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9篇
  免费   475篇
  国内免费   324篇
测绘学   186篇
大气科学   423篇
地球物理   463篇
地质学   901篇
海洋学   259篇
天文学   71篇
综合类   178篇
自然地理   227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托莫尔日特金矿区韧-脆性剪切带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区位于近NW-NWW向展布的断裂带内,并严格受其控制.控矿断裂带为一条韧-脆性剪切带,其形成主要经历了早期韧性变形、晚期脆性变形及后期改造破坏3个阶段,叠加于早期韧性剪切带之上的晚期脆性破裂带,是矿脉的主要产出位置,成矿与断裂带的韧-脆性转换密切相关.矿体形成于韧-脆性剪切带的转换带附近,后期由于抬升剥蚀而出露地表.矿体分布可能具有两层楼式的垂直分带,上部为石英脉型金矿体,品位较高,但规模不大;下部为糜棱岩型金矿体,规模较大,但品位稍低.因此本区以后的找矿工作中应注意挖掘深部糜棱岩型金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42.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隔夹层控制油气水运动规律,对于寻找剩余油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本文以N油田TF组2段A油组为研究对象,通过薄片、岩心测试、测井、碳氧同位素等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其钙质隔夹层的分布特征、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测井识别特征,并从沉积环境、物质来源、成岩作用相结合的角度分析钙质隔夹层的成因。研究表明,A油组纵向上发育的三套钙质隔夹层主要发育在前滨滩坝沉积微相,顶钙与底钙的岩性以砂质生屑质灰岩为主,中钙为钙质砂岩;三套钙质隔夹层中生物碎屑主要以腕足、腹足、有孔虫为主,含少量棘皮、瓣鳃、红藻、介形虫、苔藓虫等;成岩作用主要为胶结作用,胶结物类型包含早期方解石胶结物、中期铁方解石胶结物、晚期铁白云石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分析表明,隔夹层中碳主要来自于沉积过程中的海水,同时有少量来自于大气淡水和有机酸,Ca2+主要来源于生物碎屑,其次为钙长石溶解、铝硅酸盐矿物的水化作用。  相似文献   
43.
广西南宁盆地渐新世孢粉植物群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系统研究南宁盆地琅东高坡邕宁组下含煤段的孢粉, 建立1个孢粉组合和3个亚组合。孢粉组合以木本被子植物蕈树科、壳斗科、榆科、胡桃科、杨柳科和木犀科为主, 同时见有槭树科、桦木科、芸香科、漆树科、椴树科、冬青科、大戟科、山龙眼科、楝科、珙桐科、忍冬科、山矾科和桑寄生科等成分; 草本被子植物花粉少量见到, 含莎草科、毛茛科、唇形科、禾本科、菊科、百合科、蓼科、黑三棱科和睡莲科; 裸子植物花粉主要为杉科和松科, 少量见到罗汉松科; 蕨类植物孢子包括凤尾蕨科、水龙骨科、紫萁科、石松科、水藓科和海金沙科。此外, 还见有部分藻类分布, 含疑源类的皱面球藻属、瘤面球藻属和光面球藻属, 亲缘关系不明的环纹藻属以及绿藻门水网藻科的盘星藻属。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尤其松科的含量自下而上逐渐减少, 藻类主要分布在剖面的中部, 蕨类植物孢子更多地见于剖面的上部; 因此进而分出3个亚组合。孢粉植物群反映沉积时期的气候温暖湿润, 植被类型为亚热带湿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结果表明当时的植物生境稳定、气候温暖, 湖泊和湿地逐步发育, 在后期形成沼泽环境; 孢粉组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气候在始新世末期急剧变冷后, 在渐新世早中期的逐渐回暖过程。  相似文献   
44.
为探寻南海深海平原区的有机质组成特征、来源及其所反映的古气候/环境演化信息, 对南海东北部深水区的ZSQD289沉积柱状样品进行了正构烷烃组成及其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的相关分析, 结合孢粉鉴定结果, 重点探讨该沉积区末次冰期以来陆源输入变化、源区的古植被演化及其气候响应因素。结果表明:30ka以来, 南海东北部深海陆坡坡底的沉积有机质以洋/陆混源为特征, 且以海洋自生生产力贡献为主, 其生源贡献存在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特征, 冰期时陆源有机质输入明显高于全新世间冰期; 其陆源有机质应该主要由台湾南部河流输入, 在低海平面时通过海底峡谷搬运至此, 其过程中可能受到西太平洋底流和黑潮的影响。该沉积源区植被演化经历了C3/C4植物互为消长的变化过程, 但30ka以来主要还是以C3植物占优势, 由此推测末次冰期以来源区(台湾岛南部)不存在明显的干旱化, 冰期虽然温度较低但气候比较湿润。  相似文献   
45.
