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25篇
  免费   1709篇
  国内免费   2241篇
测绘学   508篇
大气科学   1935篇
地球物理   2553篇
地质学   4729篇
海洋学   924篇
天文学   509篇
综合类   949篇
自然地理   1268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426篇
  2021年   462篇
  2020年   403篇
  2019年   513篇
  2018年   558篇
  2017年   491篇
  2016年   583篇
  2015年   474篇
  2014年   591篇
  2013年   522篇
  2012年   503篇
  2011年   597篇
  2010年   548篇
  2009年   509篇
  2008年   468篇
  2007年   480篇
  2006年   366篇
  2005年   301篇
  2004年   286篇
  2003年   281篇
  2002年   295篇
  2001年   264篇
  2000年   306篇
  1999年   401篇
  1998年   336篇
  1997年   341篇
  1996年   279篇
  1995年   243篇
  1994年   288篇
  1993年   216篇
  1992年   166篇
  1991年   130篇
  1990年   104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98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40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5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7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941.
本文采用过氧化钠(Na_2O_2)熔样,743阳离子交换树脂快速分离,0.4mol/L柠檬酸25ml洗脱稀土,无需浓缩,即可用lCPS-PGS2单道扫描直读光谱仪直接测定15个微量稀土元素。在选择的最佳测量条件下,本法测定下限为0.005~g/ml(Eu)-0.50μg/ml(Ce),标准加入回收在88%—110%之间,样品分析精度为3.3%—17%,样品分析结果与参考值相符。本法适用于一般地质样品中微量稀土元素的例行分析。  相似文献   
942.
Based on our numerical model for wave scattering problems due to P and SV wave incidences and the frequency domain analysis procedure, the effect of canyon topographic and geologic conditions on ground motion due to P and SV earthquake wave incidences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numerical results from this research illustrated that: (1) canyon topographic and geologic conditions can dramatically affect both peak value and frequency contents of the free field motion along the canyon surface during an earthquake; (2) a canyon may be subjected to stronger ground motion when its predominant frequency is in coincidence with the predominant frequency of the incident earthquake wave; (3) a stronger wave mode conversion effect can be induced by a steeper canyon bank or a softer weathered stratum on the canyon surface in the case of an earthquake wave incidence; (4) compared with harmonic wave incidences, the amplification effect of a canyon on the incident earthquake wave is a little weaker due to the average self-healing effect of the earthquake wave.  相似文献   
943.
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主要构造边界之一,北缘断层及其所控制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盆—山格局演化、高原扩展隆升与变形的地质记录。因此,西秦岭北缘构造带的断裂构造和断裂控制的沉积盆地研究对于理解青藏高原构造系统形成和高原隆升过程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通过对西秦岭北缘新生代盆地的南部边界断层F1断层结构分带、断层岩类型、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获得如下认识:1)F1断层总体走向为290°~300°,倾向北北东,倾角60°~80°,发育近百米宽的由韧性、韧脆性和脆性断层岩等组成的结构复杂的断层带;2)构造分析揭示了F1断层至少经历了 3期构造变形事件,第一期为韧性—韧脆性伸展正断层作用,第二期为脆性高角度挤压逆冲断层作用,第三期为近直立的脆性斜向左旋走滑作用;3)该断层近百米宽的断层带内形成于不同构造层次的韧性、韧脆性、脆性等变形现象叠加交织出现在现今地壳浅表层次,说明该断层带经历了从早期较深层次韧性变形域逐渐抬升而进入晚期较浅层次的脆韧性变形域到现今的脆性变形域的韧—脆性变形机制转换;4)根据F1断层对西秦岭北缘渐新统—中新统漳县含盐红层盆地的空间构造配置、控制和改造以及新生代区域构造变形演化历史分析,认为第一期韧性—韧脆性伸展正断层作用与渐新世—中新世断陷盆地形成相匹配,活动时代为晚渐新世—晚中新世;第二期脆性高角度挤压逆冲作用与渐新世—中新世地层翘起、褶皱和底部抬升剥蚀及上新世磨拉石盆地充填相对应,活动时代应该始于中新世末期或上新世早期,持续至第四纪早期;第三期斜向左旋走滑则与西秦岭北缘断层带第四纪以来广泛发育的左旋走滑作用相对应。综上所述,西秦岭北缘新生代漳县盆地南部边界断层F1,虽然仅是北缘构造带中一条断层,但作为构造敏感带,其多期变形历史应该代表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演化及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如果这一新生代沉积盆地边界断层F1在渐新世—中新世一直处于伸展正断作用,那么西秦岭北缘在这个阶段应该处于地壳伸展拉张状态,渐新世—中新世漳县盆地只能是伸展断陷盆地而不可能是挤压挠曲前陆盆地或压陷盆地。因此,我们认为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汇聚产生的构造挤压缩短和地壳隆升效应在中新世尚未波及到西秦岭北缘区域。F1断层在中新世末—上新世初的构造反转挤压冲断和上新世具有再生前陆磨拉石堆积出现才标志着西秦岭北缘卷入青藏高原挤压构造动力学系统。  相似文献   
944.
