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72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55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114篇
海洋学   64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8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三维数据通过立体建模,能逼真再现三维地形效果。根据生产实践的经验和学习体会,介绍了在具体项目生产过程中对三维数据编辑的基本要求和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2.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are continuously produced by bacteria during their growth and metabolism. In soils, EPS are bound to cell surfaces, associated with biofilms, or released into solution where they can react with other solutes and soil particle surfaces. If such reaction results in a decrease in EPS bioaccessibility, it may contribute to stabilization of microbial-derived organic carbon (OC) in soil. Here we examined: (i) the chemical fractionation of EPS produced by a common Gram positive soil bacterial strain (Bacillus subtilis) during reaction with dissolved and colloidal Al species and (ii) the resulting stabilization against desorption and microbial decay by the respective coprecipitation (with dissolved Al) and adsorption (with Al(OH)3(am)) processes. Coprecipitates and adsorption complexes obtained following EPS-Al reaction as a function of pH and ionic strength were characteriz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The stability of adsorbed and coprecipitated EPS against biodegradation was assessed by mineralization experiments for 1100 h. Up to 60% of the initial 100 mg/L EPS-C was adsorbed at the highest initial molar Al:C ratio (1.86), but this still resulted only in a moderate OC mass fraction in the solid phase (17 mg/g Al(OH)3(am)). In contrast, while coprecipitation by Al was less efficient in removing EPS from solution (maximum values of 33% at molar Al:C ratios of 0.1-0.2), the OC mass fraction in the solid product was substantially larger than that in adsorption complexes. Organic P compounds were preferentially bound during both adsorption and coprecipitation. Data are consistent with strong ligand exchange of EPS phosphoryl groups during adsorption to Al(OH)3(am), whereas for coprecipitation weaker sorption mechanisms are also involved. X-ray photoelectron analyses indicate an intimate mixing of EPS with Al in the coprecipitates, which is not observed in the case of EPS adsorption complexes. The incubation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both processes result in overall stabilization of EPS against microbial decay. Stabilization of adsorbed or coprecipitated EP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molar Al:C ratio and biodegradation was correlated with EPS desorption, implying that detachment of EPS from surface sites is a prerequisite for microbial utiliz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echanisms transferring EPS into Al-organic associations may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composition and stability of biomolecular C, N and P in soils. The observed efficient stabilization of EPS might explain the strong microbial character of organic matter in subsoils.  相似文献   
113.
河南省冬小麦生产水足迹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清晰地描述冬小麦生产中耗水特征,基于水足迹理论和量化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小麦生产水足迹特征,并对造成水足迹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行归因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生产水足迹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其中豫西、豫中、豫南和豫北的小麦水足迹较高,而豫东地区的生产水足迹较低。豫南绿水足迹比例最高为34.5%,豫北绿水足迹最低为13.6%,绿水足迹所占比例呈现出从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归因分析结果显示,化肥、农机动力、降水量和平均气温是影响小麦水足迹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且农业生产因子对水足迹的影响大于气象因子的。因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对河南省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4.
21世纪中国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主要领域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宋长青  冷疏影 《地理学报》2005,60(4):546-552
面对越来越综合和复杂的研究对象,各国地理学研究正在逐步从单一要素和过程的研究向多要素、复杂过程综合集成方向发展。中国地理学研究在地表自然过程刻画和人文过程的认识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需要完善的方面,综合集成研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新世纪我国地理学研究需要在地表过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讨综合集成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加快与当代国际地理学的全面融合。  相似文献   
115.
区域暴雨增强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及其预报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该文介绍了区域暴雨增强数值预业务系统的设计思想,主体结构及主要的关键技术,并总结了该系统业务试验的情况和效果。该系统以YH模式为基础,对其从坐标系、水平和垂直分辨率及物理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并结合实时资料处理系统,图形处理等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数值预报业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6.
利用齐河CINRAD/SA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06年7月5日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VWP可分析雷达测站风场的时空分布和冷暖平流变化情况,是高空探空资料的有益补充;弓形回波在对流单体合并过程中生成发展,顶部回波最强,并具有超级对流单体特征;外流边界是大风发生时的显著特征;当回波强度〉50dBz,且垂直液态含水量≥35kg·m^-2时,有利于产生冰雹和大风;弓形回波具有持久产生中气旋的能力,中气旋一般产生在弓形回波顶部,且多数会造成冰雹大风天气;当中气旋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风切变≥47×10^-3s^-1,并且底高≤3.0km时,将造成雷击灾害性天气。  相似文献   
117.
针对线性光谱混合分解在端元选取中的不足,该文提出了结合影像分割的线性光谱混合分解不透水面估算模型。选取植被、高反射率、低反射率、土壤4种端元,利用线性光谱混合分解和结合影像分割的线性光谱混合分解两种模型,以2010年的TM5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哈尔滨市主城区的不透水面进行估算,并对两种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线性光谱混合分解和结合影像分割的线性光谱混合分解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9.84%和14.76%,说明结合影像分割的线性光谱混合分解模型比线性光谱混合分解方法的估算精度高。  相似文献   
118.
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统计分析   总被引:60,自引:10,他引:6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0~ 2 0 0 0年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的统计分析表明 ,大气能见度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冬、春、秋三季及全年日平均年际变化表现为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能见度较好 ,前期和末期能见度较差 ,2 0 0 0年能见度迅速好转 ;夏季能见度年际变化在 1997年以前与其他季节相反 ,1995年能见度最差。大气能见度与同期地面气象条件和主要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比较表明 ,春、夏、秋三季以空气湿度、PM10 和风速为主要影响因子 ,冬季以PM10 、SO2 、空气湿度和风速为主要影响因子。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和空气污染物浓度呈反相关 ,与风速的相关性较为复杂 (有时呈正相关 ,有时呈反相关 ) ;高湿度 (相对湿度 f≥ 80 % )、小风速 (地面风速u≤ 2m·s-1)和雾是造成低能见度的主要气象条件 ;污染物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以冬季最为明显 ,秋季次之 ,夏季最差  相似文献   
119.
PALEOSOLSANDTHEIRREFLECTIONOFTHEENVIRONMENTALCHANGESINTHENORTHEASTREGIONOFTHEQINGHAI-XIZANGPLATEAU徐叔鹰,潘保田PALEOSOLSANDTHEIRREF...  相似文献   
120.
青年科学基金助推地理学研究创新与综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学科1987-2016年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从地理学科的4个分支学科: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环境地理出发,通过分析关键词词频在不同时段的变化特点、与同时期面上项目申请书关键词词频进行对比等方法,追寻不同分支学科青年科学基金的研究特点,分析各分支学科的青年科学基金选题的演变规律。以此为依据,筛选了7个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分析这些关键词所代表前沿研究方向,和青年科学基金选题变化情况,并根据后续资助情况分析学科发展过程中青年人才梯队的成长过程,追寻青年科学基金在地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表明,自1987年以来,青年科学基金选题一直处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格局与过程研究的最前沿,技术创新是青年科学基金最主要的源动力,研究不断向定量化发展;青年科学基金的研究选题也逐渐拓展,走向综合;同时持续推动地理学科研队伍的成长。对于地理科学的技术和理论创新的助推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