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7篇
  免费   243篇
  国内免费   304篇
测绘学   195篇
大气科学   233篇
地球物理   308篇
地质学   436篇
海洋学   133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33篇
自然地理   12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871.
杨晓东  张锦昌  邱强  林间 《地质学报》2022,96(8):2853-2865
滨海断裂带是南海北缘的一条大型活动断裂带,其位置靠近我国华南沿海地区。滨海断裂带全长超过1200 km,包括西段(北部湾- 阳江),中段(珠江口)和东段(粤东- 福建)。其西段和东段历史上至少曾发生过4次大地震(M7+),中段目前是一个大地震空区。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高度密集的今天,如果滨海断裂带再次发生大地震并触发海啸,必将对我国华南沿海地区造成灾难性破坏。由于缺乏完整的历史地震记录和针对古地震的钻孔沉积研究,目前尚不清楚滨海断裂带大地震的准确次数、空间分布和复发周期,以及中段大地震空区的主要原因(断层蠕滑或大地震周期较长),因此无法有效评估该断裂带的大地震破裂分段和灾害风险。本研究总结了滨海断裂带的构造特征、重点描述了3次历史大地震及引发的灾害影响,和国际上针对海底大地震的钻探研究经验。根据这些信息,本文建议在断裂带的西段、中断和东段进行大洋钻探,获取穿过断层带的关键沉积和岩石样品,利用沉积古地震方法重建滨海断裂带东段和西段的大地震历史和复发周期,研究断层带的岩石物理性质,揭示滨海断裂中段大地震空区的成因,解析断层分段式破裂的原因,为我国海洋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72.
在表生条件下,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参与能够有效促进黄铜矿的氧化分解,前人研究认为微生物对黄铜矿的溶解有直接和间接作用,但相对贡献仍存在争议。利用透析膜将细菌和黄铜矿隔离,模拟对比了黄铜矿与氧化亚铁硫杆菌不接触和直接接触时的溶解行为。利用等离子光谱(ICP-AES)测定两种实验条件下溶液中Cu2+离子的浓度变化,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两种条件下黄铜矿表面特征的变化和次生产物特征。实验发现在两种模式下,氧化亚铁硫杆菌均不同程度提高了黄铜矿的溶解速率;直接接触模式比非接触模式对黄铜矿氧化分解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873.
南海东岛湖泊沉积物中的生态环境记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岛牛塘为目前在西沙群岛少见的淡水湖泊,发育保存完好的沉积物。文章通过对一根长126cm的沉积柱开展多方面的沉积学分析,包括沉积物的岩性特征,反映碳酸盐含量的白度、CaO和LOI950℃以及反映有机质含量的TOC,TN,TS和LOI550℃等地球化学指标随深度的变化特征,沉积物和环境介质的碳、氮同位素的对比分析,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和Sr,F,P,Se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认为:该湖泊沉积剖面自上而下可分成3个具有明显不同沉积学特征的沉积单元,其中25~96cm的沉积层明显地受到了海鸟粪的影响。识别出的海鸟粪土沉积层,为进一步研究历史时期岛屿鸟类生态系统和气候演化提供了良好的信息载体。  相似文献   
874.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生态环境发生着一系列变化并进一步影响土壤氮循环过程,但目前冻融循环及植被生长周期中土壤氮的动态变化还不清楚。以青藏高原腹地的风火山和特大桥地区的两种典型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可利用氮(NH4+-N、NO3--N、DON)及微生物量氮(MBN)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土壤铵态氮(NH4+-N)及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在非生长季高于生长季,土壤硝态氮(NO3--N)在生长季高于非生长季;风火山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土壤NH4+-N在融化期含量较高;土壤MBN在植被生长旺盛期降低,在植被生长后期升高;风火山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土壤MBN含量、特大桥地区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土壤可利用氮总量与土壤全氮(TN)含量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土壤全氮含量、植被吸收以及冻融作用均可引起土壤可利用氮及MBN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875.
