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93篇 |
免费 | 1038篇 |
国内免费 | 64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51篇 |
大气科学 | 555篇 |
地球物理 | 412篇 |
地质学 | 1646篇 |
海洋学 | 428篇 |
天文学 | 55篇 |
综合类 | 152篇 |
自然地理 | 27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77篇 |
2023年 | 112篇 |
2022年 | 159篇 |
2021年 | 155篇 |
2020年 | 148篇 |
2019年 | 186篇 |
2018年 | 175篇 |
2017年 | 161篇 |
2016年 | 142篇 |
2015年 | 178篇 |
2014年 | 182篇 |
2013年 | 189篇 |
2012年 | 239篇 |
2011年 | 202篇 |
2010年 | 187篇 |
2009年 | 189篇 |
2008年 | 165篇 |
2007年 | 172篇 |
2006年 | 133篇 |
2005年 | 107篇 |
2004年 | 108篇 |
2003年 | 83篇 |
2002年 | 101篇 |
2001年 | 110篇 |
2000年 | 60篇 |
1999年 | 61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地球表面的人工甚低频台站信号可以穿透电离层泄漏进地球磁层导致内辐射带电子沉降到两极大气.因此研究人工甚低频台站信号的空间全球分布特性对于分析辐射带电子的损失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使用范阿伦双星从2013年到2018年共计6年的高质量的波动观测数据,统计了NWC(19.8 kHz)、NAA(24.0 kHz)两个人工VLF台站信号的全球分布,分析了台站信号的电场功率谱密度对地理经纬度、磁壳值L、磁地方时MLT、地磁活动水平的依赖性.结果表明,在内磁层中,人工台站VLF信号主要沿着台站位置对应的磁力线传播,夜侧强度高于日侧,冬季高于夏季.这种日夜和夏冬差异的形成是因为夜侧和冬季的日照强度较弱,电离层电子密度较低,VLF信号较容易穿透电离层进入磁层.此外人工VLF台站信号的全球分布受地磁活动的影响很弱.这些统计观测结果给出了NWC和NAA两个重要人工VLF台站信号强度的全球分布特征,为进一步分析人工VLF台站信号与地球辐射带电子的波粒相互作用提供了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12.
包正义;香宝;匡文慧;王刚;乔飞;杜国明;包玉海;王玥 《测绘地理信息》2018,43(3):79-83
介绍了流域污水处理厂群模拟调度系统研发过程,该系统建立了流域基础地理与水环境专题数据库,集成流域厂群调度方案,嵌入水动力模型。系统实现了松花江专题数据管理、流域断面水质监测、水质动态模拟、厂群调度实施等功能,为流域污水厂群管理提供了软件平台支持。在本系统中,通过污水厂群协同合作的方式调控污染物,从整个流域的角度减少污水处理资金投入,提升污染物削减能力,进一步改善流域水质,对水污染治理与厂群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铁国贸站隧道周围土体的蠕变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地铁10号线国贸站需穿过现有的国贸立交桥梁群桩基础,为研究该区域土体的流变性质对隧道-土层-桥梁基础及上部结构长期变形的影响,在室内进行了隧道周围土体的三轴排水蠕变试验,并给出了适合描述该土体蠕变性质的Mesri模型的参数。研究表明,隧道周围土体存在一定的蠕变特征,但稳定蠕变速率不大,偏应力较小时,Mesri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而偏应力较大时与试验结果稍有差别,但该模型总体上能够较好地描述这一地区土体的蠕变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14.
