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557篇 |
免费 | 1814篇 |
国内免费 | 303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49篇 |
大气科学 | 4520篇 |
地球物理 | 11784篇 |
地质学 | 24611篇 |
海洋学 | 5539篇 |
天文学 | 13549篇 |
综合类 | 842篇 |
自然地理 | 2810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78篇 |
2021年 | 652篇 |
2020年 | 683篇 |
2019年 | 728篇 |
2018年 | 1625篇 |
2017年 | 1535篇 |
2016年 | 1923篇 |
2015年 | 1052篇 |
2014年 | 1800篇 |
2013年 | 2974篇 |
2012年 | 1933篇 |
2011年 | 2933篇 |
2010年 | 2420篇 |
2009年 | 3208篇 |
2008年 | 2534篇 |
2007年 | 2734篇 |
2006年 | 2780篇 |
2005年 | 2313篇 |
2004年 | 2856篇 |
2003年 | 2344篇 |
2002年 | 2043篇 |
2001年 | 1750篇 |
2000年 | 1549篇 |
1999年 | 1298篇 |
1998年 | 1410篇 |
1997年 | 1268篇 |
1996年 | 1039篇 |
1995年 | 970篇 |
1994年 | 843篇 |
1993年 | 960篇 |
1992年 | 900篇 |
1991年 | 755篇 |
1990年 | 686篇 |
1989年 | 590篇 |
1988年 | 535篇 |
1987年 | 608篇 |
1986年 | 544篇 |
1985年 | 640篇 |
1984年 | 718篇 |
1983年 | 620篇 |
1982年 | 592篇 |
1981年 | 537篇 |
1980年 | 504篇 |
1979年 | 510篇 |
1978年 | 495篇 |
1977年 | 401篇 |
1976年 | 377篇 |
1975年 | 370篇 |
1974年 | 332篇 |
1973年 | 35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1.
碳酸岩Sr、Nd、Pb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酸岩是出露相对较少的幔源岩石,其中Sr与Nd是研究地幔物质组成的主要对象之一。本文统计了世界上主要碳酸岩的锶、钕、铅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显示,碳酸岩源区主要是洋岛玄武岩高U/Pb的HIMU端员和富集端员(EM1或EM2)的混合作用;此外大部分碳酸岩的锶、钕同位素落在大洋玄武岩范围内;这些均表明其成因与地慢柱有密切联系。碳酸岩及与之共生的硅酸岩的同源或独立源区模式部很难充分解释两者同位素组成特征,逭反映碳酸岩的演化模式涉及更复杂的过程。可能是俯冲作用使碳酸岩源区经历不同时间和程度的富集、亏损过程导致地幔源区成分不均一。 相似文献
92.
93.
94.
95.
湘中南二叠系孤峰组硅质岩的成因属性及其地球动力学指示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华南二叠系底部的硅质岩及同一层位对应于华南重要的地幔强活动期和成矿期,有非常重要的动力学指示意义。研究表明,孤峰组剖面的岩性可划分为三段:泥页岩段、厚层状硅质岩段和薄层状硅质岩段。沿剖面自下而上,Al2O3、K2O和TiO2含量逐渐降低,MnO、TFe等组分逐渐升高;稀土元素显示出一定的铈负异常,∑REE偏低,且向上∑REE逐渐减少而HREE/LREE逐渐增高;一些热水沉积诊断性微量元素如As、Sb、Hg等也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异常。这些特征均表明硅质岩的成岩过程中包含有正常沉积和热水沉积的共同作用,且自下而上热水沉积作用逐渐增强的趋势。这种成岩作用的演化特征,代表了下扬子地台拉张裂陷盆地对晚古生代伸展背景的沉积响应,对于探讨裂谷盆地阶段性发育的动力学特征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6.
The study of REE distribution in the clay fraction of sedimentary rocks from two coalfields made it possible to distinguish
several types of REE distribution, which correlate with their mineral composition. It is shown that the REE fractionation
was related to the miner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primary clay fraction and some detrital minerals in the course of postsedimentary
transformations of rocks during diagenesis, early catagenesis, and beginning of late catagenesis. These transformations were
governed by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the composition of sediments; hydrochemical features of accumulation environmen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dynamics, and feeding sources of pore solutions; th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sediments and rocks;
and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and its reaction ability. 相似文献
97.
