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273篇
测绘学   100篇
大气科学   149篇
地球物理   118篇
地质学   384篇
海洋学   7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81.
新疆数字化地震台网业务运行管理系统具有对地震台站业务考评、网络及设备信息、台站参数、系统运维、数据共享、大震速报、速报编目数据统计和台网资料等信息管理功能。该系统在Windows 7系统环境下,使用MyEclipse平台和MySQL数据库通过JSP技术开发动态Web Service系统,使用Delphi XE10环境开发移动APP。在新疆地震台网投入运行后,解决了日常业务中台站与台站、台网与台站数据和信息交换困难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新疆地震台网的运行质量监管力度,方便用户使用各类数据,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2.
83.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为研究史前人类适应不同自然环境下的动物资源利用提供了条件.然而,已开展的动物考古研究主要聚焦在青海省东北部的河谷农业区,对于草原地带的研究相对薄弱,其先民对草原环境中的适应策略仍未得到充分讨论.本文选择农牧过渡带的青海湖盆地尖嘴遗址出土动物骨骼为研究对象,运用AMS 14C测年方法、动物种属鉴定和可鉴定标本数(NISP)统计,确认尖嘴遗址(3.2 ka B.P.左右)是一处卡约文化早期的人类活动遗迹,其先民以狩猎活动为主要生业策略,渔猎作为辅助生计,属"初级开发型"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青海省东北部地区已有动物研究资料,探讨了中晚全新世(8.0~2.0 ka B.P.)以来的动物资源获取利用及家畜饲养状态.结果显示:8.0~6.0 ka B.P.,本区先民以纯粹的狩猎经济为主,其猎取对象则为中小型哺乳动物,属"依赖型"生业模式;6.0~4.0 ka B.P.,本区先民获取动物资源方式仍以狩猎为主,并开始出现一定规模的家畜饲养(猪和狗),其生业属低水平的食物生产阶段,获取肉食资源的模式处于"初级开发型"阶段;4.0~2.0 ka B.P.,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驯化于西亚的家畜牲畜牛羊传入至青海省东北部地区,使得该区先民利用动物资源方式呈现多元化,构成了"初级开发型"和"开发型"两种生业模式,牛羊成为家畜饲养的主流.总体来讲,中晚全新世以来青海省东北部地区先民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大致经历了由以狩猎-采集方式到家畜饲养方式的历时性转变,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史前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84.
本文利用sPL震相计算了山西及周边地区50 km之内的39次ML≥3.0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显示:震源深度分布在6~30 km,优势震源深度为11~25 km,呈现出山西北部地震的震源深度比中、南部浅的趋势。将本文得到的39个地震的震源深度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统一编目的深度结果相比较,发现除极个别的地震事件外,两种方法得出的深度结果差值不大。  相似文献   
85.
为了提高气象物资供应的管理效率、管理质量以及保障能力研制了本系统。系统采用JAVA语言进行开发,采用B/S架构,以成熟可靠的开源软件Tomcat作为软件服务器并采用安全性较高的DB2数据库,实现了采购、调拨、领用借用、资产管理、检定维修、设备管理、报废、项目等业务的流程化管理,从而使相关人员更高效、更规范地做好气象探测中心的气象装备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86.
BDA方案在台风路径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PSU/NCAR中尺度非静力有限区域MM5及其伴随模式,以T106分析资料为背景场,设计两种台风Bogus方案对台风的初始场进行优化,并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对9608号台风个例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表明,经过优化的台风初始场较好地改进了由于海洋上资料缺乏所造成的台风中心位置不准、台风环流偏弱和台风内部结构不完整等问题,提高了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率。通过试验对比发现,BDA方案优化的初始场更合理,其台风路径预报效果优于GFDL方案。  相似文献   
87.
费鸿禄  包士杰  杨智广 《岩土力学》2018,39(7):2327-2335
岩体节理在受到应力波扰动时端部受力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连续性变化,为具体分析这种动态变化与应力波入射角度之间的关系,引用岩石非线性法向本构关系与线性切向本构关系的组合模型以及相应的在P波斜入射节理的应力波传播方程,结合岩石断裂力学中Ⅰ、Ⅱ型裂纹尖端应力和位移场的相关理论,得出组合形式下的节理端部应力场和位移场随质点振速变化的计算公式。通过不同入射角的模拟脉冲信号作用对端部应力位移的变化分析:应力波斜入射节理导致节理端部上、下两侧应力与位移场非对称分布,随着入射波质点振速的增减变化,应力集中位置会出现变化;计算并整理模型中节理端部上、下两侧0.005 m位置的数据,节理法向刚度由入射波质点振速带来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应力波的透射与反射,进而会导致端部的应力与位移出现滞后效应;节理端部横向位移值与入射角度并非单调变化,而竖向位移会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8.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与当时苏联地学界来往交流紧密,他对地质学的贡献得到了苏联地质学家的高度评价。1958年,苏联科学院全体大会选举李四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并授予卡尔宾斯基金质奖章;该奖章是1947年由当时的苏联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共同发起的、对地质科学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最高单人奖励,李四光是第六位获奖人,也是至2017年止唯一获此殊荣的外籍地质学家,他的获奖理由是:在地质、古生物、地层和矿产研究工作的综合贡献。李四光有两部著作在苏联被译成俄文出版,分别是1952年的《中国地质学》和1958年的《中国西北部的旋卷构造》,这两部译作对当时的苏联地质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李四光学术思想的广泛认知;"地质无国界",中国地调百年的发展历程也有着俄罗斯地学理论、规范、方法实践的烙印,在新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李四光学术精神传承下,中俄、中国与中亚在地学领域的交流合作将不断深化,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89.
以长三角城市群30个地级市市区为研究单元,从要素流动的动态视角,建立要素流的数理模型,借助于ArcGIS软件,对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的经济流、交通流和信息流的强度和方向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运用赋值法对3种要素流总量进行评分,并进行空间层级划分。得出核心区(包括上海、江苏沿江八市、环杭州湾地区等地市)和辐射影响区(位于长三角两翼的地市)。基于城市间的空间联系特征和城市群的空间层级结构,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发展布局提出进一步引导和规划,即上海为核心,苏州、南京、杭州、合肥和徐州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构成以沪宁合、沪杭、沪徐和沪温为4个发展轴的反“K”字型的空间形态,依据城市区位和要素联系特征,将城市群进一步划分为6个城市组团,形成以中心城市为增长节点、以发展轴为联结线、以城市组团为发展域的“点―线―面”有序发展的空间互动格局。  相似文献   
90.
Based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disaster of land subsidence, earth fissures and other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e North China, it showed these disasters caused a very serious problem in some areas of the North China, such as the deep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cone, which is accumulated with great damage and loss and is hard to be controlled, therefore,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deep groundwater cone is the root of various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groundwater cone recovery is the key to solve oth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