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001篇 |
免费 | 21925篇 |
国内免费 | 4689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654篇 |
大气科学 | 23861篇 |
地球物理 | 16837篇 |
地质学 | 46801篇 |
海洋学 | 18386篇 |
天文学 | 1633篇 |
综合类 | 6454篇 |
自然地理 | 51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22篇 |
2023年 | 1034篇 |
2022年 | 2084篇 |
2021年 | 2575篇 |
2020年 | 3234篇 |
2019年 | 6523篇 |
2018年 | 6807篇 |
2017年 | 6403篇 |
2016年 | 6557篇 |
2015年 | 6076篇 |
2014年 | 5683篇 |
2013年 | 6280篇 |
2012年 | 6215篇 |
2011年 | 6013篇 |
2010年 | 5907篇 |
2009年 | 5022篇 |
2008年 | 4154篇 |
2007年 | 4061篇 |
2006年 | 3542篇 |
2005年 | 3236篇 |
2004年 | 3314篇 |
2003年 | 2978篇 |
2002年 | 2754篇 |
2001年 | 2513篇 |
2000年 | 2103篇 |
1999年 | 2169篇 |
1998年 | 2103篇 |
1997年 | 2143篇 |
1996年 | 1699篇 |
1995年 | 1597篇 |
1994年 | 1470篇 |
1993年 | 1373篇 |
1992年 | 1159篇 |
1991年 | 870篇 |
1990年 | 796篇 |
1989年 | 657篇 |
1988年 | 571篇 |
1987年 | 430篇 |
1986年 | 347篇 |
1985年 | 288篇 |
1984年 | 299篇 |
1983年 | 181篇 |
1982年 | 214篇 |
1981年 | 155篇 |
1980年 | 122篇 |
1979年 | 121篇 |
1978年 | 49篇 |
1977年 | 44篇 |
1971年 | 53篇 |
1970年 | 4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霍锦 《沙漠与绿洲气象(新疆气象)》2021,15(2):119-124
根据巩乃斯、和静站2009—2018年6—8月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对比分析、通径分析及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巩乃斯地区夏季避暑旅游气象资源优势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巩乃斯夏季气候凉爽、湿度适宜、风速不大,人体感觉凉爽、舒适,适合避暑旅行.人体舒适度与空气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 相似文献
142.
西天山喇嘛苏铜矿成矿斑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位于西天山别珍套-科古琴晚古生代岛弧西段的喇嘛苏铜矿床是区内最大的铜矿床,与成矿作用有着密切关系的斑岩体为英云闪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是同源岩浆分异演化的产物,且花岗闪长斑岩可能属于岩浆演化晚期的产物。本区成矿斑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出现了较为明显的Ta、Nb负异常,初始锶同位素ISr和εNd(t=390Ma)值分别为0.7072~0.7076和-0.32~0.17,显示壳幔混合源的特征,利用Sr和Nd同位素估算其源区物质约有50%来源于地壳。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了其为典型钙碱性火山弧花岗岩,暗示其形成于大陆弧环境。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推测本区成矿斑岩是在洋壳俯冲作用下发生部分熔融,交代原先的地幔楔,并混合了部分下地壳的物质,经历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其形成可能与晚古生代准噶尔洋板块向南的俯冲作用有关。结合东西天山的成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岩浆源区的差别可能导致不同类型斑岩型矿床的形成,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较斑岩型钼矿床可能有更少的地壳物质贡献。 相似文献
144.
铅合金中的镉和锡由于含量较低,国家标准方法均为单一元素分析,步骤繁琐,检出限高,难以达到理想的检出要求。本文建立了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铅合金中微量级(μg/g级)杂质元素镉和锡的分析方法。采用单一的低浓度硝酸溶解铅合金,用低温慢溶的方式使样品溶解更加完全,减少了多离子对仪器的干扰;通过铅基体匹配和加入酒石酸保证了标准与样品介质的一致性,同时避免了锡的水解;以~(103)Rh作为内标元素,~(111)Cd和~(118)Sn作为测量同位素克服了质谱干扰。方法检出限为镉0.05 ng/g、锡0.04 ng/g,比国家标准方法的检出限(1~6μg/g)低,精密度小于4%。该方法试剂用量少,减少了处理样品的复杂性,实现了合金中微量级元素的准确测定。 相似文献
145.
