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60篇 |
免费 | 1216篇 |
国内免费 | 174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45篇 |
大气科学 | 1404篇 |
地球物理 | 1511篇 |
地质学 | 3316篇 |
海洋学 | 643篇 |
天文学 | 281篇 |
综合类 | 722篇 |
自然地理 | 7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148篇 |
2022年 | 291篇 |
2021年 | 366篇 |
2020年 | 289篇 |
2019年 | 292篇 |
2018年 | 405篇 |
2017年 | 332篇 |
2016年 | 382篇 |
2015年 | 343篇 |
2014年 | 371篇 |
2013年 | 378篇 |
2012年 | 317篇 |
2011年 | 330篇 |
2010年 | 407篇 |
2009年 | 347篇 |
2008年 | 316篇 |
2007年 | 330篇 |
2006年 | 247篇 |
2005年 | 239篇 |
2004年 | 191篇 |
2003年 | 174篇 |
2002年 | 154篇 |
2001年 | 181篇 |
2000年 | 194篇 |
1999年 | 255篇 |
1998年 | 250篇 |
1997年 | 236篇 |
1996年 | 209篇 |
1995年 | 158篇 |
1994年 | 152篇 |
1993年 | 146篇 |
1992年 | 113篇 |
1991年 | 88篇 |
1990年 | 62篇 |
1989年 | 66篇 |
1988年 | 59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32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4篇 |
1975年 | 7篇 |
1960年 | 4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0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黑潮通过吕宋海峡入侵南海呈现明显的瞬态特征。以往的研究通常将黑潮在吕宋海峡附近的流态分为几种不同类型。本文基于表层地转流计算得到的有限时间李雅普诺夫指数场(FTLE),展示了拉格朗日视角下的吕宋海峡上层水交换特征。从FTLE场提取的拉格朗日拟序结构(LCSs)很好地识别了吕宋海峡附近的典型流态和旋涡活动。此外,这些LCSs还揭示了吕宋海峡周围复杂的输运路径和流体域,这些特征得到了卫星跟踪浮标轨迹的验证,且从流速场中是无法直接识别的。FTLE场显示,吕宋海峡附近表层水体的输运形态主要可分为四类。其中,黑潮直接向北流动的“跨越”形态和顺时针旋转的“流套”形态的发生频次明显高于直接进入南海的黑潮分支“渗入”形态和南海水流出至太平洋的“外流”形态。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黑潮在吕宋海峡处的涡旋脱落事件,突出强调了LCSs在评估涡旋输运方面的重要性。反气旋涡旋的脱落个例表明,这些涡旋主要源自黑潮“流套”,涡旋脱落之前可有效地俘获黑潮水。LCS所指示的输运通道信息有助于预测最终被反气旋涡所挟卷水体在上游的位置。而在气旋涡的形成过程中,LCS的分布特征表明,大部分气旋涡并未与黑潮水的输运路径相连通。因此,气旋涡对从太平洋到南海的上层水交换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92.
93.
河口环流和盐水入侵Ⅱ--径流量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本序列上篇论文建立的理想河口数值模式,研究径流量和海平面上升对河口环流和盐水入侵的影响.在径流量增大的情况下,口门内表层向海的流速增大,底层向陆的密度流减弱,滞流点下移.口门外侧向口门的密度流增大,上升流趋于增强.口门内盐水入侵减弱,口外盐度减小、冲淡水扩展范围增大.在口门上游北岸底层盐度下降明显,口门处南岸表层盐度下降明显.径流量变化对盐水入侵影响十分巨大.在海平面上升的情况下,拦门沙区域向陆的密度流增强,滞流点上移,表层向海的流动增大.口门内盐水入侵增强,口外盐度增大,冲淡水扩展范围减小.海平面上升对盐水入侵影响十分明显,北岸底层盐度增大尤为特出. 相似文献
94.
