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7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282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119篇
地球物理   535篇
地质学   422篇
海洋学   160篇
天文学   80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7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4篇
  1937年   5篇
  1935年   5篇
  1934年   4篇
  192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1.
2002年11月3日,阿拉斯加中部发生了一次Mw7.9级的地震。该地震使部分苏西特纳冰川断层、迪纳利断层及托茨春达断层发生破裂。反演GPS测量的位移场表明,该事件以沿迪纳利断层复杂的右旋走滑破裂占优势。最靠近震中的GPS测点显示出苏西特纳冰川断层有逆冲运动的影响。优选的Mw7.9级地震同震滑动模型表明,在破裂的西段滑动相对较小,而在震中以东约60km至在迪纳利断层和托茨春达断层的交汇处滑动相对较大。我们发现大多数浅层滑动从地表至深15km,但反演却表明在震中以东110km有一大的深部滑移层。我们的模型预示地表滑动与地表地质观测非常一致,模型分辨率也非常好。  相似文献   
412.
2003年9月25日(世界时)十胜近海地震(Mw~8.0)随后的GPS时间序列揭示出了显著形变。我们采用“网络反演滤波”技术,对震后30天内后续断层滑动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反演。后续断层滑动集中在同震破裂带附近,即在2003年地震断裂带、1968年十胜近海地震和1973年根室近海地震震源区之间的位置。反演表明,2003年地震断裂带中断层滑动速率衰减迅速,而周围地区衰减速度较慢。后续断层滑动地区的应力一速度路径大致遵循dτ/d In(v)~0.6MPa,这暗示着稳态速度强化摩擦。尽管不能排除其他的解释,但在沿走向的方向上,同震破裂和后续断层滑动互补的空间模型还是可能表明了摩擦特征的空间变化。  相似文献   
413.
对全球定位系统(GPS)数据的分析显示出,自1996~1997年类似事件之后6年的2003年8月底以来,日本西南丰后水道发生了瞬时地壳形变。考虑到许多GPS测点东南向运动以及1996~1997年事件与2003年事件有类似之处,这些瞬变过程很可能是由菲律宾海板块和阿穆里板块之间板问瞬时无震滑动所引起的。估计2003年这次无震滑动发生在丰后水道下,其相对滑动在西侧随时间增加,矩震级(Mw)达到7.0。与开始和结束都与2003年事件一致的低频地震逐渐平息不同,2003年瞬时地壳形变以大致为常数的速率进行,一直到2003年11月底。丰后水道区可能通过无震滑动释放了来自菲律宾海板块消减而聚积的能量。  相似文献   
414.
Copyright by Science in China Press 2004 High-waxy condensate is a kind of special hy-drocarbon resources, i.e., the high molecular weight (HMW) alkanes, which usually appear in a solid wax fraction under normal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but are dissolved by hydrocarbon gas as a high-waxy condensate of single gaseous phase under subsurface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Nevertheless, once produced in an oil-gas well, the subsurface condensate flows into the well-bottom, and then immediately …  相似文献   
415.
尝试用剪切波分裂分析的方法探测地壳内部的线性构造。从地震图上可以看出日本西南部地区存在一些线性构造。在该地区没有发现明显的活断层能证明这些线性构造的存在。我们用两种后续震相,即PpPms和PpSms震相对日本西南部地区的剪切波分裂进行了研究。PpPms是一种后续S波震相,它是P波在地表反射后又入射到地壳中经莫霍面反射转换成的S波。PpSms也是一种后续S波震相,它是P波在地表反射转换成S波后经莫霍面再次反射入射到台站的s波。我们用这两种震相检测了地壳中的线性构造。观测到的快波偏振方向呈现北东东—南西西、北东—南西和南北的横向变化。得到的快波偏振方向与该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不一致。最大主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裂隙引起的各向异性解释不了日本西南部地区的剪切波分裂结果。北东—南西的快波偏振方向与该地区的地质线性构造方向一致。该地区的剪切波分裂有可能是地壳内的线性构造引起的。  相似文献   
416.
