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9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340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137篇
地球物理   557篇
地质学   665篇
海洋学   191篇
天文学   79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12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21篇
  1965年   6篇
  1937年   5篇
  1935年   5篇
  1934年   4篇
  192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青藏高原北部地体划分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构造地层地体分析方法,对沿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走廊域研究区内的地域进行了研究,以现有的资料,把研究区划分出由3个地体群组成的3个大的构造单元,即它们由南往北是青藏地体群、古西域地体群、准喝尔-南蒙地体群,这些地体群经历早古生代的裂解、离散、晚古生代的拼合,中生代以来进入陆内活动阶段时又经历两次(即一次由北往南,另一次由南往北)强构造挤压作用,致使地壳变形和缩短,形成现今青藏高原北部的构造格  相似文献   
102.
本文介绍了表示地震的震级频度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GR)关系式偏离的一种量度。以前曾认为震级频度分布遵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然而,实际分布常常与这一关系式偏离相当大。令n_i、N、M_0和b分别是震级为M_i~M_i+△M的事件数目、地震的总数目、震级的下限以及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的b值。这样,用Kullback-Leibler平均信息就可给出偏离的量度:式中,p(X_i)=n_i/N,q(X_i)= b ln 10 exp(-b ln 10 X_i),函数q(X_i)代表古登堡-里克特分布,因此这个量度给出了震级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的偏离程度。如果地震的震级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符合得越好,那么‘C’值将越小;而如果分布精确地遵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时,‘C’为零。相反,如果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偏离很大,‘C’指标给出的值也很大。我们研究了日本的大地震和震群前后‘C’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出大震前后‘C’值的变化是不可忽视的。在大震之前,‘C’值变小,这说明震级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吻合得较好,主震之后,‘C’急剧变化。在震群活动期间,‘C’值的变化也相当大,但是,震群的‘C’值比一般地震的‘C’值小些。在某些震群中,‘C’指标在最大活动时刻达到极大值。这个量度是很有用的工具,用它可观测地震活动的典型特征并且或许可用来作为检验大震的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103.
胡少校  左雄 《四川气象》1995,15(4):45-47
介绍数学形态学方法的有效概念和算法,并列举这些算法在对于气象卫星云图图象处理方面的应用实例,可以证明这种方法以往传统图象处理有一定的区别,并且实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04.
北祁连早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68,自引:2,他引:6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早古生代北祁连是一个陆间微洋盆。震旦纪时,北祁连开始从华北板块中解体出来。主要裂谷作用发生于寒武世。北祁连地槽主要闭合期为晚奥陶世和早、中志留世。晚志留世和早泥盆世经历了复杂的消减作用。  相似文献   
105.
引言兰德盆地位于南非的德兰士瓦省和奥兰治自由邦境内,呈椭圆状,面积约52000平方公里。维特瓦特斯兰德盆地元古宙含金地层大部分被较年轻的地层所覆盖,该地层蕴藏着迄今世界上金储量最大的金-铀砂积矿床。古砂金矿床产在维特瓦特斯兰德(简你兰德)超群(2500~2600百万年)中。该群由河流相、湖泊相、海相沉积物互层组成,并夹有少量的火山岩。二十亿年前布什维尔  相似文献   
106.
已经被用来(而且目前仍在继续使用)标定澳大利亚东南部的Lachlan褶皱带(LFB)中S-型花岗岩的一些标准在本文中又做了评述,而且与北美西南部的各种过铝花岗岩进行了比较。根据一些不充分的资料,其中的某些花岗岩已被归类为S-型花岗岩。实际上在LFB中所有的体积巨大的S-型花岗岩是近地表的岩基花岗岩,它们通常与S-型火山岩组合在一起,而不与区域变质岩和混合岩相伴生。这些花岗岩强烈地过铝,堇青石的存在则为一证据。含有原生白云母的花岗岩是很少见的。由于在沉积源岩的形成过程中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所有这类花岗岩是低Na、Ca和Sr的。北美西南部不同时代的过铝花岗岩则有明显的差异。这些花岗岩很少含有堇青石(在LFB中,为S-型花岗岩的一个标志矿物),但是其中的某些花岗岩具有进一步演化的特点,以致结晶出富含Fe—Mn的石榴石。这些花岗岩主要是二云母花岗岩,与LFB中大多数过铝花岗岩相比,其结晶作用发生在水(?)度较高及深度更深的环境下。含堇青石的火山岩(S-型)至今未见报导。北美西南的过铝花岗岩总体上来讲是高Na的。这些岩石的某些具有奥长花岗岩的亲缘性,其母岩浆似乎很象是从遭受过改造的玄武质岩石经部分熔融而产生的。局部出现的某些过铝花岗岩(边缘至准铝型)可能是由于高层位的I-型花岗岩混染所造成的。这些岩石不是S-型花岗岩。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实北美西南部过铝花岗岩是S-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07.