脊柱创伤的影像诊断技术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脊柱损伤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如何对脊柱损伤给出正确的影像学评价,是临床医生与影像医生面临的共同课题,影像学的任务是建立创伤的诊断,分类、判断属稳定与不稳定性骨折,当影像诊断与临床表现不一致时给出符合实际的评价,骨质畸形最好的诊断方法是螺旋CT,其次是平片上,软组织损伤,如脊髓损伤,韧带断裂最好的评价手段是MRI,骨折分类依赖于损伤的力学机制与骨折部位,正确合理及时选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才可能及时,准确地做出脊柱创伤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湖南盛夏两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ECP的1°×1°再分析资料,从暴雨特征、天气背景和暴雨发生的动力、水汽、热力条件及非地转湿Q矢量等方面对2010年7月8—13日和2012年7月12—19日湖南两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成因进行阐述。结果表明:湖南两次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水汽输送路径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东北低涡和低层切变线是造成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850 hPa的θse高值区、垂直上升速度中心及湿Q矢量负值区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第二次暴雨过程冷空气势力比第一次暴雨过程更强,低层切变线在湘北及湘中偏南地区摆动,使较强水汽辐合在中低层维持了5 d,因此第二次暴雨过程影响范围更广且持续时间更长。而第一次暴雨过程副热带高压更强盛,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更明显,垂直上升气流更强,高能高湿更易触发短时强降水;同时由于第一次暴雨过程开始前湖南全省降雨已经明显偏多,且强降雨带集中在湘北地区,加之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又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从而更易导致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黄河源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及其与区域气候的小波相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交叉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黄河源区达日站四季径流量与区域降水量、蒸发量以及最高、最低气温之间的时频域统计特征,讨论了黄河源区河川径流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多时间尺度相关。结果表明,黄河源区径流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存在着2~4 a、6~8 a和12~22 a尺度的显著变化周期。夏秋季径流变化与区域降水量之间年际和年代际尺度正相关振荡的凝聚性最强,秋季两者相关程度更高;夏季径流与区域蒸发量、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年代际尺度相关凝聚性高于秋季,径流变化对区域蒸发和气温异常的响应时间也不相同。冬春季径流变化与最高、最低气温的高凝聚性相关表现在年际尺度共振周期上,春季径流与最高气温的负相关程度高于冬季,冬季径流与最低气温的正相关高于春季。分析认为,区域降水量是黄河源区丰水期径流变化的主导因子,最高、最低气温对枯水期径流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季节气候要素对河川径流的影响机制不同,径流变化对区域气候异常的响应时间存在差异,黄河源区径流变化是气候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ģ��EGM2008��EGM96���й������ı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й?854??GPS/?????????EGM2008??EGM96?????????????????????????????????????????????????????????????????????????????????????????????????????????????????????????????289??GPS/??????н????????????????????????????????????????????????EGM2008???EGM96???????á? 相似文献
18.
19.
Effects of Nitrogen Addition on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in Freshwater Wetland of Sanjiang Plain,Northeast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 clarify the responses of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to nitrogen(N) enrichment, we investigated the whole-plant traits(plant height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leaf morphological(specific leaf area(SLA) and leaf dry mass content(LDMC)) and chemical traits(leaf N concentration(LNC) and leaf phosphorus(P) concentration(LPC)) of Deyeuxia angustifolia and Glyceria spiculosa following seven consecutive years of N addition at four rates(0 g N/(m^2·yr), 6 g N/(m^2·yr), 12 g N/(m^2·yr) and 24 g N/(m^2·yr)) in a freshwater marsh in the Sanjiang Plain, Northeast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 both D. angustifolia and G. spiculosa, N addition generally increased plant height, leaf, stem and total aboveground biomass, but did not cause changes in SLA and LDMC. Moreover, increased N availability caused an increase in LNC, and did not affect LPC. Thus, N addition decreased leaf C∶N ratio, but caused an increase in leaf N∶P ratio, and did not affect leaf C∶P ratio.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the mid-term, elevated N loading does not alter leaf morphological traits, but causes substantial changes in whole-plant traits and leaf chemical traits in temperate freshwater wetlands. These may help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N enrichment on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and thus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ing in freshwater wetlands. 相似文献
20.
坝上高原安固里淖粒度年纹层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安固里淖湖心区获取一未扰动沉积物样柱,分析发现了由冬季风搬运物与湖心沉积共同形成的粒度年纹层,建立了纹层年表,恢复了安固里淖湖区8507aB.P,以来的环境变化过程。8507-5429aB.P。冬季风活动较弱,后期的所波动;5429-3244aB.P.冬季风活动较强,3244-2494aB.P。冬季风活动减弱;2494-1165aB.P。冬季风活动略有增强;1165aB.P以来,冬季风活动减弱。安固里小淖粒度年纹层反映的冬季风变化情况与我国北方地区同期的环境变化和海平面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