通过对典型岩溶丘陵区地下水进行水化学特征及地球化学敏感性的研究表明,该地下水系统水化学特征阳离子以Ca2+、Mg2+为主,阴离子以HCO3-、NO3-、SO42-为主,受水岩作用及人类活动共同影响;Mg2+/Ca2+受岩性控制,流经白云岩地层最高,灰岩夹白云岩次之,灰岩最低;研究区岩溶地下水表现出较高的地球化学敏感性。阳离子以Ca2+最为敏感,其次为Mg2+,阴离子以HCO3-最为敏感,其次为NO3-,元素的地球化学敏感性大小依次为:HCO3->Ca2+>Mg2+>NO3->SO42->Cl->Na+>K+;以敏感性最强的敏感因子HCO3-对研究区岩溶地下水进行敏感性等级划分。研究区低敏感性的水点仅占7.27%,中敏感性的水点占25.45%,高敏感性的水点占67.28%。通过地球化学敏感性划分统计结果显示,对该地区地下水的保护显得十分重要且迫切。   相似文献   
876.
基于黄土沉积速率与粒度的相关性提出了一种通过求解代数方程组而确定黄土地层年龄的新方法。以洛川剖面为例,用该方法确定了其Sl顶部至S2底部深度-年龄的转换关系,与SPECMAP高分辨率的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表明了该方法在确定黄土序列年龄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77.
青藏高原变暖变湿, 滑坡灾害频发, 严重影响区域工程建设、 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活动。泥流滑坡和热融滑塌、 融冻泥流是季节冻土区和多年冻土区的特殊滑坡类型, 形态上相似, 很难区分。同时, 对青藏高原泥流滑坡灾害关注程度低, 研究较少。以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直美村2017年9月7日泥流滑坡事件为例, 利用实测数据、 多时相遥感影像和无人机数据等多源数据和雷达技术手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表明: 滑坡发生在坡积扇, 主滑段平均厚度约5 m, 体积约2.4×104 m3, 滑体的滑动方向和重力作用过程一致, 依据滑坡三级分类系统属于堆积土浅层小型牵引式滑坡, 其形成和发育与当地地质条件、 连续降水和冻融循环作用有关; 然后进一步总结泥流滑坡、 热融滑塌和融冻泥流的特征, 认为玉树滑坡是季节冻土区的泥流滑坡。该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泥流滑坡和青藏高原斜坡灾害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878.
利用被动微波探测青海湖湖冰物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湖冰物候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因子,不仅能反映区域气候变化特征,还可以反映区域气候与湖泊相互作用.利用长时间序列(1978—2018年)被动微波遥感18 GHz和19 GHz亮度温度数据、MODIS数据(2000—2018年)、实测湖冰厚度数据(1983—2018年)和气温、风速、降水(雪)数据(1961—2018年),分析...  相似文献   
879.
近红外波段凝结核性质对雨滴散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M ie散射理论,在已知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折射率基础上,计算并讨论大气气溶胶以及在其上凝结形成的雨滴的散射相函数、散射效率因子等散射特性。结果表明,对流层中气溶胶粒子的散射能力依次为水滴,冰晶,海洋性粒子,沙尘性粒子,水溶性粒子,煤烟。对于在可溶性核上凝结形成的雨滴,海洋性核的散射能力强于水溶性核的散射能力。由不可溶性核凝结形成雨滴的散射能力依次为煤烟核、冰晶核和沙尘性核。纯水雨滴的散射能力介于沙尘性核和冰晶核之间,强于海洋性核。该结论可以为光学测雨仪器在不同地区条件下的参数设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80.
黑河下游分水对额济纳绿洲植被恢复效果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6、2000、2002和2006年4个时期的TM数据,计算了额济纳旗绿洲的NDVI,根据NDVI大小划分裸露地、稀疏植被区、中等植被区和茂密植被区4个等级,对比分析黑河分水前后额济纳旗绿洲NDVI的面积变化,了解黑河分水对下游植被恢复的效果。结果表明:1996~2002年,额济纳旗绿洲植被一直处于退化阶段;2006年,经过黑河连续7a的分水,下游植被得到较好的恢复,黑河下游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得到了缓解和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