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02篇 |
免费 | 1052篇 |
国内免费 | 164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89篇 |
大气科学 | 857篇 |
地球物理 | 981篇 |
地质学 | 2895篇 |
海洋学 | 932篇 |
天文学 | 156篇 |
综合类 | 485篇 |
自然地理 | 7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0篇 |
2023年 | 238篇 |
2022年 | 436篇 |
2021年 | 506篇 |
2020年 | 394篇 |
2019年 | 397篇 |
2018年 | 352篇 |
2017年 | 368篇 |
2016年 | 391篇 |
2015年 | 380篇 |
2014年 | 351篇 |
2013年 | 414篇 |
2012年 | 426篇 |
2011年 | 375篇 |
2010年 | 384篇 |
2009年 | 297篇 |
2008年 | 323篇 |
2007年 | 264篇 |
2006年 | 208篇 |
2005年 | 160篇 |
2004年 | 140篇 |
2003年 | 130篇 |
2002年 | 179篇 |
2001年 | 163篇 |
2000年 | 109篇 |
1999年 | 81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39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922.
低表面亮度星系(Low Surface Brightness Galaxy, LSBG)的特征对于理解星系整体特征非常重要, 通过现代的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算法来搜寻扩充低表面亮度星系样本具有重要意义. LSBG因特征不明显而难以用传统方法进行自动和准确辨别, 但深度学习确具有自动找出复杂且有效特征的优势, 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在大样本巡天观测项目中搜寻LSBG的算法---YOLOX-CS (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X-CS). 首先通过实验对比5种经典目标检测算法并选择较优的YOLOX算法作为基础算法, 然后结合不同注意力机制和不同优化器, 构建了YOLOX-CS的框架结构. 数据集使用的是斯隆数字化巡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SDSS)中的图像, 其标签来自于$\alpha.40$-SDSS DR7 (40%中性氢苜蓿巡天与第7次数据发布的斯隆数字化巡天的交叉覆盖天区)巡天项目中的LSBG, 由于该数据集样本较少, 还采用了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DCGAN)模型扩充了实验测试数据. 通过与一系列目标检测算法对比后, YOLOX-CS在扩充前后两个数据集中搜索LSBG的召回率和AP (Average Precision)值都有较好的测试结果, 其在未扩充数据集的测试集中的召回率达到97.75%, AP值达到97.83%, 在DCGAN模型扩充的数据集中, 同样测试集下进行实验的召回率达到99.10%, AP值达到98.94%, 验证了该算法在LSBG搜索中具有优秀的性能. 最后, 将该算法应用到SDSS部分测光数据上, 搜寻得到了765个LSBG候选体. 相似文献
923.
Ficolin是一类含FBG结构域的蛋白,在动物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脊椎动物中,Ficolin主要作为模式识别受体和免疫效应分子发挥免疫功能。本研究从毛蚶中克隆获得一条Ficolin基因(命名为SsFic1),该基因编码区序列长度为897 bp,编码298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含有典型的FBG结构域和Coiled coil结构域,但未发现胶原样结构域。SsFic1的mRNA在毛蚶各组织中广泛分布,其中在肝胰腺和鳃中表达丰度较高,但SsFic1转录产物在卵细胞和四细胞期未检测到,说明该基因不是母源性免疫基因。副溶血弧菌和脂多糖、葡聚糖等免疫刺激物均可诱导SsFic1显著上调表达。利用RNAi技术抑制SsFic1基因表达,酚氧化酶激活因子PAF和补体相关基因(C1qDC、补体C3和Fic3)的表达量及CAT、SOD和PO的酶活力均显著下降,而TEP、C1q2和Fic2等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敲降SsFic1表达后,感染副溶血弧菌后毛蚶血细胞数量和吞噬能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也是RNAi实验组毛蚶死亡率和血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的原因。综上,SsFic1可能通过调控补体通路和酚氧化酶原激活通路参与毛蚶免疫防御反应,这对贝类免疫学研究及抗病新品系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4.
湿地的水文和水化学在时空尺度上会呈现显著差异,进而会引发光化学反应的变化,光活性中间体(PPRIs)是水体间接光反应的产物,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对水环境中有机物和污染物的归驱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探究湿地中PPRIs的产生过程。本研究通过捕获剂法监测了鄱阳湖湿地4个季节水体中3种PPRIs(1O2、·OH及3CDOM*)的产生速率和稳态浓度的变化,并通过紫外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以及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等技术对水体中可溶性有机质(DOM)组分的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鄱阳湖湿地不同季节水体中的DOM的光化学反应特性及与PPRIs产生的相关性。结果发现:鄱阳湖夏季和秋季水体的pH值、溶解有机碳(DOC)浓度较高,相反,硝酸盐、亚硝酸盐浓度在夏季和秋季较低。夏季和秋季的DOM中芳香族化合物丰度较高,并且木质素丰度明显高于冬季和春季。不同季节鄱阳湖水体有色可溶性有机物产生能力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水体中1O2和·OH产生速率和稳态浓度显著高于春季和冬季水体。pH、DOC、E2/E3、脂类、蛋白类及木质素类与PPRIs产生速率展现出了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其中的DOC与木质素类组分;另外在三维荧光指标结果中,荧光指数(FI)和新鲜度指数(β/α)与PPRIs呈现负相关关系,证明FI值越低即DOM陆源性越高、非新生DOM比例越高,则PPRIs产生速率越高。综上,PPRIs的光化学产生与植物源DOM密切相关。与春季和冬季相比,夏季和秋季鄱阳湖水体的有机质高,而其中DOM组分中芳香族化合物丰度较高,主要来自陆生植物和土壤有机质,其有机质的腐殖化水平较高,而在春季和冬季水体有机质主要来自湖泊本身和微生物产生的有机质,属于内源。淹水植物残体降解过程释放的有机组分,对夏、秋季DOM的来源和组成有着极易被忽视的影响和作用,而其中光化学活性较强的有机组分如木质素是造成其PPRIs产率更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25.
