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0篇 |
免费 | 290篇 |
国内免费 | 58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5篇 |
大气科学 | 343篇 |
地球物理 | 323篇 |
地质学 | 893篇 |
海洋学 | 242篇 |
天文学 | 52篇 |
综合类 | 126篇 |
自然地理 | 26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63篇 |
2022年 | 112篇 |
2021年 | 160篇 |
2020年 | 117篇 |
2019年 | 144篇 |
2018年 | 150篇 |
2017年 | 105篇 |
2016年 | 118篇 |
2015年 | 143篇 |
2014年 | 154篇 |
2013年 | 141篇 |
2012年 | 159篇 |
2011年 | 136篇 |
2010年 | 110篇 |
2009年 | 79篇 |
2008年 | 96篇 |
2007年 | 89篇 |
2006年 | 68篇 |
2005年 | 61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1972年 | 2篇 |
1966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194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通过露头实测、岩心观察及测录井资料分析等结果表明,克拉玛依油田一中区克拉玛依组S7、S5和S4砂层组沉积时期以发育辫状河为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近源砾质辫状河、远源砾质辫状河和砂质辫状河沉积3种类型。上述3种类型的辫状河沉积在沉积特征、河道空间叠置样式及组合关系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近源砾质辫状河河道岩性以砾岩为主,为中孔低渗储层。单河道沉积厚度2~4.5m,宽度500~800m,表现为河道-河道直接接触的连片组合方式;远源砾质辫状河河道岩性仍以砾岩为主,含少量砂岩,物性较近源砾质辫状河略好,为中孔低渗储层。单河道沉积厚度为1.5~4m,河道砂体宽度400~750m,表现为河道-溢岸-河道的连片组合方式;砂质辫状河河道岩性以砂岩为主,为中孔低渗储层,物性优于砾质辫状河。单层厚度为0.5~2.5m,宽度为300~700m,但河道沉积分布范围有限,河道之间多为带状或交织带状组合方式。根据上述对比分析认为砾质辫状河河道砂体虽然物性相对较差、非均质性较强,但砂体厚度大、分布广泛、连通性好,目前为全区主要油气开发的目的层;砂质辫状河河道砂体尽管物性较好,但由于厚度较薄,分布局限,仅在东部地区其累计厚度较大,当与其它成藏条件匹配时,可形成具有开发潜力的目的层。 相似文献
22.
在详细野外剖面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及沉积序列等的系统观察研究,发现济源盆地下侏罗统鞍腰组重力流沉积由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构成。滑塌沉积以砂岩和泥岩的混杂、岩层的滑动变形以及泥岩呈碎块被卷入砂岩层中为特征;砂质碎屑流沉积常呈厚层块状,颗粒分选和磨圆较差,杂基较多,可见漂浮于层内的石灰岩砾石;常见的浊流沉积分为2种类型: 具有明显正粒序结构的浊流沉积和砂泥岩薄互层的浊流沉积,可用鲍马序列来描述。鞍腰组重力流沉积可划分为3个沉积序列: 序列A记录了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深湖沉积的转换过程;序列B表现为砂质碎屑流与浊流沉积的叠覆;序列C由浊流及湖泊沉积构成,并经历了由序列A→序列B→序列C的沉积演化过程。重力流的形成受秦岭造山带于早侏罗世沿三门峡—鲁山—舞阳断裂发生逆冲推覆作用的控制,其沉积演化指示了秦岭造山带造山作用由强到弱的过程。 相似文献
23.
