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2篇
  免费   851篇
  国内免费   1295篇
测绘学   576篇
大气科学   887篇
地球物理   826篇
地质学   2421篇
海洋学   619篇
天文学   125篇
综合类   322篇
自然地理   442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201篇
  2021年   248篇
  2020年   189篇
  2019年   228篇
  2018年   219篇
  2017年   201篇
  2016年   246篇
  2015年   246篇
  2014年   289篇
  2013年   299篇
  2012年   327篇
  2011年   311篇
  2010年   309篇
  2009年   323篇
  2008年   285篇
  2007年   272篇
  2006年   268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98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新疆乌兰乌苏物候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新疆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1980—2002年物候与相应气候因子资料,得出乌兰乌苏23a来气温增高,降水增多,气候增暖增湿;候鸟停留时间增长,与积温、日照时数和降水量的年变化趋势一致,除降水外,其他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木本植物生育期延长,与4—10月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总日照时数和总降水量趋势一致;初霜和终霜均推迟,无霜期缩短;初雪和初次积雪提前,终雪推迟,冬季雪日增长;积雪开始融化提前,完全融化推迟,融化时间增长;土壤表面开始解冻日期趋势提前,而土壤表面开始冻结日期趋势推迟。另外,通过物候与气象因子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获得物候对气候响应的定量关系,为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2.
中国大陆深探测的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地震波速度、密度、磁性、导电性等物理场进行观测,研究地壳与上地幔的物性与结构特征,将为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状态、地壳运动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等科学命题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寻找深部大型矿床提供信息。大地电磁深探测方法作为研究地球壳幔电性结构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在国内外完成了大量探测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壳幔构造方面,大地电磁法和地震方法一起被视为两大支柱方法,在世界范围内解决大陆动力学问题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的应用范例。但由于大地电磁探测以天然电磁场作为场源,在矿集区等强干扰地区往往很难采集到高信噪比的数据,抗干扰能力较弱。同时,大地电磁与地震数据的约束反演以及联合解释目前尚没有达到实用化,这些都限制了大地电磁数据的处理及解释精度。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SinoProbe)专项下属的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项目将选择青藏高原、西部造山带与华南山区结晶岩等复杂地质条件和不同人文干扰水平地区,以大地电磁探测与地震探测作为主要手段,研究深部精细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集成,并且通过实验剖面研究这些实验区的壳幔结构特征。其中的大地电磁测深大剖面观测实验与壳/幔三维电性研究课题,将通过在实验区的大地电磁观测实验,研究适用于不同地质条件及干扰水平地区的大地电磁数据采集方法技术以及精细处理与反演方法,同时探讨大地电磁数据与地震数据的约束反演以及联合解释。该研究将提高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精度,为深部精细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技术集成以及区域地球物理精细探测提供范例。已经完成的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造山带和福建结晶岩地区的大地电磁观测试验表明,在这些典型地质构造区域,虽然存在施工困难,干扰水平大等各种不利因素,但只要采取合适的野外观测技术,并通过数据精细处理与反演计算,是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大地电磁数据以及可靠的电阻率分布模型。试验所取得的成果,将为实现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项目科学目标和研究任务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相似文献   
133.
陈仁  王敏  牟世勇  王常微 《贵州地质》2008,25(2):118-121,127
经2003-2006年度西藏1∶25万加措、丁固幅区域地质调查,在冈玛错断裂带内首次发现了一套侏罗系喷发-喷溢相中、基性火山岩与石炭系及二叠系呈角度不整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海相大陆板内向火山弧转换机制下形成的岩浆岩.为进一步研究羌塘地区侏罗纪岩相古地理和中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4.
The origin of native Si-Fe alloy mineral is thought to be related with mantle and aerolite. The native Si-Fe alloy minerals from podiform chromites of the Luobusha ophiolite in the Yarlong Zangbo suture zone were examined by a new method for powder-like diffractograms of small single crystals, using an SMART APEX-CCD area-detector X-ray diffractometer. The powder diffraction pattern shows that the minerals are composed of FeSi, FeSi2, β-FeSi2 and native silicon. The association of these minerals suggests that the crystallization order of the mineral may be from early to late FeSi→FeSi2→native silicon, accompanied by gradually increasing deoxidization. Translated from 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 2005, 24(5): 453–456 [译自: 岩石矿物学杂志]  相似文献   
135.
隶属于贵州格必(凸)河伏流洞穴系统的紫云苗厅,是世界上已知探明体积和表面积最大的洞厅,平面投影面积仅次于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大厅。2014年英国研究人员采用Riegl VZ-400三维激光扫描仪首次对整个苗厅进行了地面激光扫描,本研究通过激光扫描数据并结合地质构造背景分析,对苗厅基本形态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获得了如下新认识:(1)苗厅整体由两个洞厅与一段大型廊道(极有可能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洞穴廊道)共同构成,在形态上则是两个穹顶与一个拱顶相连接,总体呈“凹”字形。点云切片显示苗厅为鞍部(上部)水平截面呈两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多边形且底座并联的“双穹顶”特殊结构;(2)苗厅鞍部的多边形系多期地质构造错动所致,产生了不同方向、不同等级的断裂和节理体系,在区域内形成了具有格子状构造的格局,密集的裂隙交汇于苗厅使得溶蚀作用最为发育;(3)苗厅发育在交麻向斜核部下二叠厚层—块状石灰岩地层中,向斜底部的开张裂隙为地下水进入提供了良好的构造条件,是苗厅能发育成世界级巨大洞厅一个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4)苗厅还存在上层洞道,与区域内的层状洞穴共同反映了地质历史时期构造抬升与河流下切的双重作用。推测早期有其它多股水流从高处共同汇聚于苗厅,共同掏蚀出巨大的地下空间,并经历了从潜流带到包气带的转换,才最终形成现今所见的宏大洞厅;(5)根据地貌形态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双穹顶”的发育暗示了有利于形成超大地下洞厅的特殊地质构造也是相邻成对的。  相似文献   
136.
