于东北地区、西部草原以及热带原生植被受人类活动严重干扰,使得模拟结果比该地区的原生植被地理分布的实际面积偏大。总体而言,本研究获得的29个生物气候群组对模拟现代生物群区分布提供了理想的分类依据,其气候阈值也是进行过去和未来生物群区模拟的重要参照数据。  相似文献   
384.
塔里木河的变迁与罗布泊的演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旱区河流及湖泊变化是环境演变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本文根据实际调查、历史记载和遥感图像解译,论证了塔里木河河道变迁及水量变化与罗布泊的演化关系。魏晋及其以前,塔里木河与孔雀河合流从北面入罗布泊,当时上游农业规模小,入湖水量多,罗布泊水域面积达到5350km2。此后,孔雀河入塔里木河,从南面经喀拉和顺入罗布泊,由于绿洲面积扩大,引水增加,到了清末罗布泊水域明显缩小,但还没有干涸。1921~1952年塔里木河再度与孔雀河汇流,又从北面入罗布泊,湖面扩大到1900km2,代表了这一时期的罗布泊水域,因此罗布泊不是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干涸。1952年塔里木河与孔雀河分流,孔雀河单独入湖,水量减少,使湖面缩小,但直至1959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对罗布泊进行考察时仍有广阔的水面,1961年仍未干涸。孔雀河灌区为扩大灌溉面积,于1958年和1962年,分别在普惠和阿克苏甫修了拦河大坝和水库引起下游断流。因此,罗布泊应在1962年以后逐渐干涸,直到1972年美国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照片上才得到反映。同时,还根据塔里木盆地绿洲发展、水资源利用及水系关系,分析了罗布泊干涸的原因及与塔里木河开发有着必然联系,主要是人类活动改变了地表径流的地域分配,上中游引水过多,造成下游断流和尾闾湖干涸。  相似文献   
385.
在地震资料解释阶段,可根据解释结果进行正演模拟,以验证解释结果的可靠性,并通过模型正演方式了解地下波场的细微变化,提高解释精度。依据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沙章图矿区DF2逆断层的赋存形态,建立的地质模型,并围绕其逆断层的断点位置、埋深、地层速度等,对各种接收排列进行射线追踪实验。通过改变开动的道数、道距及偏移距,观察各种参数下射线追踪的分布情况及模拟时间剖面的面貌。正演结果表明利用射线模型追踪的模拟地震反射剖面与实际时间剖面完全吻合,其确定的逆断层断点位置及断面倾角合理。  相似文献   
386.
我国页岩气重点开展区域为南方海相沉积地层,地震地质条件相对复杂,数据采集难度较大。贵州凤冈某页岩气勘查区块,属典型的喀斯特低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地震施工困难,同时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页岩层埋藏较深,反射波能量较弱,原始资料信噪比偏低。参考邻区地震勘探经验,采用二种方法论证野外施工参数:一是在勘探区选取论证点设计物理模型进行理论计算;二是以勘查区内向斜部位设计地质模型进行正演模拟求取。在此基础上通过进行不同岩性、井深、药量等激发接收参数的试验,确定了该区块的野外施工方案。该区页岩气地震勘探野外施工参数的选择方法,有效保障了其页岩气地震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387.
基于新郑矿区以平均每年0.0813×108m3的涌水量向地表排放热水,造成的地热资源损失和污染环境的现实,在分析地温地质条件基础上,利用热储资源量公式、卡明斯基公式和弹性储存量公式,分别计算了矿山开采前和开采后不同类型地热资源量,并对当前矿区地热潜能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选择煤层底板加固技术,保持岩溶裂隙水一定的水位、减少地下水排放和利用识别模型,选择适宜区段作为地热资源开采区,以调减矿山日常的排水量,尽可能维持渗流场基本不变,进而提高热储的潜能,实现节能减排,达到保护与利用地热资源的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88.
海底的地形地貌是海洋地质调查的重要部分.自动提取CAD海图中数字分离式标注水深操作相对复杂,往往需要自编程序处理.本文基于ArcGIS平台,提供了一种自动提取数字分离式标注水深的简便方法,并给出了实例操作.本方法能有效提取CAD海图中数字分离标注式水深,无需自编程序,具有操作简单、提取准确、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提取成果能直接应用于GIS平台进行三维和空间分析,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389.
土与结构接触面力学特性环剪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杨有莲  朱俊高  余挺  吴晓铭 《岩土力学》2009,30(11):3256-3260
利用环剪仪对不同的土与混凝土接触面的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分别对有泥皮及没有泥皮的接触面情况进行试验,并对剪切面位于黏土内的情况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接触面的应力-应变特性差异很大,泥皮的存在明显改变了接触面的性状;对没有泥皮的情况,剪切破坏面可能发生在土体内部,也可能发生在土-混凝土接触界面;而有泥皮时,破坏面始终发生在泥皮内部。试验的各种接触界面中,破坏时平均剪应力与法向应力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接触面强度可用摩尔-库仑准则较好地描述;当有泥皮存在时,摩擦角为没有泥皮时的63.4 %。  相似文献   
390.
Three fluvial terraces in Porougong River in the middle reach of Shiquan River were identified, and the palynological records were investigated to decipher the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west inland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ree phases of uplift in the west inland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re suggest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third, second, and first fluvial terraces (T3, T2, and T1) being formed at ca.126-25.1 ka B.P., 25.1-4.5 ka B.P., and 4.5-1.3 ka B.P.,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tiated uplift rate infers that the inland Tibetan Plateau shows an earlier uplift than the surroundings. Coincident with the phased uplift, three episodes of the changes in paleovegetation and paleoclimate since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could be identified by the spore-pollen records, including the forests under the warm-wet climate featured by the assemblage of Picea + Pinus-Betula-Ulmus-Chenopodiaceae-Epheara in the third terrace, the forest-grassy vegetation under the semi-arid and semi-wet climate as shown by the Picea + Pinus-Chenopodiaceae-Epheara assemblage in the second terrace, and the grassland under the cold-dry climate indicated by the Chenopodiaceae-Artemisia-Ephedra assemblage in the first terrace. The association of the paleovegetation and paleoclimate changes with the phased uplift of the fluvial terraces has revealed the important impact of the Plateau uplif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