Results are presented of a survey of isozyme frequencies in parthenogeneticArtimia from six salterns in the Shandong Peninsula, P.R.C. Three of the eleven enzymes we scored using polyacry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proved to be useful for analysis of electromorph frequency variation. These enzymes are tetrazolium oxidase (TO),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and malate dehydrogenase (MDH). Each of these systems showed extensive isozyme variation both within
and between salterns. In addition, we have examined the possibility that electromorph frequencies may vary as the result of
natural selection f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salinity, or salinity-associate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 indication of clinal
variation was found in two series of ponds differing in salinity, however more extensive data are needed before it is possible
to conclude that these patterns are the result of natural selection. Finally, the use of isozyme analyses such as ours, for
unraveling taxonomic problems inArtemia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26.
根据长江中游湖北省荆江段中洲子牛轭湖孔深为89cm的ZZ-2钻孔(29°48'02N,112°45'14E)孢粉-炭屑记录,结合器测气候数据、前人建立的年代序列、粒度分析和县志记载等,探讨了近70年来ZZ-2孔孢粉-炭屑记录对植被和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响应。1940年到2012年研究区气候总体表现为冷暖、干湿交替,对应中洲子牛轭湖ZZ-2钻孔的5个孢粉-炭屑组合带:1940~1961年间,乔木花粉含量的减少、农作物花粉含量和炭屑浓度增加与人类砍伐森林、耕地增加和焚烧活动增强有关;1962~1967年间,水生草本及蕨类孢子含量增加是汛期长江水倒灌、或洪水事件的反映;1968~1982年,乔木花粉增加、湿地和林地面积增加,是实施湿地保护政策的响应;1983~1997年间,伴随着松属花粉明显减少,枫杨花粉显著增加,说明经过人工育林,枫杨成为当地的优势种;1998~2012年间,水生草本花粉及大炭屑(粒径大于125μm)含量增加,是实施退耕还湖政策、大量耕地被鱼塘替代、湿地面积扩大以及人类活动加剧的结果。中洲子牛轭湖孢粉-炭屑组合可以清晰的揭示研究区不同时期的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事件,如长江流域的大洪水(1949年、1954年、1980年和1983年大洪水)以及“大炼钢铁”(1958年)、人工造林(1982年)和退田还湖(1998年)等事件。 相似文献
927.
构造地貌学作为地球科学领域的新兴学科,具有独特的资源环境意义与科学内涵。通过中文文献计量学手段,对1956—2019年间收录于知网的构造地貌学领域的学术论文进行分析,尤其是近10年来重点报道的研究成果,探讨相关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关键词与共词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构造地貌学的显著特征是与大地构造单元、地震活动紧密联系,构造地质学、地貌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贡献了构造地貌学进展的主要部分,且研究热点在持续更新,能源盆地的古地理特征、多影响因素的耦合作用、沉积过程的响应是比较突出的研究亮点。最后,分析了我国构造地貌学的主要研究趋势和方向,并提出简要见解。 相似文献
928.
Xin Liu Yang Liu Zhi-Ming Ren Xiao-Hui Cai Bei Li Shi-Gang Xu Le-Kai Zhou 《应用地球物理》2017,14(2):270-278
Edge reflections are inevitable in numerical modeling of seismic wavefields, and they are usually attenuated by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s. However, the commonly used perfectly matched layer (PML) boundary condition requires special treatment for the absorbing zone, and in three-dimensional (3D) modeling, it has to split each variable into three corresponding variables, which increases the computing time and memory storage. In contrast, the hybrid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 (HABC) has the advantages such as ease of implementation, less computation time, and near-perfect absorption; it is thus able to enhance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of 3D elastic wave modeling. In this study, a HABC is developed from two-dimensional (2D) modeling into 3D modeling based on the 1st Higdon one way wave equations, and a HABC is proposed that is suitable for a 3D elastic wave numerical simula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for a homogenous model and a complex model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HABC method is more effective and has better absorption than the traditional PML method. 相似文献
929.
本研究对福建省武夷山市发育于花岗岩风化壳上的亚热带红壤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热磁和常温磁学测量,剖析该剖面磁学性质与成土因素(气候和母质)的关系,探讨2种类型磁赤铁矿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该剖面具有较高的亚铁磁性矿物含量,磁颗粒以多畴(MD)颗粒为主。土壤发育过程中,成土作用使磁颗粒变细、单畴(SD)颗粒增加、亚铁磁性矿物含量降低使得磁化率减小。红壤剖面中至少存在2种不同类型的磁赤铁矿:磁赤铁矿A,在300~450℃即转化为赤铁矿,不能测得居里点;磁赤铁矿B,在650℃以上才较为完全地转化为赤铁矿,可测得645℃的居里点。磁赤铁矿A是水铁矿转化为赤铁矿的中间产物,该化学反应过程在氧化环境下广泛存在,是被普遍认识的一类磁赤铁矿。土壤淀积层、淀积-母质过渡层、母质层的主导磁性矿物磁赤铁矿B由含铁硅酸盐矿物经风化成土作用演化而成,而非原生磁铁矿低温氧化;磁赤铁矿B形成与气候条件(较高的气温)和母岩/母质物质组成有关,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930.
Yu Guangyuan Zhang Qiangyong Li Fan Cheng Lei Guo Xin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2021,39(6):4545-4562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 A set of splitting cracks often occur in the high side wall of the deep underground hydropower station due to the excavation-induced unloading during th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