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59篇
  免费   3212篇
  国内免费   4153篇
测绘学   1034篇
大气科学   3716篇
地球物理   5095篇
地质学   8494篇
海洋学   2508篇
天文学   771篇
综合类   1798篇
自然地理   2108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279篇
  2022年   750篇
  2021年   870篇
  2020年   694篇
  2019年   787篇
  2018年   900篇
  2017年   860篇
  2016年   983篇
  2015年   818篇
  2014年   980篇
  2013年   1096篇
  2012年   966篇
  2011年   999篇
  2010年   1066篇
  2009年   1003篇
  2008年   841篇
  2007年   899篇
  2006年   664篇
  2005年   644篇
  2004年   465篇
  2003年   523篇
  2002年   498篇
  2001年   494篇
  2000年   616篇
  1999年   907篇
  1998年   758篇
  1997年   763篇
  1996年   725篇
  1995年   644篇
  1994年   568篇
  1993年   486篇
  1992年   407篇
  1991年   284篇
  1990年   222篇
  1989年   188篇
  1988年   181篇
  1987年   102篇
  1986年   106篇
  1985年   66篇
  1984年   56篇
  1983年   55篇
  1982年   55篇
  1981年   39篇
  1980年   40篇
  1979年   32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9篇
  1974年   9篇
  1958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61.
Fine characterization of pore systems and heterogeneity of shale reservoirs are significant contents of shale gas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research.The research on micro-control factors of low productivity in the Qiongzhusi Formation(Fm.)is still controversial.The lower Cambrian Qiongzhusi Fm.in the Qujing,Yunnan was taken as the object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mineral compositions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ervoir and the heterogeneity of shale,using the algorithm to improve the char-acterization ability of 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pores are mainly wedge-shaped pores and V-shaped pores.The pore diameter of the main pore segment ranges from 5 to 10 nm.Mesopores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Qiongzhusi Fm.shale in Well QD1,with the average pore diameter of 6.08 nm.(2)Microscopic pore structure and shale surface properties show strong hetero-geneity,which complicates the micro-migration of shale gas and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of identifying high-quality reservoirs.(3)The increase of clay mineral content intensifies the compaction and then destroys the pores.Conversely,brittle minerals can protect pores.The support and protection of brittle minerals to pores space depend on their content,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diagenesis.(4)Compression damage to pores,large microscopic roughness and surface fluctuations and strong pore structure heterogeneity are the reasons for the poor gas storage capacity of the Qiongzhusi Fm.,which will lead to poor productivity in the Qiongzhusi Fm.  相似文献   
862.
利用青海省黄南地区近54a(1960—2013年)蒸发量、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水汽压等资料,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理统计、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黄南地区蒸发量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趋势,并对黄南地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黄南地区年平均蒸发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60—70年代为蒸发量偏多阶段,80年代及后为偏少阶段;黄南地区蒸发量最大的季节是春季和夏季,各季蒸发量均呈减少趋势;黄南地区年蒸发量在1973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春、夏、秋、冬季分别发在1973、1975、1976和1974年;分析影响蒸发量的相关因子,蒸发量与日照时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水汽压和降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日照时数的减小是蒸发量减少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863.
李永军  陈科艺 《气象科技》2019,47(6):997-1005
利用地面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雷达及卫星资料和NCEP 1°×1°的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5月13日攀西地区南部的飑线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飑线发生在高空槽前,高空槽逐渐东移推动冷性气流沿背风坡东移,然后与前方低层暖空气汇合抬升形成对流;露点锋触发了飑线天气过程的形成;产生飑线天气区域的大气具有上干下湿、不稳定能量高、垂直风切变强、高层风速大和形成之前存在逆温层的特点;高空急流和动量下传对飑线的发生和加强具有促进作用;地形对飑线的形成和天气现象的分布有影响。  相似文献   
864.
EC细网格预报效果好,基本满足业务需要,在工作中被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提升预报准确性,做好迪士尼园区的气象服务保障,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1年的2 m温度预报场,24 h预报时效的时间分辨率为3 h,72 h预报时效的时间分辨率为24 h,分别用回归分析法、S型和简化Line型BP神经网络法进行模式释用,与迪士尼气象站观测数据对比。结果表明:阈值为1℃时,对模式结果释用后,均方根误差减少了0.5℃到1.0℃,3—9 h和21—72 h预报时效的准确率由原来的50%和30%分别上升到70%和50%。采用S型多隐层BP神经网络误差最小,不同预报时效释用稳定性最高,同时该释用方法对t_(min)的预报特征把握更精准,释用效果明显优于对t_(max)的预报释用,但迭代计算耗费时间大幅增多,与预报效果的提升不成正比。简化Line型的BP神经网络通过8个半月的数据量和简单的网络模式,捕获了EC预报的特征,不但减小了计算量,大幅缩短了计算时间,而且预报结果也有显著提升,预报稳定性较好,具有广泛的业务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865.
