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4篇
  免费   1287篇
  国内免费   1507篇
测绘学   492篇
大气科学   939篇
地球物理   1405篇
地质学   2739篇
海洋学   844篇
天文学   255篇
综合类   469篇
自然地理   635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320篇
  2021年   322篇
  2020年   293篇
  2019年   383篇
  2018年   379篇
  2017年   330篇
  2016年   371篇
  2015年   350篇
  2014年   363篇
  2013年   383篇
  2012年   387篇
  2011年   358篇
  2010年   345篇
  2009年   319篇
  2008年   329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221篇
  2005年   180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63篇
  1998年   128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5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51.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and ultraviolet/visible light absorbance decrease systematically as groundwater moves through the unsaturated zones overlying aquifers and along flowpaths within aquifers. These changes occur over distances of tens of meters (m) implying rapid removal kinetics of the chromophoric DOM that imparts color to groundwater. A one-compartment input-output model was used to derive a differential equation describing the removal of DOM from the dissolved phase due to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biodegradation and sorption. The general solution to the equation was parameterized using a 2-year record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concentration changes in groundwater at a long-term observation well. Estimated rates of DOC loss were rapid and ranged from 0.093 to 0.21 micromoles per liter per day (μM d?1), and rate constants for DOC removal ranged from 0.0021 to 0.011 per day (d?1). Applying these removal rate constants to an advective-dispersion model illustrates substantial depletion of DOC over flow-path distances of 200 m or less and in timeframes of 2 years or less. These results explain the low to moderate DOC concentrations (20–75 μM; 0.26–1 mg L?1) and ultraviolet absorption coefficient values (a 254?<?5 m?1) observed in groundwater produced from 59 wells tapping eight different aquifer system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nearly uniform optical clarity of groundwater, therefore, results from similarly rapid DOM-removal kinetics exhibited by geologically and hydrologically dissimilar aquifers.  相似文献   
152.
在柴达木格尔木河流域,随着内陆流域水系的产生与地表径流的消亡,从山区至盐湖区钾(K)硼(B)锂(Li)等有益元素的分布可以划分为淋溶-径流区、径流-蒸发区与溶滤-蒸发浓缩富集区3个具有显著特点的水文化学分带。河水中,K、B、Li含量随矿化度升高而升高,且呈正相关关系。在盐湖区,K、B、Li等资源性元素明显富集。研究发现,格尔木河东部主流(秀水河)是格尔木河水中B和Li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53.
矿业权边界在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上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垂直纵投影图进行资源储量估算时,当矿体走向与矿业权边界斜交时,矿业权边界在资源储量垂直纵投影图上投影的准确位置较难确定。该文介绍了利用不同中段平面图和利用计算公式确定矿业权边界在资源储量垂直纵投影图上的投影位置,对解决此类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4.
滕菲  张燕  赵更新  贺福清  邢怡 《地质通报》2016,35(4):614-621
以区域地质资料和物性资料为依据,探讨了二连—东乌旗地区1∶20万重磁异常所反映的深部构造特征及其找矿意义。在区域重磁场分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内晚古生代的不同成矿环境。重磁异常解释结果显示,本区西部以北东向区域构造为主,东部转为南北向和东西向密集网格构造,成矿条件更为有利。尤其是东部东乌旗和霍林郭勒地区中酸性侵入岩体发育,矿产资源潜力巨大。1∶20万重磁异常研究从不同空间尺度为本区寻找内生金属矿产提供了重要信息,并圈定6处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55.
156.
157.
158.
金瑞佳  滕斌  吕林 《海洋工程》2016,34(5):11-19
在深海中系泊的海洋平台,如Spar平台,水下部分为带有系泊的圆柱结构,其水平方向运动响应往往具有较低的自振频率,容易在低频波浪力(源于非线性的差频效应)作用下发生共振响应,使结构发生大幅水平慢漂。当浮体的瞬时位置大幅偏离初始位置时,基于初始平衡位置的摄动展开法会存在较大误差。针对这一问题,采用两次展开方法,对大幅慢漂运动开展时域模拟研究。对双色波作用下自由漂浮圆柱的大幅运动响应问题进行数值分析,并与采用基于初始平衡位置的摄动展开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新的两次展开法可以计算出波浪遭遇频率的变化和波浪漂移阻尼,而这无法从基于初始平衡位置的常规摄动展开法中得到,体现了两次展开法在分析大幅慢漂问题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9.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dimensions of a settling column on the settling mode and the settling rate. End conditions of the settling stage in the hindered settling were also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settling mode in a column with a smaller diameter tends to be consolidation settling. The effect of a settling column wall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column diameter, and it can be ignored provided the column diameter is larger than 14.5 centimeters. For the difference in initial water content, the settling behavior of the slurry develops a different sensitivity to the diameter effect. The influence of column diameter reduces as the initial water content of the slurry becomes higher.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nternal diameter of the column used in a sedimentation experiment should be 14.5 centimeters.  相似文献   
160.
张武昌  陈雪  赵苑  赵丽  肖天 《海洋科学集刊》2016,51(51):181-193
微食物环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质和能量过程,是传统食物链的有效补充。微食物环研究是当前海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对其结构的系统研究较少,海洋微食物网结构在2000年才被Garrison提出。尽管微食物网各个类群的丰度在不同海洋环境中有相对变化,但是这些变化都处于一定的范围之内,其丰度结构约为纤毛虫10 cell ml-1、鞭毛虫103 cell ml-1、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104 cell ml-1、蓝细菌104-5 cell ml-1、异养细菌106 cell ml-1、病毒107 particle ml-1。海洋浮游食物链中捕食者和饵料生物粒径的最佳比值为10:1,实际研究中该比值会略低,例如纤毛虫与其饵料的粒径比值为8:1,鞭毛虫为3:1。Pico和Nano浮游植物的丰度比(Pico:Nano)是研究微食物网结构的指数之一,该指数具有不受研究尺度影响的优点,可用于研究区域性和全球性微食物网结构。近年来,学者们从多角度对海洋微食物网的结构开展了研究,不同海区微食物网各类群丰度、生物量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研究有很多报道,微食物网的结构可受空间、季节、摄食、营养盐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对不同空间微食物网的研究中,学者往往研究不同物理性质的水团中各类群生物丰度的不同,以此来表征微食物网结构的不同;同一海区微食物网结构的季节变化也是使用各个类群丰度和生物量的变化来表示,该变化主要受水文环境因素影响。摄食者对微食物网各类生物的影响通过三种途径:1. 中型浮游动物摄食;2. 中型浮游动物摄食微型浮游动物,通过营养级级联效应影响低营养级生物;3. 中型浮游动物通过释放溶解有机物、营养盐影响细菌和低营养级生物。浮游植物通过产生化感物质和溶解有机物影响微食物网结构,而营养盐的浓度及变化则可以对微食物网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