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52篇 |
免费 | 533篇 |
国内免费 | 70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5篇 |
大气科学 | 576篇 |
地球物理 | 828篇 |
地质学 | 1547篇 |
海洋学 | 332篇 |
天文学 | 191篇 |
综合类 | 260篇 |
自然地理 | 3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68篇 |
2022年 | 121篇 |
2021年 | 151篇 |
2020年 | 117篇 |
2019年 | 135篇 |
2018年 | 150篇 |
2017年 | 124篇 |
2016年 | 149篇 |
2015年 | 152篇 |
2014年 | 164篇 |
2013年 | 163篇 |
2012年 | 164篇 |
2011年 | 160篇 |
2010年 | 129篇 |
2009年 | 176篇 |
2008年 | 154篇 |
2007年 | 128篇 |
2006年 | 127篇 |
2005年 | 118篇 |
2004年 | 86篇 |
2003年 | 81篇 |
2002年 | 59篇 |
2001年 | 85篇 |
2000年 | 107篇 |
1999年 | 159篇 |
1998年 | 122篇 |
1997年 | 142篇 |
1996年 | 115篇 |
1995年 | 80篇 |
1994年 | 104篇 |
1993年 | 82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35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31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8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61.
利用热带太平洋海气耦合异常模式的30a模拟结果,对模式ENSO的变化性及多重时间尺度过程进行了细致分析,建立了一ENSO循环多重时间尺度过程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相似(Analog)模型,并提出了ENSO循环主周期形成的一种可能机制。指出:和观测事实类似,模式ENSO过程确实涉及到三种时间尺度,即3—4a主周期振荡(LF)、准两年振荡(QB)和年循环(AC);其中,QB过程是线性海气耦合系统的本征模态,年循环(AC)对其形成没有本质的影响;3—4a主周期振荡(LF)是一非线性系统的自激振荡现象,其形成是线性系统的本征模即QB过程通过非线性机制尤其是通过大气辐合反馈加热的“单向性”过程在QB的暖态产生的减频增幅所致;平均年循环(AC)虽然不能对ENSO循环形成有本质影响,但它可明显影响ENSO循环的具体振幅和位相,使得ENSO循环具有明显的不规则性并对季节循环具有明显的“锁相”特征;ENSO变化性确是LF、QB以及AC多重时间尺度相互作用形成的。本文提出的ENSO循环时间尺度选择机制不仅解释了主周期振荡的形成过程,而且也较好地解释了ENSO变化的谱,因此,这一机制更接近于观测事实。 相似文献
162.
大气对地球自转参数(ERP)的高频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1983—1992年期间由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观测和归算的地球自转参数(ERP)序列,以及由全球气象资料归算的大气角动量(AAM)序列,分析和研究了大气对地球自转参数的日长变化(LOD)和极移(x和y)在一个月时间尺度以内的高频激发作用,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大气对LOD分量高频潮汐的估计值存在着影响,但是,潮汐形变参数k/c随时间和频率的变化却是受非大气因素的扰动引起的.2.大气可以解释30天以下LOD非潮汐的大部分变化.3.极移分量30天以内的高频变化也主要由大气激发.x分量与大气的相关性要强于y分量,而且更为稳定,主要表现为平均时间尺度约为27天的波动,大气对这个波动的贡献可达70%. 相似文献
163.
对华南前寒武系变质岩浆杂岩稀有气体He、Ne、Ar和Xe的系统研究表明:扬子克拉通基底为含高3He的下地壳"原始岩石层",(3He/4He)×10-6比值为2.8~4.6;而华夏板块基底变质岩浆杂岩则是在缺乏3He、低(3He/4He)×10-8比值(3.15~17.7)的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大陆中-上地壳变质岩浆杂岩层,反映出两者基底性质迥然不同。华南中-新生代爆破岩筒He同位素组成相反,相对稳定的扬子克拉通(3He/4He)×10-8比值仅0.18~4.22,而郯庐—四会—吴川断裂以东,中-新生代活动地块(太平洋构造域)(3He/4He)×10-8比值高达3.7~20.5。He同位素表明郯庐—四会—吴川断裂带为切割深至地幔的边界深大断裂,是扬子克拉通与华夏板块间的边界且控制了燕山期火山—侵入岩浆向西扩展。Ar同位素组成表明华南大陆中-新生代地幔形成接近"均一"的地幔组份。136Xe/130Xe—129Xe/130Xe相关组份表明它们具有地幔柱岩石同位素组成特征。 相似文献
164.