海南岛橡胶割胶期的气候适宜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海南省18个市县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构建逐月橡胶割胶单要素(温度、日照时数、降水量和降水日数、风速)和综合气候适宜度模型,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海南岛天然橡胶单要素适宜度对比排序:日照适宜度最高,降水和风速适宜度次之,温度适宜度最低。2)橡胶割胶气候适宜度为0.43~0.80,其中411月较高,适宜割胶;12月至次年3月较低,不适宜割胶。3)天然橡胶割胶适宜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部地区,该区温度适宜度较高,降水量充足,年平均风速小;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沿海地区,该区主要因为年平均风速大,降雨量不足,易造成干旱;其余地区为适宜度次高值区,该区热量和降水都比较充足,但也容易受高温干旱或风害影响,应予以重点防范。4)19612017年海南岛橡胶割胶期气候适宜度总体呈明显增大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09/10a。  相似文献   
866.
开展降雨型地质灾害预报是减少灾害损失的有效方法。该文在讨论降雨型地质灾害预报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隐式统计模型、显式统计模型和动力模型等降雨型地质灾害预报模型的特点和适用条件。近几年区域降雨型地质灾害的预报技术研究有以下新特点:统计模型简单实用,目前已经由单一考虑降雨特征的第1代隐式统计模型,进一步发展为考虑地质、地貌等静态因子的显示统计模型;动力模型逐渐由基于垂直入渗理论的边坡稳定性模型开始向基于水土耦合机制的复杂预报模型发展;降雨型地质灾害业务预报预警的核心是地质灾害预报模型的本地化运行,我国已经基于统计模型搭建了服务于不同区域的业务预报预警系统。结合多源预报降雨资料,搭建基于水土耦合机制的降雨型地质灾害集合预报预警系统是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67.
利用江苏省70个国家基本站逐10 min连续观测资料,对江苏省夏季浓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夏季浓雾易在气温小于29℃、风速低于3 m·s~(-1),且盛行偏东风的条件下形成;低温高湿的梅雨期是夏季浓雾在6月高发(42.4%)的可能原因。(2)夏季浓雾生消时间与秋、冬季显著不同,主要发生于00—06时,消散集中于05—08时,持续时间主要在6 h以内。(3)夏季浓雾以辐射雾为主,辐射雾、平流雾和锋面雾分别占58. 1%、35. 5%和6.4%。(4)夏季浓雾发生频次呈现从东北部沿海地区向西南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淮北地区夜间降温幅度高于苏南地区是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5)成雾前6~24 h出现的弱降水为近地层提供水汽,此后天气转晴,静稳的大气层结下有利于夏季浓雾的出现。  相似文献   
868.
10~30 d延伸期可预报性与预报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0~30 d延伸期的可预报性既依赖于初始条件,也与缓变的下垫面有关,寻找延伸期时段内可预报性较高的低频特征,识别延伸期的可预报性来源及影响的物理机制是提高延伸期预报水平的关键。近年延伸期可预报性来源、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监测预测和影响等领域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提出和应用了动力统计相结合以及大气低频信号释用等新的延伸期预报方法。对延伸期可预报性来源及其与初值和外强迫异常的关系分析表明,海气相互作用能提高亚洲和西太平洋区域延伸期时段大气环流和要素的可预报性。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以及各种次季节尺度的海气、陆气耦合作用和大气响应均为延伸期预报提供了重要的可预报性来源。由于数值模式延伸期时段的预报性能与实际业务需求还存在一定距离,基于动力统计相结合和物理统计的延伸期预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业务预报,表现出一定的预报技巧。  相似文献   
869.
引入一维加权平均的谱分析方法定量研究四川地形强迫对该区域降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纬向地形和冬季降水谱峰锁相于同一波长(475.8 km),呈共振关系,地形与其他季节降水呈漂移关系,这与经向和纬向上环流变动有关,即冬季纬向环流占主导,纬向地形触发的大气波动对冬季降水策动作用大;夏季降水是各种不同尺度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地形是重要因素之一。经向和纬向地形特征尺度分别为296.8 km和475.8 km,反映了地形强迫的中尺度特征,且纬向地形谱峰比经向大1个数量级,纬向强迫更明显。夏季降水谱峰比冬季大2个数量级,降水系统纬向特征尺度比冬季小约150 km,说明夏季在纬向地形强迫下,降水系统尺度减小的同时其强度大大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中尺度对流性降水在夏季偏多。四川夏季最大降水位于雅安地区,其地形扰动比四川整体扰动更明显,故产生的降水也更大。夏季降水和经向地形锁相于同一波长(37.1 km),经向地形对雅安夏季强降水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70.
The radiance leaving the earth-atmosphere system which can be sensed by a satellite borne radiometer is the sum of radiation emission from the earth surface and each atmospheric level that are transmitted to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 The radiation emission from the earth surface and the radiance of each atmospheric level can be separated from the radiance at the top the atmospheric level measured by a satellite borne radiometer. However,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measure the atmospheric radiance, especially the synchronous measurement with the satellite. Thus some atmospheric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provide many options for modeling atmospheric radiation transport, such as LOWTRAN, MODTRAN, 6S, FASCODE, LBLRTM, SHARC, and SAMM. Meanwhile, these models can support the detailed detector system design, the optim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atellite mission parameters, and the data processing procedures. As an example, the newly atmospheric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s, MODTRAN will be compared with other models after the atmospheric radiative transfer is described. And the atmospheric radiative transfer simulation procedur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atmospheric transmittance, retrieval of atmospheric elements, and surface parameters, will also b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