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41.
恢复人工植被是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矿区废弃地修复的主要手段,经过近5年的修复,矿区废弃地修复区地上植被盖度明显提高,但关于作为评价土壤修复效果重要指标的土壤动物群落变化的认识还很有限。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典型煤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对比研究了煤矿修复区和毗邻区(原始地貌)大型土壤动物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修复区植物丰富度、生物量、盖度及土壤粗砂、有机质、全氮含量均显著低于毗邻区(P<0.05),而土壤水分、细砂、黏粉粒、全钾和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2)修复区土壤动物活动密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毗邻区,修复区和毗邻区土壤动物均以蝗科(12.7%和55.7%)和蚁科(14.4%和49.6%)为主;进房沟、水磨沟和柳树沟煤矿修复区及毗邻区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分别为39.9%、52.9%和43.4%。(3)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煤矿修复区和对照区捕食性土壤动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而草本物种数和土壤粗砂含量是影响植食性土壤动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总之,人工修复后煤矿废弃地修复区土壤动物个体数均高于对照区,部分矿区修复生境类群丰富度及多样性已经超过了毗邻区,这表明蚂蚁、步甲和蝗虫等地表节肢动物对煤矿矿区覆土恢复植被和封禁等措施驱动的植被和土壤环境变化响应敏感。因此,还需要优化植被及土壤修复模式,提高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多功能性,使矿区废弃地生态环境能够得到快速修复。  相似文献   
42.
土壤氡浓度日变化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表壤氡可以反映地下深部的水文、地质、矿产、热源等信息,但土壤氡浓度有年变和日变的特点。为了研究土壤氡浓度日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α能谱测氡仪对土壤氡进行连续测量。结果表明:土壤氡浓度呈单峰型日变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19:00~22:00,最小值出现在11:00~14:00,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氡浓度的关键因子,土壤氡浓度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降雨对土壤氡浓度有显著的影响,降雨后土壤氡浓度出现双峰型日变化特征,其变化与土壤湿度和空气温度等气象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3.
不同体系域砂体分布和成藏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正确划分体系域对于油气勘探,特别是隐蔽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海相地层,由于陆相层序本身的复杂性,并不发育明显的坡折带,在进行体系域划分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案,无论在井上还是地震上很难把握各体系域界面的位置。针对这个问题,结合渤海海域沙垒田凸起东南部东二段体系域划分,提出利用多种不同尺度资料层层控制来划分低位域、湖泛域和高位域的思路方法。这种从尺度较大资料到较小尺度资料层层控制来划分体系域的思路方法,可以避免直接从井上来进行划分导致的错误结论,同时相对湖平面变化曲线法的引用,向建立渤海东营组层序划分的标准迈向了坚实一步。  相似文献   
44.
采用野外试验,研究了灌溉量对新疆策勒绿洲木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和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 随着灌溉量的增加,沙拐枣和花棒的净光合速率均增加,但是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没有明显增加;(2) 灌溉增加了沙拐枣的清晨水势和正午水势,并且只有灌溉和无灌溉处理的正午水势差异显著(p<0.05);而灌溉只增加了花棒的清晨水势,并且只有充分灌溉和无灌溉的条件下差异显著(p<0.05);(3) 在不同的灌溉条件下,沙拐枣和花棒的稳定碳同位素比率δ13C变化不大,沙拐枣在无灌溉、适度灌溉、充分灌溉下δ13C的平均值分别为-12.267、-12.147、-11.958,花棒的δ13C分别为-27.928、-28.068、-27.166;(4) 沙拐枣和花棒的水分利用效率均在无灌溉条件下明显高于灌溉条件下,而且一次性的灌溉不会改变其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5.
北秦岭造山带中二郎坪群构造属性及形成时代一直存在争议,其中的抱树坪组更是缺少年代学数据报道.为了进一步厘定抱树坪组时代及形成的构造环境,对其碎屑锆石开展LA-MC-ICP-MS定年及物源研究.结果表明,取自原划分为抱树坪组中的斜长黑云石英岩(18P3TW2)和含透辉黑云阳起斜长变粒岩(18P3TW3)具有完全不同的锆石...  相似文献   
46.
