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在分析计算机信息系统遭受雷击损害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计算机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的具体措施。认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应作为系统工程来考虑,要强调全面防护、综合治理。在具体的防护技术上,应采用“躲-分流-均压-屏蔽-接地”系统,以防止雷电及雷电电磁脉冲危害,并有效地解决雷电磁兼容性问题。 相似文献
992.
采用偏硼酸锂和四硼酸锂混合熔剂熔融法制样,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铜精矿中铜、铅、锌、硫、镁、砷,考察了熔剂、玻璃化试剂和预氧化条件对制样的影响。采用理论α系数和经验系数相结合的方法校正元素间的效应。测定铜精矿试样各组分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12)均小于3%,结果与化学分析法吻合。 相似文献
993.
近年来渤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和地层划分存在争议。本文对现代黄河三角洲东南海岸带YRD-1401孔岩芯(长81.00 m)沉积物进行综合研究,旨在建立该孔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的沉积相序列和时间标尺,为解决地层划分争议提供新的证据。根据AMS 14C和光释光测年结果,并考虑到YRD-1401孔底部地层光释光年代的不精确性,本文主要研究YRD-1401孔MIS 5以来的沉积演化史。综合分析YRD-1401孔沉积地层的岩性特征和底栖有孔虫组合变化,结合测年结果,该孔可划分为6个沉积单元(从下往上DU 6~DU 1):最底部的DU 6(51.35~81.00 m)为受潮流影响的河流沉积(其形成时间有待进一步研究),DU 5(37.64~51.35 m)为MIS 5潮坪-近岸浅海沉积,DU 4(30.71~37.64 m)为MIS 3早期的潮坪沉积,DU 3(23.50~30.71 m)为MIS 3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形成的河流沉积,DU 2(14.22~23.50 m)为全新世早期(约10 cal.ka B.P.)至1855年形成的滨岸沼泽-滨岸浅水-近岸浅海~前三角洲沉积-海洋改造层,DU 1(0~14.22 m)为1855年以来发育的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晚更新世以来该孔有3个海相层(自下而上分别是DU 5、DU 4和DU 2),分别形成于MIS 5、MIS 3早期和全新世,表明晚更新世以来全球海平面变化是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区MIS 4的沉积地层出现缺失。渤海沿岸地区多个钻孔地层的对比表明,区域性的差异构造沉降、沉积物供给和地层完整性等因素也是影响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地层发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4.
从广义反演理论出发,对多层反射波的走时联合反演,可以同时获得所有的各层速度及厚度参数。其优点是在不需要把问题线性化过程的同时,统一考虑了各层反射波走时的离散对整个地壳模型的影响,又可兼顾观测数据的不同误差分布。本文将该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应用于华北北部的几个不同构造单元,反演得出了其反射P波速度结构,并与正演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995.
结合国内外海岸线分形研究进展 ,以江苏省海岸线为例 ,系统地探讨了不同比例尺地图上海岸线长度与分维的变化及其规律。指出海岸线长度与地图比例尺之间存在有 lg L =algk b的基本关系 ;其次 ,对于同一条海岸线来说 ,使用量规法和网格法计算所得分维结果是不同的 ,使用量规法的计算结果大于使用网格法的计算结果 ;再者 ,在不同比例尺地图上 ,同一海岸线的分维是不同的 ,随着地图比例尺的逐渐变小 ,海岸线分维相应地逐渐变小 ,且在不同比例尺间使用量规法计算所得海岸线分维结果的差值大于使用网格法计算所得海岸线分维结果的差值 相似文献
996.
