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1篇
  免费   498篇
  国内免费   666篇
测绘学   178篇
大气科学   480篇
地球物理   613篇
地质学   1221篇
海洋学   433篇
天文学   89篇
综合类   304篇
自然地理   37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165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73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91.
The Yuguang basin is a half-graben basin in the basin-range tectonic zone in northwest Beijing, located at the northern end of the Shanxi graben system, and the Yuguang basin southern marginal fault (YBSMF) controls the formation of this basin. A linear fault escarpment has formed in the proluvial fan on the piedmont fault zone of the Tangshankou segment of YBSMF. A trench across this escarpment reveals three paleo-earthquake events on two active faults. One fault ruptured at about 9ka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n faulted again at about 7.3ka, causing the formation and synchronous activity of another fault. Finally, they faulted for the third time, but we cannot determine the faulting time due to the lack of relevant surface deposition. The accumulative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these three events is about 8.1m. We estimate that the average recurrence period of the piedmont fault is about 1.7ka, and the average slip rate of the piedmont fault is about 1.6mm/a. We also estimate the reference magnitude of each event 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formula.  相似文献   
992.
Earthquake is a kind of natural phenomenon in the Earth.Earthquake seism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quickly since modern digital seismometers were applied to observations.From seismic records,seismologists study source properties of the earthquakes and detect multi-scale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rust,mantle,and core.  相似文献   
993.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is a typical transition region between the nearly NW-oriented Tethys and NE-trending Pacific tectonic regimes.Structures of different periods and directions overlap strongly during these processes.The NE-trending Yangtze River compound structural belt and NW-trending Tongling-Hangzhou struc-tural belt both control the magmatic activities and distribu-tions of the metallogenic belts in the area.Here,we obtain 3-D high-resolution isotropic and azimuthally anisotropic velocity structures at depths of 1-10 km using the first arrivals from airgun sources.The velocity maps correspond well with the tectonic structures,with high-velocity anomalies distributed in ore-concentrated districts and low-velocity anomalies distributed along the Yangtze River.The fast directions are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fault strike,indicating that the azimuthal anisotropy is mainly dominated by the fault and fracture trends in the upper crust.The complicated fast directions near the Luzong and Tongling ore deposits reveal complex deformations in the upper crust,which are mainly caused by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compound and Tongling-Hangzhou structural belts.The magma intrusion beneath the two ore deposits(Luzong and Tongling)are connected at depths of 5-10 km.  相似文献   
994.
分析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M8.9特大地震引起的区域应力场变动,对邻区其他主要潜在震源应变进程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亚洲地震活动的格局。从应力转移机制出发,分析大地震沿印澳-欧亚板块边界、印度洋海岭和相邻小板块边界迁移的可能性。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全球台网目录分析了该大地震引起的诱发前震(远余震)图像,推测未来几年亚洲等相邻地区大地震发生概率较高的地区。其中包括喜马拉雅带中段和东端,兴都库什-贝加尔地带及印度洋等地区。这类地区涉及中国西藏仲巴、墨脱,新疆乌什、喀什,以及云南等地。  相似文献   
995.
库车坳陷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南天山山前库车坳陷的主要活动逆断裂-背斜带的分布特征、构造样式、最新活动证据等资料。平面上库车坳陷呈一“眼”状,由南北两大背斜带构成。北部靠近南天山为一套向南逆冲的逆断裂-背斜系统,最新活动的逆断裂-背斜带为喀桑托开逆断裂-背斜带;南部靠近塔里木盆地的是一套向北逆冲的逆断裂-背斜系统,最新活动的主要是秋里塔格逆断层-背斜带及其以南的亚肯背斜等新背斜;南北两大背斜系统夹持着拜城盆地。坳陷区北部的喀桑托开断裂与坳陷区南部的秋里塔格断裂带是区内最主要的活动断裂,前者长逾60km,后者长近200km,沿这两条断裂带均发现了清楚的断裂露头和古地震形变带。此外,在秋里塔格背斜带以南发育了更新的、规模较小的背斜,表明库车坳陷区的褶皱作用继续向盆地方向扩展。石油地震剖面资料显示,库车坳陷南北两侧的褶皱作用均受盖层与基底之间的滑脱断层控制,属于山前的薄皮构造。滑脱面的深度可达10km左右。这是库车坳陷主要的发震层  相似文献   
996.
我国近年雾研究方法及研究热点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关于雾的各项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概括,包括气候统计方法对雾特征的研究、数值模拟方法对雾的机制研究、雾微物理结构研究、雾的监测识别与预报技术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雾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包括高速公路大雾天气的研究、霾研究、雾与城市化相互作用以及沿海和复杂地形地区雾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7.
