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CFRP布加固损伤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抗震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用碳纤维布加固的损伤混凝土框架结构试件,进行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现象和数据,分析了碳纤维布加固损伤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模拟地震作用下,裂缝及塑性铰出现的顺序和位置;绘出了试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结果表明碳纤维布加固损伤框架结构有较好的耗能能力;延性系数达到4.5;其耗能机制是"梁端和柱端均屈服的混合机制",建议CFRP布横向加固至柱和基础连接处的根部.  相似文献   
32.
针对过去应变积累释放曲线或模型存在的不足,根据G-R关系以及能量震级经验关系, 推导出一个相对独立的应变积累速率公式. 同时在活动地块假说基础上,选取了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较为典型的几个地块分区,在考虑历史地震目录完整性基础上,利用1970年以来的小震资料,计算了各地区6级以上地震的年均应变积累速率,从而给出各地震分区相对的地震活动水平;并将之用于改进后的模型,通过对各地震分区现今所处应变状态以及目前状态在其地震轮回活动中所处阶段的研究,探讨了各地震分区的未来地震形势.   相似文献   
33.
姚安地震序列与永胜地震序列的高精度定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2000年1月15日云南省姚安地区发生了Ms 6.5地震,2001年10月27日云南永胜地区发生了Ms 6.0地震,两者均位于滇中块体,震中相距较近,构造相似,且各自都有丰富的余震活动。为深入研究姚安、永胜两地震的主震及余震序列的分布与破裂特征,根据云南省地震局布设的流动数字台网记录到的余震序列的震相资料,分别联合采用盖格定位法和双差定位法得出了这两个余震序列的时空分布。在此基础上,联合昆明区域台网记录的两个主震和较大余震的震相资料,利用双差定位法重新校正了姚安和永胜两次主震的震源参数。根据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结合两个地震区的地质构造、所属块体的受力状态等特征,对比分析了两个地震余震序列沿断层面破裂的特点。  相似文献   
34.
利用云南及邻区遥测台网记录到的6 361条近震数据,采用互相关系数法计算16个台站共64条S波分裂事件,同时收集了8个序列的S波分裂研究结果,初步给出了云南及邻区横波分裂的分布特征;应用哈佛大学给出的43个中强震震源机制解,利用其P轴方位角平均结果,给出了云南及邻区3个主要分区地壳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位;根据ldquo;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rdquo;基本网1999——2004年的观测资料,按观测点给出了云南及邻区的主应变率分布;此外,还搜集到云南及邻区的SKS分裂结果和Pn波各向异性资料.通过研究发现: ① 作为强震孕育主体环境的大陆岩石圈在横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块特点 ② 大陆岩石圈的力学行为随深度而变化,具有明显的分层特性;③云南及邻区所含的各活动地块可能具有不同类型,GPS所反映的地壳变形信息可能受到块体类型控制;④云南及邻区的地壳S波分裂可能受其上地壳甚至地表构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5.
机载多光谱扫描(AMSS)是一种重要的遥感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机载多光谱扫描系统AADS-1268图像产品实用化生产技术系统的开发研究成果,该系统的建立不仅能为不同目的的应用研究提供多级别高质量的AMSS图像产品,为AMSS技术在我国进入实用阶段铺平了道路,而且为今后我国成像光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6.
在不同温度围压下测试了几种油砂超声波性质.研究了不同油砂样品波速的温度压力依赖性.  相似文献   
37.
It is shown by the result of digital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s in the Tangshan seismic area and its surrounding regions that the crust under the surface conductive sediments is divided into two layers,i. e., the resistive upper crust and the conductive lower crust. The upper crust wherein the Tangshan main shock and most of the aftershocks occurred is a convex lens-like body which is cut by faults at the east, south and west sides. The focus of the mainshock was located at the position of maximum thickness of the resistive upper crust while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Curie point isothermal surface and the deepest limit of the depths of aftershocks coincide with the downward depression of the bottom of the resistive upper crust. Thus, the Tangshan main shock and most of its aftershocks were related closely to the resistive upper crust from the view points of either vertical layering or lateral variations. And there were only a very few aftershocks in the conductive lower crust. The mechanical property of the rocks transforms from being brittle in the upper crust into ductile in the lower crust mainly due to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factors, e.g., increase of confining pressure, change in minerals, rise in temperature as well as stabilization of slips by high pore—pressure. A small amount of water and a rise in temperature may lead to a decrease of the electric resistivity within the rock while a change in the static pressure and mineral content within the rock causes very little change in the electric resistivity. Thus it is deduced that a resistive upper crust and a more conductive lower crust from the view points of either vertical or lateral variations are related to the brittle and ductile properties respectively. Hence it is possible that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ctric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zones of potential seismic hazard.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3, 354–363, 1991. The project is supported by the Chinese Joint Seismological Science Foundation, and the Swedish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uthority.  相似文献   
38.
蔡新玲  李瑜  李茜  胡淑兰 《干旱气象》2019,37(2):226-232
为增强华西秋雨监测评估的客观量化,改善陕西秋淋强度的预测方法,本文利用1961—2016年陕西中南部地区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量、NCEP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的海温指数,通过定义秋淋强度指数,分析了陕西秋淋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6 a陕西秋淋开始日期平均是9月10日,年际波动较大,整体上无明显变化趋势,但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结束日期平均是10月7日,变化趋势整体趋于偏早。秋淋强度呈波动减弱趋势,且年代际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陕西秋淋偏强年,500 hPa欧亚中高纬上空呈现"+、-、+"的异常环流特征,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缅槽偏强。陕西秋淋的强弱与ENSO事件有密切联系,前期春、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暖)海温发展有利于陕西秋淋偏强(弱),且Niňo3.4区海温异常是陕西秋淋强弱的年际预测信号,对陕西秋淋强度预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9.
基于RC框架前期的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采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该试验试件进行了Pushover分析,模拟结果与试验值基本符合。以此为基础,通过定义材料的弹性模量即改变刚度,来表达RC框架的损伤程度,从而建立角钢加固损伤RC框架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继而对该模型进行了Pushover分析,研究角钢加固损伤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及损伤程度对加固框架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角钢加固后RC框架的承载力大幅度提高,RC框架加固前的损伤降低了极限荷载,且大幅度降低了延性系数,说明损伤程度对加固后框架的延性耗能能力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0.
河套灌区甜菜施肥问题,未能发展到根据肥料效应函数计算的数量化阶段,阻碍了科学施肥水平的提高。根据"最佳模拟配合法"的要求,设立6×7个处理试验,采用D饱和重叠试验,测得各种施肥水平的产量,借助微机,建立相应数学模型,模式均通过极显著检验。对模式进行各种处理,寻求各种施肥方案对产量的影响,探索投资少、经济效益高的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