地球自转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0年代以来关于地极移动、日长变化以及它们的地球物理激发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全面的评述,其中也包括了我国学者的大量研究工作。从中可以看出,现代天文测技术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对天文地球动力学和地球科学进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6.
介绍了百米长桩的施工方法、施工设备、护孔技术,并就深孔实施泵吸反循环的可行性、主要技术措施以及强风化岩层的糊钻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7.
胜利油田火山岩辉石中岩浆包裹体成分及有关成因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赫英  廖永胜 《地质论评》2000,46(6):638-644
对胜利油田火山岩中辉石及其中岩浆包裹体成分的研究表明:CO2气藏区和非CO2气藏区新生代火山岩辉石及其中岩浆包裹体成分有明显区别,前者中辉石为普通辉石,成分相对富SiO2,而贫Al2O3、TiO2、MgO和挥发成分;而后者中辉石为透辉石,成分相对贫SiO2和挥发份,而富Al2O3、TiO2和MgO。前者岩浆包裹体玻相中富含CO2,包裹体中的金属子矿物多为黄铁矿;而后者岩浆包裹体玻相中贫CO2;包裹  相似文献   
48.
沉积学研究热点与进展:第19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第19届国际沉积学大会资料,分析了当前国际沉积学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指出除了资源沉积学研究持续走热外,全球气候变化沉积记录、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和碳酸盐与微生物沉积成为当前沉积学3大热门研究领域。全球气候沉积记录领域的进展表现在气候的沉积记录载体研究,特殊地质时期或地域气候效应及早期气候宏观变化规律研究;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领域的进展包括水力跳跃、深水实地监测等重力流沉积过程研究,地震、海啸、洪水、火山等事件沉积学及重力流沉积预测及油气勘探;碳酸盐与微生物沉积领域的进展包含冷水碳酸盐沉积和微生物对碳酸盐沉积的控制。对比表明,中国沉积学研究在环境上关注河湖等陆相多,风成、冰川和海岸等研究较薄弱;性质上以资源沉积学等应用研究为主导,沉积动力过程等基础研究薄弱;热点领域上对深水沉积和非常规油气领域关注多,但多局限于沉积现象描述与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笔者指出,注重碎屑物沉积动力过程和源—渠—汇系统分析,及时引进深水和冷水碳酸盐沉积理论、发展生物地质学,充分利用大量科探和油田钻孔资料开展全球气候研究,是近期中国沉积学突破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49.
A total of 144 free-field ground motions with closest site-to-rupture distances (Rrup) less than 200 km recorded during the 2010 Mw 7.2 El Mayor–Cucapah earthquake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predictive capabilities of the next generation attenuation (NGA) ground-motion prediction equations (GMPE). The NGA GMPEs underpredict observed spectral accelerations at sites with shear wave velocity in the upper 30 m of the site (Vs30) between 180 and 366 m/s with Rrup from about 10 to 50 km and overpredict at sites with Rrup from about 50 to 200 km. Intra-event residuals of the NGA GMPEs exhibit a noticeable negative trend for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and 0.3, 1.0, and 2.0 s periods. Comparison of the inter-event residual between the 2010 Mw 7.2 El Mayor–Cucapah earthquake and the NGA dataset reveals that short-period inter-event residuals from the 2010 Mw 7.2 El Mayor–Cucapah earthquake is within the scatter of inter-event residuals from the NGA dataset but long-period inter-event residuals do not appear within of the scatter of inter-event residuals from the NGA dataset. Spectral accelerations predicted by the NGA GMPEs are generally unbiased against Vs30 and periods of less than 4.0 s. Observed spectral accelerations show a stronger Vs30 dependence for both short and long periods compared with the NGA GMPEs. The Boore and Atkinson (Earthq Spectra 24(1):99–138, 2008) and Chiou and Youngs (Earthq Spectra 24(1):173–215, 2008) GMPEs perform better in predicting observed short-period spectral accelerations at the sites with Vs30 between 180 and 250 m/s than the Abrahamson and Silva (Earthq Spectra 24(1):67–97, 2008) and Campbell and Bozorgnia (Earthq Spectra 24(1):139–171, 2008) GMPEs.  相似文献   
50.
本文概要介绍了强震仪主要技术参数、强震台网计算机系统及强震记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