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0篇 |
免费 | 109篇 |
国内免费 | 20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6篇 |
大气科学 | 187篇 |
地球物理 | 140篇 |
地质学 | 305篇 |
海洋学 | 72篇 |
综合类 | 70篇 |
自然地理 | 1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63篇 |
2021年 | 67篇 |
2020年 | 57篇 |
2019年 | 68篇 |
2018年 | 57篇 |
2017年 | 49篇 |
2016年 | 39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56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49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32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湖北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揭示湖北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及雷电活动规律,以满足雷电灾害防护和雷击风险评估工作需要,采用湖北不同地理位置的13个雷击探测仪组成的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取的2006年3月至2009年2月的云地闪电资料,从闪电的极性分布、日变化、月变化、强度、闪电密度、累计概率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云地闪电中负闪电占闪电总数的96.2%;正闪电占闪电总数的3.8%;闪电频次的日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单谷型,一日中,最大值出现在15—16时,最小值在09—10时;一年中,4—8月闪电次数占全年闪电总数的95.9%,其中7—8月闪电次数最多;正、负闪电的强度主要集中在10~50 kA,大于30 kA的累积概率在50%以下,大于60 kA的累积概率8.1%,大于100 kA的累积概率1.6%;拟合出湖北地区大于某雷电流强度累积概率方程,经统计分析,实测值与计算值相关系数达0.99998。闪电密度分布呈明显的地域性差异,鄂东南的嘉鱼县、咸宁、黄石、鄂州市一带为闪电高密度区,鄂西的远安县、当阳市附近为闪电次高密度区。山区与丘陵、平原交接地带,即地表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的地带,是雷电多发地带。鄂西南山区县市雷电日数较多,闪电密度不一定随之增加,其原因可能是山区县市土壤电阻率较大和山区局地小气候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3.
64.
从不同的陆面资料看城市化对北京强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4年7月10日,北京地区出现了一次强降水过程.该次过程主要是由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活动造成的,整个大环流形势给暴雨的发展提供了水汽条件.分析近地面的特征场发现,在降水发生前1-2 h,北京城区存在一个暖中心,其温度比周边地区高出2-3 ℃,存在明显的热岛现象.该城市热岛现象的出现,使得城区的气压相对较低,郊区有较冷空气向城区辐合,有利于城区产生上升运动,形成对流降水.另外,对该次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使用了最新的陆面资料的模拟结果明显好于没有使用最新的陆面资料的模拟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对该次强降水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5.
Xiaoyan Zhang Xiyan Xu Gensuo Jia Benjamin Poulter Zhen Zhang 《Climate Dynamics》2020,54(9):4095-4107
The variability of methane emissions from wetlands in the tropics and northern temperate regions can explain more than 70%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global wetland methane emissions, which are largely driven by climate variability. We use climate reanalysis, remote sensing wetland area dataset and simulations from 11 land models contributing to Global Methane Budget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and anomalies of wetland methane emissions in the Asian Monsoon region. Methane emissions in this region steadily increased over 2000–2012. However, abnormally low methane emissions were found in equatorial fully humid (Af), warm temperate winter dry (Cw), and warm temperate fully humid (Cf) Asian Monsoon climate sub-regions in 2008, 2009 and 2011, respectively. These spatially-shifting low emissions occurred simultaneously with observed wetland area shrinkage due to abnormally low precipitati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wetland methane emissions in Asian Monsoon region are primarily driven by South Asian Monsoon system. However, the abnormally low emissions are related to strong La Niña events, and its accompanying effect of weakened East Asian Monsoon system and eastward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hich drives the shifting pattern of rainfall, and thu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methane emission anomalies. 相似文献
66.
67.
68.
69.
70.
晚二叠世是地质历史中重要的成煤时期,在中国南方多个省区都形成了可采煤层。受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华南地区晚二叠世发育一套完整的陆相—海陆过渡相—海相含煤岩系。通过对野外露头及钻孔剖面资料分析,识别出了区域不整合面、下切谷底部冲刷面、河道间古土壤层和沉积相转换面等关键层序地层界面,以及依据海相石灰岩标志层横向分布规律反映的区域最大海泛面,同时结合前人关于华南地区地层对比及煤层对比方面的成果,将华南上二叠统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及9个体系域。利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恢复了各层序中岩相古地理及煤层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层序Ⅰ中煤层主要形成于潮控下三角洲平原以及潟湖潮坪环境,厚煤层的展布受这些沉积相带控制;层序Ⅱ中三角洲平原环境中煤层最厚,开阔台地煤层最薄,平面上煤层厚度表现为西部厚、中部次之、东部无煤的阶梯式递变;层序Ⅲ中煤层主要形成于三角洲平原环境,此时聚煤作用主要发生于华南西部的康滇古陆东侧,在华南中部及东部大部地区发育的浅海台地和深水盆地均不利于聚煤作用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