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54篇 |
免费 | 2110篇 |
国内免费 | 325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05篇 |
大气科学 | 1608篇 |
地球物理 | 2056篇 |
地质学 | 6125篇 |
海洋学 | 1380篇 |
天文学 | 139篇 |
综合类 | 775篇 |
自然地理 | 13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8篇 |
2023年 | 318篇 |
2022年 | 592篇 |
2021年 | 706篇 |
2020年 | 610篇 |
2019年 | 616篇 |
2018年 | 617篇 |
2017年 | 581篇 |
2016年 | 577篇 |
2015年 | 631篇 |
2014年 | 620篇 |
2013年 | 733篇 |
2012年 | 817篇 |
2011年 | 734篇 |
2010年 | 744篇 |
2009年 | 657篇 |
2008年 | 684篇 |
2007年 | 599篇 |
2006年 | 577篇 |
2005年 | 447篇 |
2004年 | 372篇 |
2003年 | 325篇 |
2002年 | 445篇 |
2001年 | 377篇 |
2000年 | 287篇 |
1999年 | 190篇 |
1998年 | 95篇 |
1997年 | 101篇 |
1996年 | 73篇 |
1995年 | 77篇 |
1994年 | 65篇 |
1993年 | 62篇 |
1992年 | 38篇 |
1991年 | 35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7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6篇 |
1974年 | 4篇 |
1964年 | 4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By using data of serially numbered typhoons in northwestern Pacific and NOAA OLR data and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of wind field,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and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lendar years with more (or fewer) summer typhoons and ENSO events, we compared the composites of OLR
eigenvectors and tropical summer wind fields during El Nino and La Nina events with more or fewer than
normal summer typhoon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summer, without remarkable systematic
anomalies of Mascarene High and Australia High in South Hemisphere, the anomaly of Walker circulation will
dominate and follow the rule of ENSO impacts to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typhoon frequency. Otherwise,
when systematic anomalies of Australia High appear during the El Nino events, circulation anomalies in the
South Hemisphere will dominate, and many more typhoons will occur. In 1999, which is a special year of La
Nina events, northward and eastward monsoon was induced by the stronger Mascarene High, and fewer
typhoons arose. The typhoon source are regions where weak vertical wind shear, warm pool in western Pacific
and the area with monsoon troughs are overlapping with each other. Finall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source locations and ranges of more (fewer) typhoons in the events of El Nino and La Nina,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42.
论我国大地测量基础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魏子卿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Z1)
概述了我国大地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地球重力场等基础建设的基本情况、需求分析与任务建议。提出我国空间大地网应由连续运行参考站、一级网、二级网和三级网组成 ;一、二等水准网复测和高程基准再定义 ;为精化大地水准面 ,要补测重力点和加测GPS/水准点。 相似文献
43.
44.
为掌握霞浦核电基地海洋生物的放射性本底水平,在其周边50 km范围内采集5类9种海洋生物样品,测量其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40K,以及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134Cs、90Sr、58Co、60Co、54Mn、110mAg、65Zn的活度浓度并进行辐射剂量评价。结果显示,所有样品中134Cs、58Co、60Co、54Mn、110mAg、65Zn的活度浓度均低于最小可探测活度浓度,238U、232Th、226Ra、40K、137Cs和90... 相似文献
45.
白云鄂博地区构造格局与古板块构造演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白云鄂博及周边地区地质和构造形迹的系统调研,综合分析了白云鄂博地区的古板块构造单元、白云鄂博群的沉积构造背景以及白云鄂博地区的构造组合特征。白云鄂博群可以划分为三个沉积组合,它们分别代表中元古代、晚元古代和早古生代白云鄂博地区由陆内裂谷向陆缘裂谷转化到活动大陆边缘裂谷的沉积过程。白云鄂博地区以白银角拉克-宽沟断裂为界,南北两侧存在重大地质差异。断裂南侧的该群岩石不整合覆盖在相当于五台群的巴尔腾山群之上,是在华北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陆缘沉积。局部碳酸盐岩和页岩层位在加里东期遭受了强烈的地幔流体改造,形成大规模稀土矿化;在海西期又遭受了强烈的区域变质改造。断裂北侧的白云鄂博群以发育蛇绿混杂岩-叠瓦状况断层-紧闭同斜褶皱为特征,具有古板块俯冲形成的加积杂岩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白云鄂博地区的古板块构造演化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46.