用Gumbel极值分布推算气候极值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用Gumbel极值分布理论推算气候极值的矩法、Thomas曲线公式和最小二乘法。并计算多年一遇的年最高气温、年最大均风速、年最大日降雨量和年最大波高。指出,变率小的要素极值再现期短;变率大的要素极值再现期长;Thomas曲线公式的计算结果较其它两种方法接近历史实况,且计算简便。 相似文献
95.
东海黑潮及琉球群岛以东海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海是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它西部有广阔的大陆架,东面以九州岛、琉球群岛(由奄美诸岛、冲绳诸岛、先岛诸岛组成)和台湾岛连线为界,具有较深的海槽。黑潮是一支高温、高盐、高流速的西边界流,它起源于菲律宾以东海域、流经台湾东岸进入东海,沿东海大陆架外缘向东北向流动,穿越吐噶喇海峡返回太平洋。通常的把自台湾东北端起至吐噶喇海峡一段称为东海黑潮。此外,在琉球群岛以东海域也常年存在一支稳定的西边界流,称为琉球海流。
对于东海黑潮和琉球海流的硏究,主要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进行中日联合调查研究、中日副热带环流调查研究等,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苏纪兰(1994)、袁耀初(2000,Yuan,2006)、管秉贤(2002)等人都做过评述。本文基于以上研究评述,主要叙述200年以来对东海黑潮及琉球海流的硏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96.
对太平洋500hPa候高度场和距平场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得出反映500hPa候高度特征的典型场。指出候高度场的第1特征向量的空间型是季节变化的主要型,它可解释总方差的74.5%,候高度场的其余特征向量与距平场的特征向量是按顺序的对应相似。这些典型场可以很好地描述北太平洋的大气环流特征。距平场的第1特征向量空间型清楚地反映了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的环流型。 相似文献
97.
Representation of double-peaked sea wave spectra in Jiaozhou Ba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spectrum shape characteristics of double-peaked sea wave spectia actually measured in the Jiaozhou Bay were analysed and one representation of double-peaked sea wave spectra with six-parameters which can be determined from a given sea wave spectrum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fter verifying by fitting process with the data sets of double-peaked sea wave spectra measured in the Jiaozhou Bay,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results that the representation mentioned above may be used to express the double-peaked sea wave spectra generated in the Jiaozhou Bay under various sea states, and that the absolute values of maximum deviation index (D.I.) do not exceed 30. 0. 相似文献
98.
菲律宾海热含量分布及其变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986年及1987年秋季在菲律宾以东海域进行的CTD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域上层海水热含量分布及变化,得出,热含量由南向北随纬度逐渐增大,这主要是北赤道流引起的等温线自南向北下倾造成的,另外也与南部和北部的冷涡和暖涡有关。本文认为,两年里热含量的差异可能与1986年生成的El Nin有关。另外,北太平洋赤道流体积输送量的变化与菲律宾海热含量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99.
Taxonomy and ultrastructure of five species of Tetraselmis (Prasinophyceae) isolated from China seas
INTRODUCTIONThegenusTetraselmisStein ( 1 878)isagreenflagellates (Prasinophyceae)thatconsistsofmanymarineaswellasafewfreshwaterspecies .Marinespeciesoftenoccurindensepopula tionscausingbloomsintidepoolsorbays ,therebybeingimportanttoanunderstandingofthedynam… 相似文献
100.
A multipole expansion of the velocity potential is described for two- and three-dimensional wave diffraction and radiation problems. The velocity potential is expressed in terms of a series of multipole potentials. The wave terms and the local disturbance terms are represented by separated multipole potentials. Floating bodies and submerged bodies are treated in the same way. This approach differs from that of some other authors, who considered floating bodies and submerged bodies separately and derived entirely different multipoles. Semi-analytical solutions for a circular cylinder in two-dimensional motions are given. It is found that the local disturbance decays rapidly and steadily. The general application of the multipole expansion to arbitrary geometries is also presented, based on a method coupling multipoles to a boundary integral expression. Numerical results for several floating and submerged cylinder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