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4篇
  免费   241篇
  国内免费   503篇
测绘学   350篇
大气科学   264篇
地球物理   655篇
地质学   1064篇
海洋学   279篇
天文学   86篇
综合类   225篇
自然地理   16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67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9篇
  1978年   6篇
  1959年   6篇
  1957年   5篇
  1937年   5篇
  193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91.
层析成像新算法及其在工程检测上的应用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走时和振幅的层析成像反演涉及大型稀疏矩阵方程的求解,当矩阵严重病态时,目前流行的正交分解型迭代算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成像效果.本文介绍一种改进的LSR算法,即带阻尼的LSR迭代算法,它应用在北京机场高速公路桥墩施工质量检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2.
地球排气作用杜乐天(核工业总公司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13)关键词地球排气作用,气体地球动力学地球排气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就由В.И·维尔纳茨基提出,后经V·M·戈尔德施密特、罗比、维诺格拉多夫等人发展。在前苏联曾召开过几次全国性“地球排气作用与大...  相似文献   
193.
194.
边界元方法在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研究用边界元方法分析土中刚性结构的阻抗和动力反应。文中给出了箱形结构和圆形结构情形的土壤阻抗以及箱形结构在地表简谐压力和三角形脉冲压力作用下的动力反应的数值结果。为了运用边界元方法,文中的前半部对于奇异性、角点、特殊函数的计算以及离散化等几个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5.
196.
钙碱性安山岩的主要发育地区是壳层厚度超过30Km的已演变形成的岛弧地区和大陆边缘区。在这两种情况下,安山岩既可能形成于含水的镁铁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也可能来自于板下的含水镁铁质岩桨的分离结晶作用,直接的或间接的与沉降的大洋地壳及上覆于贝尼奥夫带的地幔楔的熔融作用相联系。然而不同于许多安山岩的是安山岩罕见以高压斑晶或包体的形式出现的深层位的历史证据,而可能受到浅层位作用的巨大影响。高压试验工作能够多方面的勾画出可能的源岩成分,以及深地壳和上地幔对岩浆母体形成钙碱性安山岩起作用的分离结晶作用。对于镁铁质源岩成分来说,结果是指向于两个主要模式:(1)8~12Kb下的角闪石模式;(2)超过25Kb的榴辉岩模式,以及12~25Kb范围内过渡的石榴石——角闪石模式。因此在8—12Kb压力下角闪石是含水镁铁质成分的物质中占主导地位的结晶相或残余相。所获得的液体具有钙碱性安山岩及相关岩石的主要元素特征。同样在超过25Kb时对干条件石英榴辉岩40~50%的熔融可能获得安山岩质液体,当水存在时较低程度的熔融可以产生英安岩及流纹岩的熔体,但是在干条件下较低程度的熔融形成粗面岩液体而不是安山质液体。痕量元素型式特别是REE可能带有这些模式的印记,但是较浅层位的结晶作用及其残余物对富集痕量元素的副矿物相(榍石、磷灰石等)来说,能够明显的改变痕量元素的浓度。控制钙碱性安山岩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是(1)经过含水的消减大洋地壳的脱水和熔融反应向地幔及深地壳中输送水,(2)在已演变成的岛弧及大陆边缘区存在着的增厚了的地壳,形成一个致密的相当于大约8~12Kb压力,促进了此层位的上涌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  相似文献   
197.
<正> 引言碳氟磷灰石(海相磷灰石)包括在全世界广泛分布的海相沉积磷酸盐矿床中,这些矿物是在正常海水补充了磷酸盐的情况下合成的。Martens和Harress(1970)经过实验证明,海水中的镁限制了磷灰石的沉淀。Natlan、Lucas和Atlas(1976)进一步研究了这个问题,Martens和Harriss发现海水中非均质磷酸盐沉淀在前8个月并无结晶作用发生;无独有  相似文献   
198.
During the late summer of 1979, massive changes occurred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over Eur asia north of 15oN. At 300 hPa, zonal mean temperature averaged over Eurasia along 20o-25oN de-creased sharply around 23 August. An abrupt decrease in 300 hPa zonal mean temperature also occurred over extensive mid-latitude zones (40o-55oN) around 18 August, i. e., about 5 days prior to the monsoon withdrawal over South Asia.The intensity and location of N-S oriented, vertical overturning underwent significant changes over Eurasia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summer to fall. Near 20o-25oN, zonal mean updrafts weakened con-siderably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18-27 August). Around 45oN, zonal mean downdrafts and the asso-ciated cooling (radiative) rate increased considerably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Near 15oN, 300 hPa zonal mean temperature fluctuated nearly periodically with an approximate 40-day period. These fluctuations appear to be associated with a small imbalance between 40-day filtered adiabatic cooling (heating) and diabatic heating (cooling).  相似文献   
199.
中国唐山实验台阵的近场强震加速度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I.T.),南加州大学(U.S.C.)以及地质调查局(U.S.G.S.)于1981年正式开始了一项中美双边强震观测的合作研究计划。作为这项计划的一部分,1982年6月底在中国唐山地震(1976.7.28,M_s=7.8)的余震区,布设了一个实验性的强震仪器台阵。这个台阵由12台三分量数字磁带记录式强震仪组成。从1982年7月至1983年3月,该台阵共取得了震级M_L=1.2—6.2的133个地震的285张近场加速度记录,其中大部分保留了初至P波和相应的精确到时。 本文介绍了实验台阵的运行情况和所获取的典型的近场加速度记录,展示了1982年10月19日卢龙M_L=6.2地震时距震中仅4公里的地点所获取的十分珍贵的近场加速度记录,其水平向最大加速度为0.23g,竖向最大加速度为0.128g。 本文还根据所获取的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有关震源情况的若干基本数据和近场地震动的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200.
Klerksdorp会矿田(南非)的上维特瓦特斯兰德(Witwatersrand)与Venters-dorp系的元古代含金铀沉积层中金的形态是用电子显微扫描方法研究的。金的形态可分为三类型:(1)碎屑金;(2)重结晶金;(3)与碳质物伴生的金。不同地层部位金中的银含量(以成色表示)是通过附加的扫描电子显微镜上的能量色散x射线显微分析器测定的。 碎屑金最初是在离源区搬运了不到30公里沉积下来的,这是通过将维特瓦特斯兰德系中的金与近代冲积砂矿床进行比较而查明的。第二种类型的金由碎屑金小规模地重结晶生成。原始的Lichenlike植物簇部分地圈闭碎屑金于它们的纤维中,因此,金就加入其植物构造中,而形成第三种类型的金。 三种类型金的成色是相等的。银的无选择性重分配发生于碎屑金形成第二和第三种类型金的期间。金中的银含量随地层而变化。根据金的成色,在克菜克斯道普金矿田的主要矿化层,即Vaal矿脉中发现了两种不同相。 在维特瓦特斯兰德时期由于缺氧和还原环境,在河流搬运金的过程中没有银的溶滤。维持瓦特斯兰德金成色的变化可以归结为原生金矿床中银含量变化所造成的,这些原生金矿床很可能是位于维特瓦特斯兰德盆地周围的太古代绿岩——花岗岩区。 在Klerksdorp金矿田具重要经济价值的地层单元中发现,金中的银含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