两汉时期西域戍边遗址驻军的农作物利用策略及生业模式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原王朝的屯垦政策以及西域汉代驻军的环境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的西域屯垦戍边研究主要关注于军事屯田的起源、分布及影响等,而对两汉时期戍边遗址驻军的生业状况尤其是农作物组成及利用策略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对新疆(古代称为西域)石城子遗址土壤样品的植硅体分析与动物骨骼样品的稳定碳氮同位素研究,揭示了新疆汉代驻军多样的农作物利用策略及生业组成.研究发现黍(Panicum miliaceum)和青稞(Hordeum vulgare L.)应该是石城子遗址驻军主要的粮食作物,而房址地面土样中较高的C4植硅体含量可能表明驻军对植物资源,也许是谷物进行的脱壳处理.草拌泥土壤样品中发现的黍类稃壳遗存,则很好地揭示了农作物副产品在房址墙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此外,羊(Ovis sp./Capra sp.)、牛(Bos sp.)等动物骨骼样品的稳定同位素分析更为我们展示了农作物栽培与家畜饲养之间的可能联系,具体表现为驻军可能利用黍类以及青稞作物秸秆对部分羊、牛等家养食草动物进行饲喂.而以黍与青稞为主的农业,以羊牛为主的畜牧业以及狩猎活动一道构成了石城子遗址驻军多样的生业组成.  相似文献   
998.
针对抽出-处理技术修复污染地下水过程中抽水井抽出效率随时间逐渐降低、抽出-处理技术运行终点(以下简称"抽出终点")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通过评估抽水井抽出效率,以分段、多次优化抽水方案提高抽出效率、降低修复成本、减少修复时间为工作思路,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实现方案优化时间节点选择。以青海某铬盐厂为例,通过建立抽水方案优化时间节点评价指标体系,可定量分析方案优化时间节点,合理确定抽出终点。结果显示:第1次优化结果为抽水井抽出效率在20%~40%时应重新布设抽水方案(P3),即采用原抽水方案抽水100 d后需重新布设抽水井;第2次优化结果为抽水井抽出效率在20%~40%时应与其他修复技术联用(P7),即采用一次优化后抽水方案继续抽水300 d后需联合其他修复技术开展治理。经评估,2次优化可有效提高抽水井抽出效率,使修复时间缩短600 d,相同时间内含水层中六价铬去除率增加8.31%。  相似文献   
999.
赣东北樟树墩地区早侏罗世盆地处于江南造山带东南缘,揭示盆地沉积物质来源对于认识和探讨周缘早中生代造山事件和古地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对樟树墩早侏罗世盆地开展了岩相学、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 盆地为类磨拉石建造与内陆湖沼含煤建造,碎屑锆石年龄跨度大(2 431~263 Ma),未出现同沉积或准同沉积的碎屑锆石; 碎屑锆石年龄呈现极强的早古生代峰值(420~380 Ma,εHf(t)为-10.7~-3.0, TDMC为2.08~1.58 Ga)、弱的新元古代峰值(858~663 Ma,εHf(t)为-18.8~-6.7, TDMC为2.79~2.09 Ga)和晚古生代峰值(370~355 Ma),另有少量早中生代((263±5) Ma)、中—古元古代(2 431~1 224 Ma)碎屑锆石记录。碎屑锆石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与华夏地块西北武夷山地区所出露地质体组成相似,而与扬子东南缘地质体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其碎屑物质主要来自陆内西北武夷山地区前寒武纪基底和古生代地质体,少量碎屑物质可能来源于浙西北地区,具有被动型大陆边缘盆地沉积特征。综合区域上早中生代盆地研究成果,认为江南造山带东段景德镇—黄山东南在早—中侏罗世并未整体隆升剥蚀,华南内陆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活动是其周缘多板块俯冲汇聚的构造响应,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的俯冲造成华南东南部隆升,使其开始为内陆盆地提供物源,至早—中侏罗世之交构造体制转换为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消减。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揭示影响成壤作用发生的主要因素,对河北省阳原县桑干河流域表层土壤开展常规土壤指标和环境磁学参数的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频率磁化率(χ_(fd20))、Eh值、有机质、黏土—粉砂含量等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受控于研究区的高程,而土壤的含水量、铁游离度和活化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受控于坡向。因此,在影响成壤作用的五大因素(母质、气候、地形、有机质、时间)中,地形(高程、坡向)是影响研究区成壤作用强弱的主要因素。此外,虽然前人发现频率磁化率和铁游离度都能反映铁氧化物含量和成壤作用强弱,但本次研究通过对比空间分布特征发现,频率磁化率与有机质、Eh值等土壤指标有较好的相似性,且与耕地类型分布一致,所以,相对于铁游离度,频率磁化率更能反映研究区土壤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