尽管地震短临预报极其重要,并且经过了人们多年的努力,但它仍是目前未能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与地震相关的电磁现象被认为是解决地震短临预报的有效途径之一。现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地震电磁前兆信号的震例,这些信号分布在很宽的频带范围(DC-VHF)内,其中ULF地磁变化是最有希望的地磁前兆之一。通过监测ULF地磁变化,有望实现地震短临预报。本文将阐述从ULF电磁信号中提取震磁异常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417.
S.  Fujiwara  M.  Tobita  H.P.  Sato  S.  Ozawa  H.  Une  M.  Koaral  H.  Nakai  M.  Fujiwara  H.  Yaral  T.  Nishimura  F.  Hayashi  王晓权 《世界地震译丛》2006,(4):22-26
尽管众所周知欧亚大陆与印度次大陆的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但对这些板块的实时空间地壳运动进行观测是困难的。不过,科学家能通过合成孔径雷达(SAR)这只太空眼目睹喜马拉雅形成的部分过程。  相似文献   
418.
由于危险性的潜在统计学信号特征未知,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PHSA)中模型的不确定性普遍存在。虽然人们很好地理解了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整合独特模型的参量不确定性的方法,但由于不同地震复发模型之间存在高度依赖性,实施这一方法要更为困难。我们所展示的是2002年加州地震概率工作组(WGCEP-2002)所使用的、用来把多重地震复发模型给出的概率分布进行联合的方法,其结果上有几处相反的效果。特别是,WGCEP-2002使用了一种模型的线性结合方法,该方法忽视了模型的依赖性,并在最终的危险性估计中造成了大的不确定性。并且,模型权重的选择以数据为基础,这有可能导致系统偏离最终概率分布。该工作组报告中所使用的权重选择方案亦产生出依赖于模型任意排序的结果。除了对当前的统计学问题进行分析之外,我们还为严格地把模型不确定性整合进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里展示了另一种可选方法。  相似文献   
419.
Based on the study of Beijing PM10 bioreactivity with the newly developed plasmid DNA assay method, and analysis for trace elements of PM10, the cause of plasmid DNA damage by PM10 was investigated. The study showed that plasmid DNA oxidative damages by PM10 are of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seasons at various areas. The concentrations of TM50 of PM10 in whole samples respectively collected at urban and comparison sites during winter were 900 μg mL?1 and 74 μg mL?1, while those in their corresponding soluble fractions were 540 μg mL?1 and 86 μg mL?1. In contrast, TM50 contents of PM10 from summer whole samples at urban areas and comparison sites were 116 μg mL?1 and 210 μg mL?1, whereas those in their soluble fractions were 180 μg mL?1 and 306 μg mL?1. The difference of bioreactivity of Beijing PM10 resulted from the variation of trace elements. The oxidative damage of plasmid DNA caused by Pb, Zn, As in PM10 (whole sample) was relatively strong. TM50 and Mn, V, Zn display stronger correlation in the soluble fraction. It implies that Zn could be the major trace element in Beijing PM10 which contributes to oxidative damage to plasmid DNA.  相似文献   
420.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what controls carbonate weathering rates, we report results from the Jura Mountains (East France), an area exclusively composed of carbonate rocks. This region presents an altitude gradient increasing from 250 m to 1300 m. Over the basin, this gradient generates climatic contrasts of 5℃ and a runoff three times higher in altitude. This place offer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carbonate weathering. Contrary to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s that predict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at low temperature, we observe that carbonate dissolution is two times higher at low elevation than in the mountains. This observation can only be explained by a variation in soil pCO2. In order to better constrain the observed variation in cation contents (principally Ca and Mg) of rivers, we used the ASPECTS ecological model (Rasse et al., 2001). Based on both hourly climatic data, vegetation type and soil type, ASPECTS may reconstruct pCO2 in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