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16篇
  免费   4000篇
  国内免费   6444篇
测绘学   3454篇
大气科学   2497篇
地球物理   3189篇
地质学   11347篇
海洋学   3402篇
天文学   276篇
综合类   1313篇
自然地理   2482篇
  2024年   227篇
  2023年   586篇
  2022年   1100篇
  2021年   1420篇
  2020年   1096篇
  2019年   1175篇
  2018年   1081篇
  2017年   1059篇
  2016年   1090篇
  2015年   1251篇
  2014年   1206篇
  2013年   1470篇
  2012年   1597篇
  2011年   1541篇
  2010年   1457篇
  2009年   1380篇
  2008年   1516篇
  2007年   1353篇
  2006年   1394篇
  2005年   1116篇
  2004年   870篇
  2003年   580篇
  2002年   596篇
  2001年   580篇
  2000年   421篇
  1999年   245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5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松辽盆地白垩系综合年代地层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物地层学研究表明,火石岭组、沙河子组和营城组均产Cicatricosisporites,Klukisporites,Densoisporites和Aequitriradites等早白垩世代表分子,登娄库组产Cicatricosisporites exilis-Hymenozonotriletes mesozoicus...  相似文献   
262.
黑河流域生态足迹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可持续发展需要兼顾公平性,也就是需要将经济、环境影响的差异程度维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因而定量测算经济或环境影响的差异程度就是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以Gini系数和Theil指数作为评价指标,采用生态足迹作为环境影响的测量指标,分析了黑河流域生态足迹的空间差异性,并分析了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黑河流域生态足迹空间差异较大,而且县(区、旗)内部,生态足迹差异性也不均衡,甘州区的生态足迹差异最大Gini系数达到0.46,Theil指数为0.19;额济纳旗的生态足迹差异性最小,Gini系数仅为0.11,Theil指数仅为0.05;黑河流域城乡结构分解表明,黑河流域环境影响差异主要来自于城乡之间的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为63.89%.黑河流域上、中、下游空间结构分解结果表明,黑河流域生态足迹的空间差异性主要源自于黑河上、中、下游内部的差异程度,其平均贡献率超过90%.最后通过人口与收入Gini的回归方程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收入Gini增加1%将导致环境影响差异增加0.53%;另外人口数量差异增加也将加剧生态足迹差异性.  相似文献   
263.
西秦岭北缘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位于天水地区分隔北秦岭造山带和北祁连构造带的新阳-元龙韧性剪切带中。花岗质片麻岩具高Si、高Al的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在1.104~1.389之间,为硅、铝过饱和类型,属典型的强过铝质S型花岗质岩石。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具中等负Eu异常。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Th、U、K、La等),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Hf等),明显的Ba、P、Sr负异常,相对富集Zr。该花岗质岩石是一种典型的壳源成因类型,主要为上地壳中以成熟度较低、含泥质成分较高的杂砂岩、岩屑杂砂岩为原岩的古元古界秦岭岩群中含水矿物相脱水部分熔融形成的,可能存在少量的分离结晶作用。该花岗质片麻岩具有同碰撞型花岗岩的特征,可能是北秦岭微地块与相邻地块在新元古代早期发生汇聚的产物,是Rodinia超大陆在西秦岭地区汇聚的响应。  相似文献   
264.
用XRD,SEM和TEM研究新型配合物Cu(C3N2H4)2(C4H5O4)2的超分子结构和微观形貌,并对新型晶体的平衡外形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分子具有丁二酸桥联的双核铜结构,中心铜离子处在2个咪唑和4个丁二酸以单齿配位组成的八面体中心,在ab平面,分子中有十四元大环,环内Cu(1)-Cu(2)原子间距为0.8031nm,C(2)-C(2′)为0.4183nm;在ac平面,沿着[010]方向分子内呈现凹的六边形纳米级孔洞;沿[100]方向分子依靠弱的氢键作用,层状堆积成三维超分子结构。此外,随着丁二酸的碳链沿[001]方向无限延伸,形成以铜离子为交叉中心的带状拓扑构型。SEM观察到晶体表面形成有明显的凹坑,区域呈现层状阶梯,说明晶体在(100)面遵照台阶-扭折模型呈层状生长结晶。TEM微区形貌像显示晶体存在条纹和缺陷结构,整体保持柱状构型,这与模拟的晶体平衡外形呈柱状一致。模拟结果表明晶体最易外显晶面为(100)面,外显比例达41.247%,这与晶体超分子层沿[100]方向通过氢键作用堆积,键作用力较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65.
