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918篇
测绘学   12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1456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9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86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7篇
  1950年   8篇
  1944年   2篇
  1943年   6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8篇
  1937年   12篇
  1934年   9篇
  1933年   11篇
  1928年   8篇
  1927年   6篇
  1926年   2篇
  192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11.
火山岩及其相关岩石的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测定表明,安徽省歙县—休宁—带广泛分布的海相火山岩形成于12.86亿年前。这一结果证实皖南地区与江南古陆东南缘其它地段一样,也存在两个元古代岛弧系,即位于南部江湾—街口一带的晚元古代岛弧系及位于北部歙县—休宁一带的中元古代岛弧系。Nd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歙县—休宁一带的火山岩的Sm/Nd比值都大于或接近于0.318(球粒陨石的现代标准值),Nd的初始值(~(143)Nd/~(144)Nd)_1=0.51118,ε_(Nd)(t)=+3.9±0.4,位于亏损地幔演化线附近。因此推断,歙县—休宁一带海相火山岩可能来自亏损地幔源。  相似文献   
912.
武夷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沉积时代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夷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出露范围大,目前对该地层的形成时代还存在着不同意见。新获得的武夷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的4个锆石La-ICPMS U-Pb年龄数据,指示万全群的黄潭组和杜潭组分别形成于746.0±6.2Ma和825±18Ma,马面山群东岩组形成于818±14Ma,麻源群大金山组的形成时间晚于879Ma。通过岩性与形成时代对比,认为武夷山地区新元古界的形成时间可以划分为三期,早期由麻源群大金山组和马面山群龙北溪组的陆源碎屑沉积岩构成,形成时限为879—825Ma;中期包括麻源群南山组、马面山群东岩组和大岭组万全群和龙泉群,以及交溪组、迪口组和桃溪组下段,以火山岩—沉积岩系列为主,可以进一步分为两期,即825—800Ma和751—728Ma;晚期由原"天井坪组"主体、桃溪组上段以及楼子坝群下部的沉积岩组成,形成时限为620—542Ma。根据武夷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的构造变形记录,前寒武纪地层主要记录了3期构造事件,分别为新元古代早期(900—860Ma)的华夏地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新元古代末期(728—620Ma)的挤压构造事件以及加里东运动。  相似文献   
913.
在喜马拉雅山北坡奥陶系—古近系近乎连续的沉积地层中系统采集古地磁样品3791件,其中测试统计样品数为2920件,基本获取了统级年代古地磁数据,绘制出喜马拉雅地块奥陶纪—古近纪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变化曲线。喜马拉雅地块在向北漂移过程中曾发生了多次旋转,最后一次约28°的顺时针旋转发生在始新世,可能与西喜马拉雅构造结形成有关;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曾发生了纬度为2°和3.8°的向南回返,可能与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弧后扩张有关。根据古纬度数据推算:中白垩世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盆的宽度至少为2200km;始新世以来的喜马拉雅陆-陆碰撞造山运动导致印度地块-喜马拉雅褶冲带-拉萨地块之间的地壳缩短量至少为1000km。  相似文献   
914.
成矿系列研究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章少华  蔡克勤 《地质论评》1993,39(5):404-411
本文讨论了成矿系列的概念、划分原则、含矿建造、形成时代、联系纽带、形成模式及叠加复合等问题,探讨了成矿区(带)划分和成矿系列的关系及如何运用成矿系列理论指导找矿的问题,分析了今后成矿系列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15.
辽东硼矿的成矿机制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辽东硼矿的成矿机制及建立成矿模式, 分析了含硼岩系、镁质容矿岩石、区域变质作用及混合岩化作用、构造等四大控矿因素, 发现含硼岩系具富硼特征, 容矿岩石具富镁特点并可成为硼质的沉淀剂, 含硼岩系中硼在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活化形成含硼热液, 含硼热液在有利的构造空间交代镁质岩石即可形成镁硼酸盐型硼矿.含硼岩系、镁质容矿岩石是硼矿形成的物质基础, 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构造活动是硼矿形成的必要条件.辽东硼矿成矿模式为原始火山-沉积初始富集和部分熔融含硼热液交代镁质岩石.   相似文献   
916.
地层方面,重新厘定了地层区划界线并建立接奴群多仁组、日松组,发现了中晚志留世地层;厘定与划分了日干配错群,修订了欧利组并确定其时代,建立五峰尖组。岩石方面,建立侵入岩岩石谱系单位并划分构造 岩浆组合带;在南羌塘地区发现了海西期石英闪长岩石炭—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火山岩夹层及透镜体。构造方面,首次在班公湖怒江带北侧划分出五峰尖 拉热拉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缘火山岩浆弧带Ⅲ级构造单元,将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划分为北亚带和南亚带两个构造单元,基本查明了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的内部结构、物质组成及其边界断裂特征,探讨了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西段的弧盆系时空结构,对班公湖地区中生代特提斯洋的演化规律作了系统总结。新发现一些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917.
Geochronology of continental flood basalts sampled from the Emei large igneous province (LIP) o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laser microprobe 40Ar/39Ar dating technique. These basalts yield a fairly wide range of 40Ar/39Ar ages, varying from 259 to 135 Ma. One basalt sample, at least altered, recorded the oldest 40Ar/39Ar age of about 259 Ma, corresponding to a peak eruption age of the Emei LIP continental flood basalts. Most of the samples yield much younger ages from 135 to 177 Ma,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K-Ar ages for the same samples (122.8-172.1 Ma). The dating data suggest that these Permian basalts had been widely affected by the regional tectonothermal event at 177-135 Ma. The event was probably caused by the convergence and collision among the Laurasia, Yangtze and Qiangtang-Qamdo continental blocks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fter the late Triassic. The age of the event reflects the timing of the peak collisional orogeny.  相似文献   
918.
飓风的启示:渤海湾西岸现状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墨西哥湾飓风促使本文作者再次反思渤海湾西岸的现状:海岸线由曲折转为平直的、以侵蚀为主的自然进程,人为活动为主因造成的潮间带变宽变缓的、以淤积为主的干扰进程,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提出在海面上升、地面下沉伴随下,在淤积进程达到其顶点后、重归以侵蚀为主的自然进程的可能前景,届时的“沼泽化”威胁,将加剧目前以“封闭治理”理念为主导的防洪措施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19.
本文通过对砂金矿床形成过程的分析认为:在地壳局部下沉过程中,砂金在水等强应力作用下,与砾石、砂一起进入沉积盆地,形成砂金的中间储存体;随着地壳的间歇性上升,在蛇曲河流的作用下由于砂金与砾石的运动规律相仿,故和砾面一起被保留在河流冲刷面上的河床滞留砾石沉积中。当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后,使砂金中间储存体中分散的砂金集中富集在河床滞留砾石层中,从而形成砂金矿床。  相似文献   
920.
川西北微细浸染型金矿集中区构造对金成矿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全伟  梁斌 《矿物岩石》2004,24(4):49-52
川西北微细浸染型金矿集中区,金成矿带及金矿床明显受构造的控制。从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及控矿因素来看,大地构造环境制约着“矿源层”及赋矿地层的形成,区域断裂构造控制着金成矿带及金矿床的空间分布。川西北地区金矿矿田构造规律的研究表明,金矿化局部富集主要发生在断裂产状变化部位、两组断裂的交汇部位以及碎裂岩与构造透镜的接合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