Significant boron isotope fractionation occurs in nature (?70 ‰ to +75 ‰) due to the high geochemical reactivity of boron and the large relative mass difference between 10B and 11B. Since the 1990s, reconstruction of ancient seawater pH using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boron in bio-carbonates (δ 11Bcarb), and then calculation of the past pCO2 have become important issu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isotope geochemistry community, and are called the δ 11B-pH proxy. Although many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by this proxy, various aspects of boron systematics require rigorous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mechanism of boron isotope fractionation, variation of boron isotope (δ 11B) in nature (especially in bio-carbonate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δ 11B-pH proxy, such as the dissociation constant of B(OH)3 in seawater (pKa), the δ 11B of seawater (δ 11BSW), the boron isotopic fractionation factor between B(OH) 4 ? and B(OH)3 (α 4–3), and the incorporated species of boron into bio-carbonates, are reviewed in detail and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this proxy are proposed. Generally, the controversy about pKa, δ 11Bsw, and α 4–3 is relatively less, but whether boron incorporated into bio-carbonates only in the form of B(OH) 4 ? remains doubtful. In the future, it is required that the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that control boron incorporation into carbonates be rigorously characterized and that the related chemical and isotopic fractionation be quantified. It is also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o establish a “best-fit empirically equation” between δ 11Bcarb and pH of seawater based on the precipitation experiments of inorganic or culture experiments of corals or foraminifera. In addition, extended application of the δ 11B-pH proxy to the earlier part of the Phanerozoic relying on the Brachiopods is worthy of studying. Like other geochemical indicators, there are limiting factors of δ 11B; however, it remains a very powerful tool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past seawater pH at present. 相似文献
146.
对具典型三层构造的西太平洋海山群富钴结壳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地层学研究,获取了富钴结壳从内层致密层、中间疏松层到外层较致密层的生长时代:CM1D03为晚古新世-早始新世、始新世中期、中中新世-更新世;CM3D06分为晚古新世-早始新世、中始新世-晚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对富钴结壳壳层的甾烷系列分子(C27、C28、C29)进行了检测并计算了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两块富钴结壳的甾烷分布构型在结壳生长时代上具有一致性:晚古新世-早始新世,呈反"L"型分布;中始新世呈C27优势的"V"型分布;中新世-更新世呈C29优势的"V"型分布。甾烷分布构型的变化与古海洋环境演化造成的海底甾烷输入波动有关,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钙质超微化石和分子化石地层学划分方法在富钴结壳层主要生长时代及生长间断的界定上具有一致性,可以用于富钴结壳的地层划分和对比。 相似文献
147.
149.
大湖塘矿集区位于赣西北九岭成矿带西北部位,区内燕山期岩浆岩侵入活动及成矿作用强烈。大湖塘燕山期岩浆岩形成时间分布在130.3 Ma~151.4 Ma之间,可划分为三次侵入:130.3 Ma~134.3 Ma、140.4 Ma~144.4 Ma、146.4 Ma~151.4 Ma;在144.4 Ma~146.4 Ma之间,岩浆活动处于休宁阶段。区内燕山期岩浆岩与矿床在形成时间上十分接近,空间关系上相互依存,并显示特定的分布格局。根据区内矿床的分布特点、产出位置、成矿时间、燕山期花岗岩与矿床的相关性等特征,可将大湖塘矿集区由北向南依次划分为W、Mo—W、Mo、Cu、Pb、Zn—Cu、Pb、Zn、Au、Ag三个成矿系列,并提出了"北钨南铜"的找矿观点。区内双桥山群与成矿,燕山期岩浆岩的起源,矿床等间距分布,以及重力勘探方面的研究应加强。 相似文献
150.
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宝音图群,主要由云母片岩、斜长角闪岩、石英岩和大理岩等组成。其中云母片岩中发育典型的巴罗式递增变质带,目前对于该递增变质带的研究非常薄弱。本文对宝音图群的云母片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矿物化学、相平衡模拟以及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岩相学研究结果显示,三个云母片岩样品具有不同的峰期矿物组合,分别为石榴子石+白云母+黑云母+斜长石+石英,十字石+白云母+黑云母+斜长石+钛铁矿+石英,石榴子石+蓝晶石+白云母+黑云母+斜长石+钛铁矿+石英。此外,样品LS93和LS07存在晚期红柱石的叠加。相平衡模拟研究限定三个云母片岩的峰期温度压力分别为:577℃、0.73 GPa, 620℃、0.78 GPa和670℃、0.8 GPa,具有递增型特征,其峰期温度压力指示的地热梯度为18~20℃/km,为典型的中压相系;此外,三个样品的P-T轨迹均显示早期升温升压直至峰期阶段,随后降温降压的顺时针型,反映地壳加厚和后期抬升的演化过程。云母片岩中的锆石发育典型的变质边结构,变质边的Th/U=0.004~0.02,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该变质年龄为398±6 Ma,代表峰期或近峰期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