比较了二制文件与文本文件的优点,以线状数据为例设计了便于文档序列化,易于面向对象GIS进行了的二进矢量地图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945.
介绍了农业气候相似原理以及相似程度判别方法,为农作物合理引种提供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946.
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黑龙江省的森林资源每年以05%的速度递减。森林的过量采伐导致区域气候变化,进尔引起粮食产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947.
以HDR隔震梁桥多自由度(MDOF)模型和等效双线性单自由度(SDOF)模型为研究对象,以典型近场地震动作为输入,研究HDR支座双向耦合效应对HDR隔震梁桥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双向耦合效应的HDR支座滞回曲线呈典型双线性;考虑双向耦合效应的HDR支座滞回曲线面积小于不考虑双向耦合效应的HDR支座滞回曲线面积。不考虑双向耦合效应的顺桥向HDR支座位移峰值db大于考虑双向耦合效应时,但横桥向的结果相反。近场地震作用下,对梁桥进行HDR支座隔震设计时,忽略双向耦合效应计算得到的墩底剪力峰值和弯矩峰值均偏于保守。可忽略HDR支座双向耦合效应对HDR隔震梁桥近场地震能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8.
地裂缝是西安市典型的城市地质灾害,地下水位的变化是诱发地裂缝活动的重要因素。以西安地铁六号线暗挖段施工降水为研究背景,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地裂缝场地施工降水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和地层应力变化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地表沉降量上盘大于下盘,地裂缝带两侧地表存在差异沉降的现象,最大差异沉降量与地下水位下降深度近似呈直线关系;不同位置处地表的横向沉降呈现出"Z"形的变化特征,差异沉降区随地裂缝位置的变动而变化,且差异沉降量与横向地表位置近似呈二次函数曲线关系;地层竖向应力随着地下水位下降而增大,地裂缝位置处地层应力存在突变现象,上下盘应力影响区与地层深度近似呈三次函数曲线关系;基于分层总和法计算了地下水位下降时地表沉降量的解析解,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得到了计算地表最大沉降量的经验公式。研究结果可为地裂缝场地地铁隧道及其他地下工程安全施工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949.
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长期旱情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赵昕奕  刘继韩 《地理科学》1999,19(2):181-185
黄淮海平原降水较少且年际、季际变化大,因此水分供应状况成为该区作物,特别是以冬春季为主要生育期的冬小麦的主限制因素。鉴于作物实际蒸散量与潜在蒸散量关系依赖于作物生长状况和土壤水分的事实,提出反映作物缺水状况的干旱指标———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计算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长期间的CWSI,并分析其在自然降水条件及适量灌溉条件下的时空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950.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geospatial technologies developed and applied in Chang’e-3 and Chang’e-4 lunar rover missions. Photogrammetric mapping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produce topographic products of the landing site with meter level resolution using orbital images before landing, and to produce centimeter-resolution topographic products in near real-time after landing. Visual positioning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locations of the two landers using descent images and orbital basemaps immediately after landing. During surface operations, visual-positioning-based rover localization was performed routinely at each waypoint using Navcam images. The topographic analysis and rover localization results directly supported waypoint-to-waypoint path planning, science target selection and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A GIS-based digital cartography system was also developed to support rover teleope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