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69篇
  免费   1933篇
  国内免费   2474篇
测绘学   1002篇
大气科学   1559篇
地球物理   2143篇
地质学   4007篇
海洋学   1757篇
天文学   183篇
综合类   919篇
自然地理   1406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73篇
  2022年   537篇
  2021年   677篇
  2020年   529篇
  2019年   608篇
  2018年   595篇
  2017年   514篇
  2016年   572篇
  2015年   561篇
  2014年   568篇
  2013年   689篇
  2012年   638篇
  2011年   686篇
  2010年   657篇
  2009年   610篇
  2008年   549篇
  2007年   514篇
  2006年   459篇
  2005年   374篇
  2004年   300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261篇
  2000年   213篇
  1999年   209篇
  1998年   155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9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8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51.
依据实测资料,分析了伶汀洋冬、夏季的水温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冬季湾内水温的分布和变化较单一,夏季由于河流入海流量增大,河流与海洋水体的相互作用加强,明显可见两个冷、暖水锋在河口湾中段相交,上段为高温的河流淡水控制区,下段为低温的陆架水控制区,两者显著的特点是其控制区内温度变化很小,而在锋面转折地带的河口湾中段,盐淡水混合强烈,其温度变化大,温度等值线呈倾斜分布。  相似文献   
52.
本文介绍了海洋技术研究所质量管理处在维护质量体系运行方面的主要作法和经验体会,结合2000版ISO9201标准的新内容,提出适应新版标准的想法。  相似文献   
53.
莫杰 《海洋信息》2001,(4):17-18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日本、法国、美国、俄罗斯等国的载人深潜器和无人深海探测器技术发展很快,技术功能不断更新,先后研制建造了一批先进的探测装置和各种类型的深海运载器,  相似文献   
54.
中国海岸风成沙ESR测年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ESR测年的基本原理,并讨论风成沙Ge心测年的可行性、风成沙E'心的特征、测年误差及可靠性等问题。1992-1993年在渤、黄、东、南海沿岸采集的100余个风成沙样品ESR测年实验表明,绝大部分海岸风成沙的年龄为1-7万年。  相似文献   
55.
本文介绍海浪预报产品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硬软件的配置,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和解决的关键技术。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成,提供了我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海浪预报的系统性资料,不仅对提高海浪预报准确率提供基础资料,也给海浪中长期预测预报方法研究和区域海洋学研究带来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56.
Japanese fisheries production in the Japan/East Sea between 1958 and 2003 increased to their peak (1.76 million tons) in the late 1980s and decreased abruptly with the collapse of Japanese sardine. Catch results for 58 fisheries and various environmental time-series data sets and community indices, including mean trophic level (MTL) and Simpson’s diversity index (DI),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fishing and climate changes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fish community in the Tsushima warm current (TWC) region of the Japan/East Sea. The long-term trend in fisheries production was largely dependent on the Japanese sardine that, as a single species, contributed up to 60% of the total production in the Japanese waters of the Japan/East Sea during the late 1980s. Excluding Japanese sardine, production of the small pelagic species was higher during 1960s and 1990s but lower during 1970s and 1980s. This variation pattern generally corresponds with the trend in water temperature, warmer before early 1960s and after 1990s but colder during 1970s and 1980s. The warm-water, large predatory fishes and cold water demersal species show opposite responses to the water temperature in the TWC region, indicating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f oceanic conditions on fisheries production of the Japan/East Sea. Declines in demersal fishes and invertebrates during 1970s and 1980s suggested some impact of fishing. MTL and DI show a similar variation pattern: higher during 1960s and 1990s but lower during 1970s and 1980s. In particular, the sharp decline during the 1980s resulted from the abundant sardine catches, suggesting that dominant species have a large effect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fish community in the Japan/East Se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or 58 time-series data sets of fisheries catches suggested that the fish community varied on inter-annual to inter-decadal scales; the abrupt changes that occurred in the mid-1970s and late 1980s seemed to correspond closely with the climatic regime shifts in the North Pacific. These results strongly suggest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fish community in the Japan/East Sea was largely affected by climatic and oceanic regime shifts rather than by fishing. There is no evidence showing “fishing down food webs” in the Japan/East Sea. However, in addition to the impacts of abrupt shifts that occurred in the late 1980s, the large predatory and demersal fishes seem to be facing stronger fishing pressure with the collapse of the Japanese sardine.  相似文献   
57.