华夏地块:一个由古老物质组成的年轻陆块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对华夏地块三个主要前寒武纪地质体出露区变质岩的详细锆石年代学的综合分析显示,华夏地块大致可以被分成武夷山区和南岭-云开区。武夷山区由古元古代核和新元古代(形成于730-820 Ma)的盖层组成,构成华夏地块最老的古陆,在其深部很可能还存在一个新太古代基底。新元古代的沉积物主要来自武夷微古陆本身。南岭与云开具有相似的前寒武纪地壳组成,它们主要是由新元古代形成的沉积物夹少量火山岩组成。这些沉积物质中包含了非常古老的中太古代和新太古代组分,甚至古太古代组成。Grenville期和中元古代组分是其中最丰富的。这些组分在华夏没有对应出露的岩石,说明它们主要来自另外一个曾经与华夏相邻的陆块。该陆块很可能是东印度-东南极大陆。南岭-云开区最初可能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时形成的一个裂谷盆地,加里东的造山运动使盆地中的沉积物挤压、褶皱和隆起,与武夷陆块共同构成了一个新的年轻的大陆 相似文献
47.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秦岭造山带在大地构造上南接扬子地块、北接华北地块,是特提斯构造域和古亚洲洋构造域的转换带。本文基于对一条起始于扬子地块,穿过秦岭造山带和鄂尔多斯地块,到达河套地堑的南北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研究,探讨秦岭造山带和其北侧的鄂尔多斯地块、南侧的扬子地块之间的接触关系,以及青藏高原物质东北向逃逸等地学问题。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张量阻抗分解和维性分析等工作,并对剖面进行了二维反演,获得岩石圈电性结构模型。根据电阻率模型认为:在秦岭造山带北部发现大规模"瓶颈状"分布的低阻异常体(C2),可能为华北、华南地块双向俯冲前缘地幔物质的上涌通道,或者是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物质沿秦岭造山带中构造薄弱位置向东逃逸的通道;在秦岭造山带和大巴山弧形带边界处发现南倾的低阻异常(C1),解释为大巴山弧形带北缘的逆冲断裂在电性上的反映;电性结构模型中,扬子地块高阻异常体(R2、R3和R4)向北倾斜至秦岭造山带下方,而北部鄂尔多斯地块的高阻异常体(R5和R6)向南倾斜至秦岭造山带下方;高阻异常通常被认为是稳定岩石圈的反映,据此推断这两组相向俯冲至秦岭造山带下方的高阻异常是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向秦岭造山带下方汇聚的电性结构探测依据;鄂尔多斯地块南、北电性差异较大,北部中、下地壳大规模分布电阻率值在3~100Ω·m之间的低阻异常体,可能为地幔上涌导致的局部熔融或含盐流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8.
东北降水过程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1959-2004年东北81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东北年降水量、年集中度和年集中期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年集中度很大,多年平均值为0.66;年集中期出现的较晚,多年平均值为全年的第40候.东北地区年降水量与年集中度在空间上表现出非常好的正相关性,年降水量越大,降水量越集中,直接导致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将越大,尤其是在相关显著区域.从长期趋势上看,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年集中度和年集中期都表现为减少趋势,但3者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较大的地域差异.Mann-Kendall突变检验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年降水量与年集中度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比较一致,而与年集中期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则不太相同. 相似文献
49.
50.
非海相沉积层序的成因和构型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东部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初步对非海相层序地层学应用研究进行了总结.非海相沉积层序的形成要素,既有外旋回、又有自旋回,构造和气候因素很重要,强调了环境因素.沉积基准面在海上为海平面,在陆上为潜水面、湖平面、河流平衡剖面.相对基准面的周期性变化引起了可容纳空间的周期性变化,并由之形成了一系列旋回式的层序.大多数情况下内陆基准面的变化不受海平面变化的控制,在全球最大海泛期有某种联系.湖盆小而沉积速率高,形成层序的频率高于海相.以沾化凹陷为依据,提出了5种层序构型特征:冲积-河湖型,(半)盐湖-淡水湖泊过渡型,海流-深湖型,半深湖-缓坡型,河流-冲积平原型.在盆地主要发育期,断阶式坡折对沉积体系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除低水位扇外,低水位楔是构成隐蔽圈闭或复合圈闭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