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84篇
  免费   1810篇
  国内免费   2368篇
测绘学   1116篇
大气科学   1722篇
地球物理   1430篇
地质学   3782篇
海洋学   1484篇
天文学   102篇
综合类   686篇
自然地理   1040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169篇
  2022年   466篇
  2021年   553篇
  2020年   435篇
  2019年   577篇
  2018年   431篇
  2017年   483篇
  2016年   444篇
  2015年   543篇
  2014年   486篇
  2013年   635篇
  2012年   620篇
  2011年   648篇
  2010年   630篇
  2009年   575篇
  2008年   493篇
  2007年   506篇
  2006年   509篇
  2005年   392篇
  2004年   253篇
  2003年   211篇
  2002年   235篇
  2001年   238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148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6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4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本文介绍了 Kohonen神经网络对输入数据进行聚类方法在卷烟配方中的应用 ,提出了从核心样本动态搜索 BP网络训练样本的新探索 ,摒弃了过去 BP算法中训练样本固定不变 ,互不相交的方法 ,实现了 BP网络和 Kohonen网络动态无缝集成。  相似文献   
22.
东亚冬夏季风对热带印度洋秋季海温异常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多年的Reynolds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秋季海表温度距平(SSTA)与后期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秋季SSTA的主要模态是全区一致(USB)型和偶极子(IOD)型,USB型模态主要代表热带印度洋秋季SSTA的长期变化趋势,而IOD型模态主要反映热带印度洋秋季SSTA的年际变化。热带印度洋秋季海温气候变率中既存在着明显的ENSO信号,也有独立于ENSO的变率特征,独立于ENSO的热带印度洋秋季SSTA变化的主要模态仍是USB型和IOD型。前期秋季USB模态与东亚冬季风及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之间为负相关关系;与前期正(负)IOD模态相对应,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弱(强),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强度偏强(弱)。USB型和IOD型模态对后期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影响是独立于ENSO的,但ENSO起到了调节二者相关显著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发生和演变机制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第三代海洋模式(L30T63 OGCM)进行了改进。分析了该模式1959年1月—1998年12月的40a积分结果,以此研究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发生、发展和消亡的物理机制。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赤道印度洋表面异常东风引起的异常环流结构是偶极子发生、发展的主要动力学原因,其表面异常东风转换为异常西风所引起的异常环流结构调整是偶极子消亡的主要动力学原因;海气界面热通量异常的交换对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偶极子模态的形成和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垂直输送作用是热带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偶极子模态发生和演变的主要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24.
秋季黄海中南部鱼类群落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鱼类与饵料生物之间食物定量关系进而为多鱼种资源评估提供依据,2000~2002年秋季(10~11月)在黄海中南部海域进行了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Eggers模型,计算了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黄(Lophius litulon)、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等23种鱼类在秋季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结果表明:黄海中南部23种鱼类在秋季对饵料生物的总摄食量约为309万t,其中,鱼(Engraulis japonicus)的摄食量最高(在250万t以上),占总摄食量的80.9%。中上层和底层鱼类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分别为262万t和47万t左右,占总摄食量的84.7%和15.3%,鱼和细纹狮子鱼分别是中上层和底层鱼类中最主要的捕食者。磷虾类是中上层鱼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其次是桡足类、端足类和毛颚类;虾类和鱼类是底层鱼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其次是磷虾类。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细长脚虫戎(Themisto gracilipe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和鱼同时是黄海中南部被摄食量最高的5种饵料生物,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之和约为233万t,占总摄食量的75.5%。  相似文献   
25.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物模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详细地研究了黄骅电厂一、二、三期工程的取水特性。结果表明,现有河道只能满足电厂一期工程的取水需求;若将现有河道进行适当开挖,可以满足电厂三期取水需要。  相似文献   
26.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ipe network system of oil-gas colle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foroffshore oilfield development.A"0-1"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optimize theinvestment of seabed pipe network.The mathematical model is solved by the spanning tree method ofgraph theory and network analysis.All spanning trees of a network graph compose all the feasible solu-tions of the mathematical model.The optimal solution of the model is the spanning tree with the minimumcost among all spanning trees.This method can be used to optimize the seabed pipe network system andgive a minimum cost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marginal oilfield groups.  相似文献   
27.
海南省拟建琼州海峡铁路轮渡。本文通过对海峡南岸新海湾轮渡港址附近自然条件、岸滩演变和输沙特征的分析研究,对不同类型港区布置方案港内开挖区和航道的淤积强度、淤积量等进行了计算,并对不同防护建筑物的有效拦沙时间等进行了探讨和计算,提出了港区类型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28.
夏季东海西部表层海水中的pCO2及海-气界面通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2001年夏季长江口及东海西部海域表层海水pCO  相似文献   
29.
龙感湖地区近3000年来的植被及其气候定量重建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文依据龙感湖钻孔的孢粉及硅藻资料,探讨了该地区近3000年来的植被发展及气候变化,通过数值分析方法,重建了年均温及年降水的时间序列,发现气候波动存在的两个阶段,(依1.5kaB.P.前后划分)四个旋回(0.8ka的准周期)两个突变事件(3kaB.P)前后的冷暖急剧变化及1kaB.P的降温事件)。这些变化与敦德冰心及固城湖孢粉反映的气候波动有较好的一致性,具有全球变化意义。  相似文献   
30.
Five oceanographic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East China Sea (ECS) and Yellow Sea from 1999 to 2003. In all, seven different sections were surveyed, but one section (the PN section) was observed on every cruise. Two time-series stations were also surveyed, one located at the Changjiang River mouth, the other over the continental shelf in the PN section.We identified bi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waters close to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n the Kuroshio waters (KW), respectively. Resuspension is a strong feature near bottom over the ECS continental shelf, with suspended matter values 13 times higher than that for the surface. A model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dynamics based on a rectangle equation reveals that POC concentration close to the Changjiang Estuary varies with a semidiurnal period of ∼13 h, coinciding with the tidal period. The upper limit for POC residence times in the seasons we covered over the shelf are estimated to be on the order of weeks and generally increase seaward from near the Changjiang Estuary to the KW. Short POC residence times suggest that POC in the ECS is rapidly exported from euphotic waters.A nepheloid layer, observed as elevated suspended matter in near the bottom of the water column, is important in particle transfer over the shelf, especially in winter when the residual current flows mainly eastward. Cross-shelf transport of POC via the nepheloid layer is estimated to be 0.22 × 1012 g yr−1. Comparison with other work indicates that POC transport is ∼2% of the Changjiang POC inp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