吴伟成 《铀矿地质》1996,12(5):281-289
本文从热力学计算入手,以200℃的U-C-O-H体系为例,从Eh,pH,T,Pco_2及∑U五方面探讨构造热液中铀的溶存形式及其迁移、沉淀机理。结果表明:Eh,pH降低不仅改变铀的溶存、迁移形式,而且使其还原成低价态沉淀析出;T升高会降低构造热液的Eh,pH值,使UO_(2(s))稳定区间增大,从而控制了溶存、迁移形式的优势分布;Pco_2降低会使构造热液产生沸腾,逸出CO_2,有利于铀的还原析出,而铀矿床的形成离不开丰富的活性铀源,这是维持构造热液具一定浓度的铀,从而使矿化顺利进行的不可缺少的前提。  相似文献   
47.
贵州省六枝县郎岱“法郎组”的牙形石及其时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描述了采自贵州省六枝县郎岱剖面“法郎组”的一些牙形石,该牙形石群主要由Paragondolella polygnthiformis,P.maantangensis,P.tadpole,P.navicula navicula,P.foliata foliata,P.foliata inclinata,P.jiangyouensis,P.langdaiensis Yang sp.nov.等组成,自下而上可识别出3个牙形石带,竹杆坡组Pargondolella polynathiformis-Paragondolella maantangensis组合带、Paragondolella polygnathiformis-Paragondolella tadpole组合带,瓦窑组Pragondolella polygnathiformis带,因此,该剖面“法郎组”的时代,不仅上部(当前的瓦窑组),而且下部(当前的竹杆坡组),都是晚三叠世卡尼期的。  相似文献   
48.
辽西凹陷位于辽东湾地区西部,是一箕状凹陷,辽西凹陷中南部总体勘探程度偏低。辽西凹陷中南部古近系横向上隆、坳地形分异明显,存在一个继承性发育的凹间孤岛,呈链状分布(简称“凹间链状岛”),该岛将辽西凹陷中南部分为东西两次凹,岛两侧沉积相差异明显,轴向上构造格架比横向上复杂,具有明显的构造分割。在构造格架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钻井和地震资料,在辽西凹陷中南部古近系识别出六个层序界面和五个层序,并详细阐述了每个层序界面的成因、地震特征、测井响应特征以及每个层序的体系域与沉积体系的构成特征。在构造-层序地层格架内,分析本区不同层序沉积相古地理,发现各个时期的古地理均呈有规律的分布,即凹陷西部为冲洪积相、辫状河相、三角洲平原相;向东为三角洲前缘和湖相。辽西凹陷中南部沉积相古地理演化受控于层序界面的转换、走滑构造、古地貌、古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四个因素对湖盆沉积作用的制约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关联、制约的综合效应,不同演化阶段控制因素有主、次之别,其中古气候周期性变化决定湖扩与湖缩,构造是控制充填物有效可容空间的关键,沉积基准面和侵蚀基准面以及湖水面不仅决定碎屑物供给率,也是湖盆沉积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9.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conodont data, the authors have studied the Late Permian-Early Triassic cohodonts of different farms and biofacies in detail Five conodont biofacies are recognised, from shallow to deep water: 1. Hindeodus conodont biofacies 2. Pachycladina-Parachi rognathus conodont biofacies, 3. Gondolella-Hindeodus Conodont biofacies, 4. Gondolella - Neospathodus conodont biofacies, and 5. Xaniognathus cohodont biofacies. Consider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these conodont biofacies, 3 conodont bioprovinces have been divided. In light of the biofacies changes of each bioprovince, the authors also discuss, in this paper, the regularity of transgression-regression cycles of eastern Tethys and their possible relation to the mass biotic alternation.  相似文献   
50.
2013年6月19—20日甘肃陇东南暖区暴雨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傅朝  杨晓军  周晓军  刘维成 《气象》2015,41(9):1095-1103
应用天水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13年6月19—20日甘肃陇东南地区大暴雨过程中暖区降水时段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及PUP产品特征。结果表明,雷达反射率因子特征与我国东部、南部的暖区暴雨特征极为相似,局地强回波的列车效应明显,强回波一般低于45 dBz,且主要分布于0℃层以下;雷达径向速度反映出对流层中低层的暖平流、风场辐合结构和低空急流的维持有利于强回波及高频次列车效应的产生;γ中尺度涡旋的出现对强降水的临近预报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