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4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343篇
测绘学   60篇
大气科学   138篇
地球物理   577篇
地质学   669篇
海洋学   191篇
天文学   81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12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21篇
  1965年   6篇
  1937年   5篇
  1935年   5篇
  1934年   4篇
  192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正> 引言碳氟磷灰石(海相磷灰石)包括在全世界广泛分布的海相沉积磷酸盐矿床中,这些矿物是在正常海水补充了磷酸盐的情况下合成的。Martens和Harress(1970)经过实验证明,海水中的镁限制了磷灰石的沉淀。Natlan、Lucas和Atlas(1976)进一步研究了这个问题,Martens和Harriss发现海水中非均质磷酸盐沉淀在前8个月并无结晶作用发生;无独有  相似文献   
102.
During the late summer of 1979, massive changes occurred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over Eur asia north of 15oN. At 300 hPa, zonal mean temperature averaged over Eurasia along 20o-25oN de-creased sharply around 23 August. An abrupt decrease in 300 hPa zonal mean temperature also occurred over extensive mid-latitude zones (40o-55oN) around 18 August, i. e., about 5 days prior to the monsoon withdrawal over South Asia.The intensity and location of N-S oriented, vertical overturning underwent significant changes over Eurasia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summer to fall. Near 20o-25oN, zonal mean updrafts weakened con-siderably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18-27 August). Around 45oN, zonal mean downdrafts and the asso-ciated cooling (radiative) rate increased considerably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Near 15oN, 300 hPa zonal mean temperature fluctuated nearly periodically with an approximate 40-day period. These fluctuations appear to be associated with a small imbalance between 40-day filtered adiabatic cooling (heating) and diabatic heating (cooling).  相似文献   
103.
中国唐山实验台阵的近场强震加速度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I.T.),南加州大学(U.S.C.)以及地质调查局(U.S.G.S.)于1981年正式开始了一项中美双边强震观测的合作研究计划。作为这项计划的一部分,1982年6月底在中国唐山地震(1976.7.28,M_s=7.8)的余震区,布设了一个实验性的强震仪器台阵。这个台阵由12台三分量数字磁带记录式强震仪组成。从1982年7月至1983年3月,该台阵共取得了震级M_L=1.2—6.2的133个地震的285张近场加速度记录,其中大部分保留了初至P波和相应的精确到时。 本文介绍了实验台阵的运行情况和所获取的典型的近场加速度记录,展示了1982年10月19日卢龙M_L=6.2地震时距震中仅4公里的地点所获取的十分珍贵的近场加速度记录,其水平向最大加速度为0.23g,竖向最大加速度为0.128g。 本文还根据所获取的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有关震源情况的若干基本数据和近场地震动的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104.
Klerksdorp会矿田(南非)的上维特瓦特斯兰德(Witwatersrand)与Venters-dorp系的元古代含金铀沉积层中金的形态是用电子显微扫描方法研究的。金的形态可分为三类型:(1)碎屑金;(2)重结晶金;(3)与碳质物伴生的金。不同地层部位金中的银含量(以成色表示)是通过附加的扫描电子显微镜上的能量色散x射线显微分析器测定的。 碎屑金最初是在离源区搬运了不到30公里沉积下来的,这是通过将维特瓦特斯兰德系中的金与近代冲积砂矿床进行比较而查明的。第二种类型的金由碎屑金小规模地重结晶生成。原始的Lichenlike植物簇部分地圈闭碎屑金于它们的纤维中,因此,金就加入其植物构造中,而形成第三种类型的金。 三种类型金的成色是相等的。银的无选择性重分配发生于碎屑金形成第二和第三种类型金的期间。金中的银含量随地层而变化。根据金的成色,在克菜克斯道普金矿田的主要矿化层,即Vaal矿脉中发现了两种不同相。 在维特瓦特斯兰德时期由于缺氧和还原环境,在河流搬运金的过程中没有银的溶滤。维持瓦特斯兰德金成色的变化可以归结为原生金矿床中银含量变化所造成的,这些原生金矿床很可能是位于维特瓦特斯兰德盆地周围的太古代绿岩——花岗岩区。 在Klerksdorp金矿田具重要经济价值的地层单元中发现,金中的银含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05.
Results of our aerosol study, performed during 1983-1984 in Beijing, demonstrate that ambient carbonaceous aerosols are derived mainly from coal combustion. Different SO, oxidation processes have been observed in summer and winter. The winter sulfate appears to be produced locally and associated with products of incomplete combustion.  相似文献   
106.
本文对30次暖性阵雨的35000多个雨滴的大小和电荷量进行了测量,并根据阵雨的强度分析了电荷谱的情况。结果表明:带正电雨滴的百分比随雨滴的增大而增大,也随阵雨强度的增强而增加。雨滴电荷的分布是不对称的,正电荷的分布总是比负电荷来得宽,且当电荷值较小时以负滴为主,而当电荷值较大时,则正滴明显占优势。在一部分观测时段中,测站附近的火山爆发。它对雨滴电荷的影响是使电荷分布变窄,带大电荷的雨滴比例下降。本文用暖云中雨滴形成时离子与雨滴的相互作用的起电机制来讨论和解释上述结果。  相似文献   
107.
钨丝作为温度感应元件,性能十分良好,但加工比较困难。本文介绍一种新设计的钨丝温度感应元件及其与热敏电阻温度感应元件所作的比较试验。钨丝温度感应元件如图1所示。用直径10μm,总长24cm 的钨丝绕成螺旋状,螺旋  相似文献   
108.
青藏高原北部地体划分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构造地层地体分析方法,对沿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走廊域研究区内的地域进行了研究,以现有的资料,把研究区划分出由3个地体群组成的3个大的构造单元,即它们由南往北是青藏地体群、古西域地体群、准喝尔-南蒙地体群,这些地体群经历早古生代的裂解、离散、晚古生代的拼合,中生代以来进入陆内活动阶段时又经历两次(即一次由北往南,另一次由南往北)强构造挤压作用,致使地壳变形和缩短,形成现今青藏高原北部的构造格  相似文献   
109.
胡少校  左雄 《四川气象》1995,15(4):45-47
介绍数学形态学方法的有效概念和算法,并列举这些算法在对于气象卫星云图图象处理方面的应用实例,可以证明这种方法以往传统图象处理有一定的区别,并且实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10.
北祁连早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68,自引:2,他引:6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早古生代北祁连是一个陆间微洋盆。震旦纪时,北祁连开始从华北板块中解体出来。主要裂谷作用发生于寒武世。北祁连地槽主要闭合期为晚奥陶世和早、中志留世。晚志留世和早泥盆世经历了复杂的消减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