青藏高原的隆升扩展不但塑造了高原及其周边的地貌,影响了气候的变化,而且极大地改造了其周缘的水系格局。其中,河流沉积物最直接地记录了河流演化与水系演变的过程。本研究主要利用河流砾石层的沉积特征分析金塔南山地区水系演化对高原东北缘扩展过程的响应。金塔南山顶面普遍沉积一套磨圆度较好、分选较好的河流砾石层,其砾石岩性主要组分为岩屑砂岩、石英砂岩和硅质岩,在局部地区也存在较多的砾岩和灰岩。祁连山北部主要的7条河流出山口主河道的砾石组分统计结果显示砾石岩性主要组分存在较大差异;河流之间的砾石岩性差异很好的解释了金塔南山顶面砾石岩性组分自东向西的变化。根据对比金塔南山顶面砾石组分和祁连山北部主要的7条河流主河道砾石组分中不同抗风化能力岩性的含量与分布,我们认为金塔南山顶面砾石主要来源于祁连山。对金塔南山顶面砾石ab面的测量发现:东段砾石倾向单一,指示古流向为北;而中西段倾向复杂。总体来说,砾石倾向指示的古水流方向是北向。结合砾石岩性组分与分布以及古流向,认为在金塔南山顶面沉积砾石层时,此处的河流处于摆荡状态且河流之间可能有汇合现象,造成局地砾石ab面指示的古流向与整体流向不一致;而后随着中更新世以来金塔南山的抬升,黑河和北大河下切分别形成正义峡和鸳鸯峡,形成两个相对独立和稳定的水系。 相似文献
997.
阿鲁科尔沁旗陶海营子剖面以灰、灰黑、黄绿色的砂板岩组合为特征,是林西组典型剖面之一,含双壳、叶肢介、植物和孢粉化石,结合碎屑锆石年龄,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本次所研究的林西组样品以暗色泥岩为主,主量元素平均含量SiO_2=62.90%,Al_2O_3=16.85%,MgO=1.78%,CaO=1.01%,Na_2O=1.64%,K_2O=4.0%,K_2O/Na_2O为1.10~5.66;A1_2O_3/(CaO+Na_2O)比值为3.57~12.69;稀土元素ΣREE介于139.85×10~(-6)~231.65×10~(-6)之间,平均值为190.74×10~(-6),δEu值介于0.49~0.87之间,平均值为0.61,表现为铕的负异常,Ce介于0.91×10~(-6)~0.96×10~(-6)之间,为负异常,LREE富集,HREE亏损,微量元素以亏损Nb、Ta、Sr,富集Rb、Ba、La、Ce、Pb、Nd、Sm为特征。以上分析表明林西组形成于靠近大陆岛弧的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依据碎屑锆石年龄谱值信息,林西组沉积物源具多样性和复杂性,除东北各地块,同时存在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物源信息,说明林西组沉积时期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可能已经开始俯冲过程。 相似文献
998.
以中国大陆西北地区地震层析成像的结果为基础,通过分析大陆块体内部岩石层和软流层的深部形态,提出西部造山带与相邻块体之间几种可能的碰撞类型:天山与塔里木之间存在地块的嵌入拼合、俯冲、岩石层拆离下沉以及层间插入等多种构造样式;青藏高原与北部地质单元之间存在十分清晰的深部边界,反映出上地幔物质向北扩展的痕迹;推测青藏高原的岩石层在向北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塔里木刚性块体的阻滞发生弯曲甚至折断,但是祁连山以北较浅的软流层相当于一个开放边界,使高原的上地幔物质得以进一步向北迁移.大陆碰撞不仅造成中国西部造山带岩石层结构的变动,而且导致软流层中一部分熔融的岩浆体沿着碰撞边界上涌到岩石层底部,它们对青藏高原以及西部造山带的形成演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9.
依据对长江口外表层沉积物187个站位沉积物样品的黏土矿物含量分析,研究了长江口外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的组合特征和分布规律。长江口外表层沉积物伊利石为优势矿物,平均含量为60.3%;次之为蒙脱石,平均为14.9%;高龄石平均含量13.5%,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2.3%。黏土矿物的组合类型以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型为主,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蒙脱石型次之;长江口外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主要为陆源成因,物质主要来源于黄河和长江的供给。Q型聚类分析显示,现代黄河物质及老黄河物质主要沉积于研究区东北部北纬29°30′以北地区,长江物质主要在研究区西部及中部区域沉积。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对高速铁路路基与桥梁过渡段动力特性分析,指出结构物沉降差是导致轨面不平顺的主要因素。分析了沉降差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软基上路桥过渡段的结构设计方案,并对其施工方法及质量检测标准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