Summary Snow has been studied widely in hydrology for many decades whereas recent meteorological interest in snow is caused by increased
emphasis on high latitudes and wintertime in climate-change research as well as by the need to improve weather-forecast models
during these conditions. Ground-based measurements of snow properties are needed both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surface-atmosphere
exchange processes and to provide ground truth to new remote-sensing algorithms. This justifies a review of techniques to
measure snow in combination with establishment of criteria for the suitability of the methods for process studies. This review
assesses the state-of-art in ground-based snow-measurement techniques in the end of the 1990s in view of their accuracy, time
resolution, possibility to automate, practicality and suitability in different terrain. Methods for snow-pack water equivalent,
depth, density, growth, quality, liquid-water content and water leaving the snow pack are reviewed. Synoptic snow measurements
in Fennoscandian countries are widely varying and there is no single standard on which process-related studies can build.
A long-term,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mass and energy properties of a snow cover requires a combination of point-measurement
techniques. Areally representative values of snow propertie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automatically collected
point data with repeated manual, areally covering measurements, remote-sensing data an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preferably
in a GIS framework.
Received August 27, 1999 相似文献
98.
有机碳同位素示踪古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有机碳同位素示踪环境变化的原理、研究对象、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详细研究,认识到C~H键比C-O键有利于富集^12C,从而导致生物或有机碳δ^13C为极低的负值,使有机碳与无机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碳同位素差异。光合作用类型的不同使植物分为C3,C4和CAM3种类群,并导致不同类群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碳同位素组成,C3植物δ^13C=-20‰~-32‰,平均-28‰,而C4植物δ^13C=-9‰~-17‰,平均-14‰。气候环境的差异影响了光合作用的类型和强度,使不同环境的植物类群特征不同,不仅造成植物组合的碳同位素组成不同,而且导致不同食性的动物牙齿等化石的碳同位素组成的差异,甚至相应的无机碳同位素的变化,因此生物链及其衍生物的碳同位素研究也就成为反演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气候环境的有效手段。被作为研究对象的地质记录可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类,有机类主要包括树轮等植物化石、牙齿等动物化石、煤等陆相沉积有机质、海相沉积有机质、土壤(前者的衍生物),这些研究对象分别适合于目的不同的环境研究,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进而发现有机碳同位素在研究重大生物灭绝事件、C4植物起源、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地外生命存在与否、矿产资源形成时的有机质作用等问题上将有重要作为。 相似文献
99.
塔里木盆地西部古岩盐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钾条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成盐盆地,为我国最有远景的找古钾矿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多年野外实地调查和大量岩盐样品的化学分析,特别是岩盐中可以指示沉积阶段的Br×103/Cl系数等区域分布特征,联系前人研究资料,分别从构造环境、地层和岩相古地理、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成钾条件分析。结果表明,莎车盆地西部喀什坳陷和库车盆地中部拜城坳陷宏观地质特征均有利于钾盐沉积;岩盐地球化学组成相对于正常海相沉积表现出明显的贫Br特征,属海陆交互相或海源陆相沉积。相比之下,莎车盆地的喀什次级坳陷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找钾远景区。 相似文献
100.
藏北祖尔肯乌拉山地区新生代高钾钙碱岩系火山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藏北祖尔肯乌拉山地区新生代高钾钙碱岩系火山岩Sr,Nd,Pb同位素成分的系统测试分析表明,火山岩具有相对高的^87Sr/^86Sr和低的^143Nd/^144Nd值及高的Pb同位素组成特点,且Sr,Nd,Pb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很窄,反映了其具有同源岩浆的特点,并且经历了类似的地球化学动力学过程。Sr,Nd,Pb同位素组成及相关图解判别表明,藏北祖尔肯乌拉山地区新生代高钾钙碱岩系火山岩来源于被大洋沉积物和地壳物质所混合的不均一富集地幔源区,显示源区具有壳幔混源性质,与EMⅡ型富集地幔源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