苏怀  史正涛  董铭  叶燎原  叶蕾 《地学前缘》2021,28(2):202-210
古堰塞湖溃决洪水事件的重建是当前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寻找足够的可参考的现代溃决洪水事件案例是顺利开展这项工作的基础。2018年11月13日发生在金沙江干流的白格堰塞湖超万年一遇的溃决洪水事件(学术界称之为“11·3”白格堰塞湖溃决洪水事件)就是一个难得的样本。这次溃决事件发生在枯水期,洪峰完全由溃决洪水产生,没有叠加其他来源,对评估流域地貌和沉积体系对堰塞溃决事件的响应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本文以溃决洪水事件受灾最为严重的奔子栏—石鼓段为研究区,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初步的水力学估算发现“11·3”白格堰塞湖溃决洪水事件在奔子栏—石鼓段的地貌作用主要表现为洪水淹没区的岸坡塌岸和沉积物堆积,未发现明显的基岩侵蚀。沉积物主要由分选良好的具水平纹层的砂组成。受金沙江较低的河床比降影响,洪水产生的基底剪切应力较弱在27~142 N/m2,不能悬浮和搬运直径5 cm以上的砾石,也不能产生明显的磨蚀和冲(撞)击作用。在发生塌岸的部分段落,洪水沉积物中有砾石坠入,甚至会出现类似浊流沉积的层序。这些现象的发现对深入理解堰塞湖溃决洪水的复杂地貌过程和沉积特征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7.
本文对班戈雪如岩体似斑状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微量元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形成年代、成岩条件和构造背景。结果表明雪如岩体侵位于晚白垩世晚期(76±1 Ma),锆石饱和温度计和锆石Ti温度计计算其成岩温度分别为760~810℃和738~814℃,较低的锆石相对氧逸度反映成岩环境为还原环境。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其具有高硅、富碱和准铝质--弱过铝质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富集,高场强元素和HREE相对亏损。雪如岩体是中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源区残留相为斜长角闪岩相,岩浆结晶过程中发生角闪石和斜长石的分离作用。地球化学投图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显示其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表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地区在晚白垩世晚期已经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8.
金沙江下咱日堆积体的成因和稳定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咱日堆积体的稳定性对拟建的梨园水电站大坝和附近的水力设施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下咱日堆积体的勘察资料,本文分析后认为下咱日堆积体经历了中更新世的金江冰期和晚更新世的丽江冰期两次冰期的作用,是由冰碛物、河流沉积物、湖相沉积物及崩积物组成的复杂成因堆积体;稳定性初步分析认为,下咱日堆积体局部有坍塌,但是整体稳定,以后稳定与否的关键是堆积体中湖相沉积层及坡脚的松散砾石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9.
Treatment with metallic copper for the removal of elemental sulfur from bitumen extracted from sedimentary rocks or petroleum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method.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however, to its disadvantages. It was observed that copper can interact with some polar organic substances during conventional sulfur removal, which can strongly influence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bitumen, as has been confirmed by interaction of long-chain fatty acids with copper. The copper soap generated was analyzed by element analysis,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ry (ICP-OES), thermal analysis (TG-DSC)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FIR). Mechanism of the interaction was investigated and elucidated.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would necessitate improvement of the present method for sulfur removal and/or a search for a new one.  相似文献   
140.
The high‐precision δ60/58Ni values of twenty‐six geological reference materials, including igneous rocks, sedimentary rocks, stream sediments, soils and plants are reported. The δ60/58Ni values of all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by double‐spike MC‐ICP‐MS (Nu Plasma III). Isotope standard solution (NIST SRM 986) and geological reference materials (BHVO‐2, BCR‐2, JP‐1, PCC‐1, etc.)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measurement bias and intermediate precision over a period of six month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mediate precision of Ni isotope determination was 0.05‰ (2s, n = 69) for spiked NIST SRM 986 and typically 0.06‰ for actual samples, and the δ60/58Ni NIST SRM 986 values were in excellent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studies. Eighteen high‐precision Ni isotope ratios of geological reference materials are first reported here, and their δ60/58Ni values varied from ?0.27‰ to 0.52‰, with a mean of 0.13 ± 0.34‰ (2s, n = 18). Additionally, SGR‐1b (0.56 ± 0.04‰, 2s), GSS‐1 (?0.27 ± 0.06‰, 2s), GSS‐7 (?0.11 ± 0.01‰, 2s), GSD‐10 (0.46 ± 0.06‰, 2s) and GSB‐12 (0.52 ± 0.06‰, 2s) could potentially serve as candidate reference materials for Ni isotope fractionation and comparison of Ni isotopic compositions among different laborato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