扬子板块东北缘的浅变质岩被认为是三叠纪大陆俯冲过程中从扬子板块剥离而来的,其原岩主要为新元古代中期岩浆岩和沉积岩,是理解扬子板块东北缘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重要对象。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夹持于大别造山带和苏鲁造山带之间,出露一套绿片岩相—低角闪岩变火山—沉积序列,即由西冷组变火山岩和北将军组变碎屑岩组成的张八岭群。然而,西冷组与北将军组之间的关系和张八岭群的形成时代都尚存在争议。为此,本文对张八岭群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MC-LA-ICP-MS锆石U-Pb定年工作。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西冷组顶部石英角斑岩的原岩时代为723±7 Ma;北将军组底部变粉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变化于916~614 Ma之间,与西冷组、肥东杂岩内新元古代岩浆活动时间相一致,暗示它们的物质主要由西冷组和肥东杂岩提供,其中,最年轻碎屑锆石谐和年龄(677±12 Ma)限定了北将军组沉积时代下限。结合野外地质特征和前人张八岭群上覆震旦系盖层沉积初始时间(635 Ma),本文认为北将军组的沉积时限为677~635 Ma,是覆盖于西冷组之上的中新元古代晚期沉积地层。对比研究显示,张八岭群可能是扬子东北缘新元古代中期裂谷火山—沉积岩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4.
梨树断陷断陷期小宽断裂带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宽断裂带构造解析基础之上,根据地质资料以及前人提供的岩石物理学参数建立了梨树断陷区的二维地质和数值模型。进行了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了梨树断陷小宽断裂带断陷期小宽断裂带断陷期在沙河子期(K1sh)、营城期(K1yc)、登楼库期(K1d)的构造应力场特征。模拟结果显示:(1)沙河子期在左旋走滑应力状态下,小宽断裂带处于近NE—SW方向的拉张应力状态,剪应力在沿着断裂带SW—NE走向逐渐减小; (2)营城期在右旋走滑的应力状态下,小宽断裂带处于近NW—SE向的拉张力状态,剪应力最大值位于断裂带的最中间部位;(3)登楼库期在左旋走滑的应力状态下,断裂带处于SWW—NEE向的张拉应力状态,剪应力最大值位于断裂带西南段。 相似文献
25.
Whitecapp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y air-sea exchange and upper ocean processes. Traditionally, whitecap coverage
is parameterized as a function of wind speed only. At present, the relative speed of ocean current to wind is considered to
be important in the air-sea exchange parameterization which is the function of wind speed only.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ocean surface velocity (current velocity and wave induced velocity) and the wave parameters on whitecap coverage through
relative speeds are investigated, by applying a 2-parameter whitecap coverage model to the Atlantic Ocean. It is found that
the impacts of both current and wave on whitecap coverage are considerable in the most part of the Atlantic Ocean. It is interesting
that the effect of wave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of current. 相似文献
26.
通过对比研究华北地区部分中强以上地震震前地震非均匀度异常与区域地震前兆观测群体异常的变化过程, 发现两者在地震前的异常时空演化过程中, 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在时间上, 部分地震震前的地震非均匀度异常出现后, 半年左右前兆观测异常在数量上将出现一次较大幅度的增加; 在空间上, 前兆异常展布范围与地震非均匀度异常范围大体一致。 研究结果表明, 地震非均匀度(GL值)在强地震前出现的异常变化从震例的角度, 表明可能与局部应力场变化有关。 地震非均匀度和前兆群体异常的这种准同步变化, 可能对判定地震孕育进入中短期阶段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7.
28.
29.
通过分析大连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设情况,提出运用超图SuperMapSDX+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的框架及内容设计技术路线,对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功能进行了论述,为其他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系统的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0.
发头裸腹溞休眠卵发育的温度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不同温度下发头裸腹溞(Moina irrasa)体眠卵的孵化时间及孵化率;取最先孵出和过半数孵出的两组数据依莱奥姆积温法则求得种群休眠卵最低临界温度为12.00℃,最低有效积温为441.61℃·h;最低亚致死高温点(即最适温度)为35.16℃,以及最低死亡高温点39.44℃。种群中过半数的临界温度为12.88℃,过半数有效积温为557.10℃·h,过半数的亚致死高温点为35.56℃以及过半数死亡高温点为39.49℃。讨论了这些参数在枝角类集约化培养中休眠卵的有效保存与启用所具有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