1980年夏,笔者等在四川青川—白水街—阳平关深断裂附近白水街北约两公里处的白家沟—山根里一带,发现该地前泥盆系“碧口群”火山岩系中有蓝闪片岩,主要矿物组合为蓝闪石—绿泥石—黝帘石。现将其简述如下。 (一)“碧口群”火山岩系剖面及蓝闪片岩赋存部位“碧口群”火山岩系,其层序由下而上为:深灰绿色玄武质凝灰岩夹熔岩、玄武质熔凝灰岩夹紫灰色铁质碧玉岩、块状墨绿色玄武岩和灰绿色薄层玄武质凝灰岩等。其中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及铁质碧玉岩中分布有蓝闪片岩,且是这几类岩石的重要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08.
Trace metals in fish and invertebrates of three California coastal Wetlan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etal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in selected fish and invertebrate species from Mugu Lagoon, Malibu Lagoon and Ballona Wetland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in order to assess the extent of metal contamination in these three wetlands. Ranges of element concentrations (in microgram/g) found in biota were: Zn 12-650; Cu 1.9-440; Ni < 1-37; Cr < 1-55; Pb < 0.5-6.8; As < 1-8.5; Se < 1-3.8; Cd < 0.2-0.90; and Ag < 0.3-5.9. Relative to previous studies of California biota, the highest metal concentrations found were for chromium and nickel. The highest levels were in one of the two bottom-dwelling fish (juvenile Leptocottus armatus) (55 micrograms/g) and the two water-column fish sampled (Fundulus parvipinnis and Atherinops affinis) (30 and 24 micrograms/g). At Ballona Lagoon, elevated levels of copper and silver were found in the bivalve Tagelus californianus (440 and 5.9 micrograms/g). Chromium and nickel appeared to be most persistent in fish from Mugu (4.6-55 and 2.6-37 micrograms/g), the most northern site and an active military base, and Ballona (< 1-30 and < 1-16 micrograms/g), believed to be the most metal-contaminated site. Compared to previously measured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species of California coastal waters, these regions revealed higher levels of chromium, nickel, silver, arsenic, zinc, copper and, to a lesser extent, cadmium and selenium. Chromium and silver were present at high enough levels at all three sites to be considered environmental health hazards.  相似文献   
109.
The fate of linear alkylbenzenesulponates (LAS) in estuaries and coastal areas of the North Sea has been characterized with simple environmental models. The predicted concentration range in the estuaries around the North Sea (0.9-9 microg LAS l(-1)) was validated by monitoring data (1-9 microg LAS l(-1)). In offshore sites of the North Sea, it is estimated--and experimentally verified for a few sites--that the LAS concentration is below analytical detection limit (i.e., 0.5 microg LAS l(-1)). The effects of LAS on marine organisms have been reviewed. For short-term acute tes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83) between the mean LC50 values of freshwater and marine organisms (mainly pelagic species tested, 4.1 and 4.3 mg LAS l(-1), respectively). For longer-term chronic tests, it appeared that the sensitivity (mean no-observed effect concentration (NOEC) value) of marine and freshwater organisms (0.3 and 2.3 mg LAS l(-1), respectively)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t-test = 0.007). The predicted no-effect-concentrations (PNEC) were 360 and 31 microg LAS l(-1), for freshwater and marine pelagic communities, respectively. Given that the maximum expected estuarine and marine concentrations are 3 to > 30 times lower than the PNEC, the risk of LAS to pelagic organisms in these environments is judged to be low.  相似文献   
110.
渤海湾曹妃甸港区开发对水动力泥沙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渤海湾曹妃甸海域波浪、潮流、泥沙及海床演变特点,应用波流共同作用下二维泥沙数学模型研究港区开发方案。2006年冬季和夏季大、小潮潮流泥沙验证表明,该海域潮位及15条同步垂线流速、流向、含沙量过程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并进行了矿石码头港池前沿海域在潮流与波浪共同作用下悬沙引起的冲淤验证,计算的冲淤厚度及其分布趋势与实测值比较接近。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曹妃甸前岛后陆的港区围垦方案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问题,包括该工程引起的曹妃甸甸头以南深槽、老龙沟深槽及各港池的流速变化及底床的冲淤变形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