华南地块西南缘格林威尔期区域构造解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从构造变形的角度入手,通过观察华南地块西南缘前震旦纪各岩石单元野外露头上的变形特征,运用构造解析方法,识别出不同期次变形构造的形态和位态特征及其在空间上的组合关系,划分变形构造的世代,结合近年来年代学研究成果,确定不同期次变形构造形成时代。研究表明,在华南地块西缘基底岩石单元中,发育格林威尔期的变形构造,其构造形迹东西向展布,该期构造变形的强度,在康滇地区各岩石单元中具有不均匀性,在野外露头上见到的格林威尔期小型紧闭、倒转褶皱主要分布在攀枝花周边的基底岩石单元中,而其南部的滇中地区,同期的褶皱构造相对较弱。根据格林威尔期构造位态特征,推断形成该期变形构造的构造运动方向为南北向的挤压运动。  相似文献   
266.
A new pterosaur Moganopterus zhuiana gen. et sp. nov. is erected based on a complete skull with lower jaws and anterior cervical vertebrae. It is characterized by much elongated upper and lower jaws with at least 62 total, long, curved teeth with sharp tips, a well developed parietal crest extending posterodorsally, forming an angle of 15 degrees with the ventral margin of the skull, the ratio of length to width of cervical vertebrae greater than 5:1. The skull length is 750 mm, and it is the largest toothed pterosaur found so far in the world. Based on this new pterosaur, the Boreopterida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ubgroups: Boreopterinae sub-fam. nov. and Moganopterinae sub-fam. nov., which is also confirmed by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相似文献   
267.
最新的研究与钻探结果揭示,相山铀矿田深部蕴藏丰富的铜铅锌多金属矿产资源,矿田具有"上铀、下多金属"的资源空间展布样式,对这种新型矿床的形成机制迄今尚未得到阐明。文章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研究铀多金属矿石中矿物共生组合和流体包裹体特征,初步揭示了含矿流体的性质及其成矿机制。新的资料表明,铀矿化下部的多金属成矿作用可以划分为3期:第1期形成粒状石英-黄铁矿组合;第2期形成石英-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毒砂-菱铁矿组合;第3期形成方铅矿-辉银矿-黝锡矿-方解石组合。对不同矿化期次脉石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观察鉴定、温度测试、激光拉曼成分分析及硫化物S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山矿田多金属成矿流体早期为深部岩浆来源的富CO2流体,晚期为深部流体与大气降水混合物。成矿流体总体为中低温(120~300℃)、低盐度(w(NaCleq)=4%~8%)的热液流体。从早到晚,多金属成矿流体从中温、低盐度向低温、低盐度演化,浅部流体的混入造成的流体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可能是Cu、Pb和Zn等成矿元素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68.
269.
富铜斑岩岩浆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徐兴旺  吴琪  黄雪飞  刘杰  张永 《岩石学报》2012,28(2):421-432
斑岩铜矿在现代经济和科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已成为一种最重要的铜矿床类型。自Schwartz(1947)首次使用"斑岩铜矿(porphyry copper deposit)"术语以来,地质学家对其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对斑岩铜矿成矿岩浆形成机制及演化过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回顾。结果显示,富铜斑岩岩浆的形成经历了在洋壳俯冲或大陆岩石圈地壳拆沉机制下形成含矿岩浆,中间岩浆房岩浆的结晶分异与成矿流体、成矿物质的富集,以及富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的岩浆(富矿斑岩岩浆)上侵至地壳浅部结晶固化并与围岩、地下水相互作用等过程,斑岩铜矿是该"生产线"的"终端产品"。最后,本文对斑岩铜矿形成机制待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概括。  相似文献   
270.
阿尔金断裂新生代活动方式及其与柴达木盆地的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肖安成  吴磊  李洪革  汪立群 《岩石学报》2013,29(8):2826-2836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线性构造之一,其新生代以来的活动方式是限定高原生长机制的重要边界条件.本文在对阿尔金山中不同方向隆起构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前人资料论证了阿尔金断裂在晚始新世-中中新世时以基底剪切为主,大规模地表走滑则发生在中中新世以后.对柴达木盆地内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系统的分布、形态、活动时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它们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控制条件下形成的两套断裂系统,与阿尔金断裂的两阶段活动方式存在很好的耦合关系.柴达木盆地西北侧的沉积和构造特征表明阿尔金山的隆升幅度和范围在中中新世达到最大,随后则逐渐减小,这种变化也与阿尔金断裂从基底剪切到地表走滑的转换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