滑坡治理方法及其应用实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目前国内外滑坡治理方法进行总结综述,例举了滑坡治理的几个实例,指出了滑坡治理的优先考虑方法。 相似文献
165.
孢粉学分析是古生态与古气候定量重建的重要指标之一,建立现代表土孢粉与植被之间的定量关系是利用地层孢粉准确解释古生态与古气候变化的前提条件。基于华南亚热带中部山地垂直植被带采集的113个现代表土和苔藓孢粉样品,采用典型对应分析方法(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探讨研究区不同海拔表土孢粉种类散布规律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华南亚热带中部地区现代表土孢粉组合中乔木类以壳斗科栲属、常绿栎属、松属、杉木属和大戟科等种类占绝对优势,草本植物花粉以禾本科、蒿属、菊科和莎草科为主,蕨类孢子以三缝孢子、芒萁属、水龙骨科和单缝孢子为主。2)研究区低海拔至高海拔的孢粉组合呈现以下变化规律:低海拔地区(0~702 m)孢粉组合以栲属、常绿栎属、松属、野桐属、枫香属、茜草科以及禾本科花粉为主;中海拔(703~1 299 m)山坡的优势孢粉为栲属、杉木属、松属和常绿栎属;高海拔地区(1 300~1 600 m)以栲属、常绿栎属、水青冈属、杜鹃花科以及松属花粉最为丰富,表土孢粉组合变化过程与现代植被群落优势种类有较好的一致性。3)CCA分析结果显示,控制研究区域主要表土孢粉分布的气候因子为年均降雨量(MAP)、最热月降水(Mpwa)和最热月温度(Mtwa);松属、杉木属、栲属、常绿栎属、山茶科、水青冈属和落叶栎属等高百分比含量的花粉所对应的气候特征较为明显。4)低海拔地区的优势种属栲属、常绿栎属等以及相对高海拔的松属、杉木属和水青冈属等能较好地反映气候因子对植被空间分布的影响。因此,文章揭示了华南亚热带中部地区表土孢粉在垂直植被带上具有明显差异,孢粉散布规律可能与研究区植被组成、生境、花粉形态与传播媒介等因素有关,能为利用化石孢粉数据进行古生态与古气候定量重建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6.
A rainfall-induced shallow landslide is a major hazard in mountainous terrain, but a time-space based approach is still an unsettled issue for mapping rainfall-induced shallow landslide hazards. Rain induces a rise of the groundwater level and an increase in pore water pressure that results in slope failures. In this study, an integrated infinite slope analysis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infiltration on surficial stability of slopes by the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Based on this new integrated infinite slope analysis model, a time-space based approach has been implemented to map the distributed landslide hazard in a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o evaluate the shallow slope failure induced by a particular rainfall event that accounts for the rainfall intensity and duration. The case study results in a comprehensive time-space landslide hazard map that illustrates the change of the safety factor and the depth of the wetting front over time. 相似文献
167.
裂隙岩体宏观力学参数的二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体通常含许多不同尺度的裂隙,因而力学性质非常复杂。由于现场测试及常规实验室试验常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因而其不能准确反映岩体的宏观物理力学性质。本文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二维情况下的完整岩体和含不同倾角的软弱夹层的岩体在单轴和双轴压缩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岩体变形的应力-应变曲线。该类曲线能反映裂隙对岩体力学参数的影响,对于指导工程实践有一定的意义,并且为获取岩体力学参数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8.
169.
Ming Chen Feng Yin Xiaodong Li Xiande Xie Wansheng Xiao Dayong Tan 《Meteoritics & planetary science》2013,48(5):796-805
The high‐pressure minerals of reidite and coesite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moderately shock‐metamorphosed gneiss (shock stage II, 35–45 GPa) and the strongly shock‐metamorphosed gneiss (shock stage III, 45–55 GPa), respectively, from the polymict breccias of the Xiuyan crater, a simple impact structure 1.8 km in diameter in China. Reidite in the shock stage II gneiss displays lamellar textures developed in parental grains of zircon. The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zircon to reidite likely corresponds to a martensitic mechanism. No coesite is found in the reidite‐bearing gneiss. The shock stage III gneiss contains abundant coesite, but no reidite is identified in the rock. Coesite occurs as acicular, dendritic, and spherulitic crystals characteristic of crystallization from shock‐produced silica melt. Zircon in the rock is mostly recrystallized. The postshock temperature in the shock stage III gneiss is too high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reidite, whereas reidite survives in the shock stage II gneiss because of relatively low postshock temperature. Reidite does not occur together with coesite because of difference in shock‐induced temperature between the shock stage II gneiss and the shock stage III gneiss. 相似文献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