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76篇 |
免费 | 3268篇 |
国内免费 | 155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54篇 |
大气科学 | 848篇 |
地球物理 | 1369篇 |
地质学 | 4911篇 |
海洋学 | 1120篇 |
天文学 | 73篇 |
综合类 | 571篇 |
自然地理 | 85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0篇 |
2024年 | 287篇 |
2023年 | 341篇 |
2022年 | 536篇 |
2021年 | 590篇 |
2020年 | 517篇 |
2019年 | 521篇 |
2018年 | 480篇 |
2017年 | 480篇 |
2016年 | 412篇 |
2015年 | 472篇 |
2014年 | 426篇 |
2013年 | 555篇 |
2012年 | 648篇 |
2011年 | 562篇 |
2010年 | 539篇 |
2009年 | 474篇 |
2008年 | 511篇 |
2007年 | 451篇 |
2006年 | 439篇 |
2005年 | 312篇 |
2004年 | 247篇 |
2003年 | 192篇 |
2002年 | 222篇 |
2001年 | 177篇 |
2000年 | 147篇 |
1999年 | 67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9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11篇 |
1974年 | 4篇 |
1964年 | 4篇 |
1962年 | 2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基于对珠江口盆地东部新近系下中新统珠江组碳酸盐岩1483块常规及铸体薄片显微特征的观察、描述以及古生物特征和岩石学特征的研究,依据碳酸盐岩颗粒组分和结构构造等特点,将珠江组碳酸盐岩划分为8个主要微相类型,并根据灰岩颗粒类型及相对含量的多少,将其进一步细分为22个次一级的微相类型。根据这些微相类型在纵向上的组合特征与环境意义,可在珠江组碳酸盐岩中识别出碳酸盐岩缓坡、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滩、台地边缘礁、台地前斜坡等6个沉积相带。这些沉积相的纵向演化规律揭示了东沙隆起在早中新世海平面上升过程中经历了由碳酸盐岩缓坡到台地的沉积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72.
73.
74.
广州流溪河河水主要化学组成时空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次研究报道了位于广州市典型热带-亚热带河流流溪河上游、中游和下游3个站点(东星、乌石和江高)河水的主要化学成分在近1年的持续变化时间序列。结果显示,3个站点河水的阳离子均主要来自硅酸盐的化学风化输出,但贡献率略有差异,其中在上游的东星站贡献率最大,下游的江高站次之,中游的乌石站相对较少。相较之下,阴离子的来源更为多样,其中F-主要来自于岩石风化, Cl-、SO42-和NO3-更多地受到海洋源降雨或咸潮作用的影响。流域内主要化学风化反应以钾长石、钠长石和钙长石的溶解为主。从上游到下游, Si/TZ+*比值和Si/(Na*+K)比值逐渐降低,说明上游硅酸盐岩风化较下游更为强烈。从上游到下游,随工农业生产活动的增加,人类活动对河流水化学组成的贡献逐渐增大,岩石风化输出的相对贡献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75.
对当前典型的水下无线通信网进行分析,针对水声、光、射频3种通信模式在水下无线通信中的优缺点,提出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多模式自适应水下无线通信网络的概念及其框架结构,并对其中的自适应调制解调方式展开研究.结合MAC层协议,提出一种跨层的自适应调制解调解决方案,即通过收发双方的握手信息携带当前信道状态,由发射方根据握手信息,判断双方通信距离,预计信道未来状态,结合需要传输的数据量,自适应选择合适的通信模式和调制方式,并利用握手信号通知接收方,从而实现在通信网络范围内数据或指令的快速可靠传输. 相似文献
76.
77.
根据2002年11月在亚大湾大鹏澳进行的连续30d(每日采样一次)观测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方法,分析大鹏澳非养殖区中各浮游植物优势种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其生长与演替的主要理化因子.建立秋季浮游植物优势种演替模型,并与春季的大鹏澳现场调查建立的浮游植物优势种演替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生境变化(降雨)对浮游植物优势种演替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秋季浮游植物优势种发生不同的演替过程。春季浮游植物对资源的竞争较为激烈,大量降雨引起海水中营养盐浓度升高,促进并维持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高密度生长,待营养盐被大量消耗后,中肋骨条藻数量下降,减轻了对柔弱菱形藻(Nitzschia delicatissima)的生长压力而使其成为优势种;而秋季水温较低,浮游植物细胞数量较春季大为减少,中肋骨条藻和柔弱菱形藻对资源的竞争较为缓和,使外界环境变化成为影响优势种变化的主要原因;降雨期间虽然营养盐增加,但环境变化使浮游植物的生长受到限制,雨后柔弱菱形藻数量不能恢复,水体中高营养盐浓度促使中肋骨条藻出现生长峰值。 相似文献
78.
79.
为研究工作区埋汗哈达组储层砂岩的成岩作用特征,以额济纳旗地区东南部杭乌拉和埋汗哈达2条实测剖面为例,根据薄片、阴极发光、X衍射、包裹体测温、扫描电镜等资料,并结合有机地球化学测试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埋汗哈达组储层砂岩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A期;早期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使原生孔隙遭受破坏的主要成岩作用,后期的溶蚀作用是形成次生孔隙的重要因素,溶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
Huan WU Xiaomeng LI Guy J.-P.SCHUMANN Lorenzo ALFIERI Yun CHEN Hui XU Zhifang WU Hong LU Yamin HU Qiang ZHU Zhijun HUANG Weitian CHEN Ying HU 《大气科学进展》2021,38(1):1-7
The prolonged mei-yu/baiu system with anomalous precipitation in the year 2020 has swollen many rivers and lakes,caused flash flooding,urban flooding and landslides,and consistently wreaked havoc across large swathes of China,particularly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Significant precipitation and flooding anomalies have already been seen in magnitude and extension so far this year,which have been exerting much higher pressure on emergency responses in flood control and mitigation than in other years,even though a rainy season with multiple ongoing serious flood events in different provinces is not that uncommon in China.Instead of delving into the causes of the uniqueness of this year’s extreme precipitation-flooding situation,which certainly warrants in-depth exploration,in this article we provide a short view toward a more general hydrometeorological solution to this annual nationwide problem.A“glocal”(global to local)hydrometeorological solution for floods(GHS-F)is considered to be critical for better preparedness,mitigation,and management of different types of significant precipitation-caused flooding,which happen extensively almost every year in many countries such as China,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Such a GHS-F model is necessary from both scientific and operational perspectives,with the strength in providing spatially consistent flood definitions and spatially distributed flood risk classification considering the heterogeneity in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across the entire domain.Prior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a GHS-F are suggested,emphasizing the user’s requirements and needs according to practical experiences with various flood response agenci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