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8篇 |
免费 | 32篇 |
国内免费 | 6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篇 |
大气科学 | 75篇 |
地球物理 | 19篇 |
地质学 | 97篇 |
海洋学 | 13篇 |
综合类 | 12篇 |
自然地理 | 1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鄂陵湖湖滨地区夏季近地层微气象特征与碳通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0年夏季鄂陵湖湖滨地区试验观测资料,从中选取资料较好的5个连续晴天,分析了该地区高寒草甸夏季局地气候、辐射与能量平衡特征以及碳通量的日变化。结果表明:①夏季晴天湖滨地区近地层气象要素受到湖陆风的较大影响,风向昼夜交替变化,垂直风速和摩擦速度明显大于玛曲草原,全天盛行上升气流,昼夜温差较小;②湖滨地区日均太阳总辐射与净辐射高于玛曲草原和金塔绿洲,地表能量不平衡现象较显著,湍流输送以潜热为主,夜间近地层存在明显的逆温和逆湿现象;③夏季湖滨草甸碳吸收的日最大值出现在上午11时前后,碳吸收显著大于碳排放,其水分利用效率与海北草甸生态系统接近,总体偏低。 相似文献
12.
对复杂地形条件下嵌套细网和数据模式进行了改进和发展,使之成为水平格距为50km,垂直分层为11层的高分辨率模式。同时对其物理过程如积云对流参数化、边界层物理等也进行了改进,并将该模式程序优化为能在计算机工作站和微机上进行业务运行的数值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巴丹吉林沙漠周边17个常规气象测站1951—2005年的逐月降水量及沙尘暴频次和东亚夏季风指数。(1)沙漠周边地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明显受地形影响:紧靠沙漠的区域地势低、干旱,各季降水量都小;沙漠外围较远处(特别是受祁连山影响的西南边)地势高、湿润,各季降水量都大;地形增高会使降水量增多1个量级以上,但对其季节配额无明显影响。夏季降水量配额最大,平均高达61.6%。(2)依据各站降水量年际变化间的相关系数及测站间的地域关系和地貌相似程度,可将该区域划为4个分区:一为地势较低、紧挨沙漠、极为干旱的沙漠西北缘区,二为气候较湿、受祁连山影响的沙漠西南缘区(或称祁连山影响区),三为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民勤区,四为远离沙漠、但与其周边地区地貌相似的沙漠东侧区。(3)1951—2005年的各个年代,4个分区各季降水量由大到小的顺序均为:祁连山影响区、沙漠东侧区、民勤区和沙漠西北缘区,与其平均海拔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致;就各季降水量及其配额的年代际演变位相而言,祁连山影响区可以代表整个区域。(4)1971—2005年各分区年降水量呈增大趋势,春季降水量增加尤为显著(增幅约为0.41mm·a-1),夏季降水量有减小趋势;随海拔增高,春季及年降水量增幅加大,夏季降水量减幅减小;祁连山影响区对全区年降水量增大的贡献最大。(5)各季及年降水量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间均呈复相关;其中冬、夏季及年降水量与夏季风间的负相关随海拔升高而加大,说明夏季风对沙漠以南高海拔处的降水影响更为显著。(6)各季沙尘暴与降水量间以负相关为主,各分区冬、春季降水量偏多时,其冬、春季及夏季沙尘暴的发生频次一般偏少。 相似文献
14.
15.
16.
利用2011年10月至2017年12月黄河源区鄂陵湖野外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多雪年与少雪年土壤冻结与消融时间、土壤温湿度、地表能量分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多雪年地表反照率偏高,净辐射偏低,地表感热输送偏低,土壤由热“源”转为热“汇”的时间晚于少雪年。积雪可减少土壤吸收辐射能量,减少地表感热通量,在土壤完全冻结期与消融期增大地表潜热通量,在完全冻结期,减少土壤向大气的热输送,在消融期,减少大气向土壤的热输送。积雪在冻结期有降温作用,使得多雪年土壤较早发生冻结,且同一时期土壤温度偏低;在完全冻结期有保温作用,使得土壤温度偏高;在消融期有保温(“凉”)作用,使得消融较晚,且同一时期土壤温度偏低。在整个积雪年内,多雪年浅层土壤湿度高于少雪年,积雪对浅层土壤有保湿作用。积雪使土壤开始冻结时间有所提前,开始消融的时间有所滞后,可延长该年土壤完全冻结持续天数。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the process of oasis-desert circulation (ODC) is simulated by MM5V3.5 model through designing an ideal oasis-desert scheme and assuming that initial atmosphere is at rest (V = 0).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 key of forming special oasis boundary structure is the difference of energy and water between oasis and desert. The evaporation of oasis surface consumes heat energy, and the low temperature of oasis causes an oasis breeze circulation (OBC), which drives an ODC with a downdraft over the oasis and an updraft over the desert. Later, the cold, dry and stable boundary over oasis is gradually formed, on the contrary,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over desert on the edge of oasis is hot, humid and unstable and its height is about 600 hPa. The updraft over the desert forms a wet ring that acts as a vertical wall weakening the low-level moisture exchange between the oasis and desert. The downdraft of OBC increases the atmospheric stability that reduces the oasis evaporation. The low-level outflow from the oasis (into the desert) prevents the dry, hot air flowing from the desert into the oasis.Thus an oasis self-preservation mechanism may be formed due to OBC. The horizontal area influenced by oasis is twice as oasis area and the vertical range is four times as oasis. The ODC is strong in the daytime and reaches the strongest at 17:00, and the influenced area is the largest at 20:00. 相似文献
18.
广西金牙金矿床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矿石和围岩可溶有机质的生物标志化合物,非烃的红外光谱学特征,以及有机包裹体的光学和谱学特征等方面论述了金牙金矿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有机流体的成矿作用,查明了参与成矿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菌藻类等低等生物,本有机质的成分、结构、成熟度和胡成矿作用的进行而不断演化。在有机碳、金含量及藻类成矿作用模拟实验的分析基础上,认为流体有机质参与成矿的方式主要是活化萃取、还原沉淀,而干酪根则对金起集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大气气溶胶中的PAHs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多环芳烃(PAHs)是环境中分布广泛、危害人类健康的有机化合物,通过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自然地理和大气气溶胶中苯并(a)芘分析认为,春季样品中大气气溶胶中PAHs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排放,夏季来源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化石燃烧排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