2002年2月—2004年11月对胶州湾异养细菌和大肠菌群进行长期调查发现,胶州湾异养细菌丰度在105—106cells/ml之间,其中河口区域和近岸区域数量较高,其它区域相对较低。从季节上来看,夏季、秋季细菌丰度较高(分别为7.4×105、7.2×105cells/ml),冬季和春季丰度较低(分别为4.1×105cells/ml、5.9×105cells/ml),且在一年内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波动。从季节尺度上看异养细菌丰度与温度呈现很好的正相关性(R=0.54)。对大肠菌群的研究表明,河口区域的大肠菌群数量显著高于其它区域,并且河口区域大肠菌群常年处于严重超标状态(最高为1.1×106cells/L,超过国家前三类水质标准的100倍)。根据大肠菌群的数量状况可以将胶州湾分为三个区域,即严重污染区、中度污染区和轻度污染区。该区域划分与通过营养盐对胶州湾区域的划分(富营养区、中度营养区、贫营养区)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8.
珠江河口西南风强迫下潮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芸  任杰 《海洋通报》2003,22(4):8-14
采用Backhaus三维斜压模型模拟了均匀西南风场对珠江口近岸海域的影响,并与无风情况作了对比;通过对珠江河口盐度场及风生环流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模型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夏季珠江河口的水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59.
神舟四号高度计波形数据预处理和信息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舟四号(SZ-4)高度计在国内首次提供了星载雷达高度计回波波形数据.本文中作者分析了SZ-4高度计回波波形的特点,完成波形数据的预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初步的信息提取.在数据预处理方面,通过SZ-4高度计水陆边界处波形的特点,提出了波形最大幅度控制的方法,筛选回波波形.在波形归一化处理过程中,发现SZ-4高度计波形中存在双峰现象,并指出第二个峰为异常波形区.在波形信息提取方面,利用波形重新跟踪得到的半功率点计算出SZ-4高度计高度跟踪补偿误差,并根据高度计天线指向角和回波波形下降沿斜率之间的关系,从波形后沿提取天线指向角信息.分析结果表明,SZ-4高度计天线指向比较平稳,而跟踪补偿由于变化较大,在计算海面高度时,应作为一项误差源被考虑到.  相似文献   
60.
冲绳海槽浮岩包裹体的测温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浮岩中斜长石斑晶中的包裹体及玻璃基质中的包裹体首先进行双面光薄片的镜下观察,然后进行了系统的均化法与爆裂法测温试验。观察与试验结果表明:(1)斜长石中的包裹体均为玻璃质+气泡的两相包裹体,未发现气—液包裹体。固化包裹体为玻璃质,非晶质的固化包裹体外即是大量的气泡,特别是基质当中气泡更为发育,说明熔浆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性组分,同时也说明包裹体形成于较浅的地质条件下。(2)长石中包裹体的均化温度不受包裹体特征不同的影响,均化温度分布范围从910—1250℃,峰值明显,计算的均化温度为Tz=(1081.4±177.9)℃,但还存在有高于1250℃的均化温度峰。包裹体均化法测试结果说明浮岩中斜长石的形成过程至少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岩浆温度在1200—1300℃左右,在此温度下形成的是An值较高的基性斜长石,同时结晶的还有辉石等矿物,斜长石结晶第二个阶段时的熔浆温度在1100℃以下,这一阶段持续的时间长,跨越的温度范围大,应是岩浆在近地表和岩浆喷出过程中的岩浆快速冷却期,同时伴随有矿物大规模晶出。(3)包裹体中的气相部分均聚合成圆形或近圆形,说明温度下降速度较快。斑晶斜长石中部分包裹体与基质玻璃中包裹体的形成温度是连续变化的,这一事实应该与冲绳海槽特殊的地质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