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北京南口地区,水文地质钻探揭露地层与设计地层有着较大出入。本文通过CG-T-1、CG-K-1、CG-K-2孔的钻探施工,对比分析区域地质资料,总结了南口—孙河断裂两侧第四系、白垩系和侏罗系的分布埋深情况,重新认识了燕山期侵入岩体的分布范围,认为在南口—孙河断裂的上盘(西南盘)区域分布着较厚的燕山期侵入岩体,蓟县系雾迷山组比以前设计的埋深要深得多,得出在辛店—马池口凹陷平原区内布置基岩供水井适宜性较差的结论。通过对CG-K-2号井热盖层、热储层及导热构造的分析,对比CG-K-2井的测井温度,提出了开发地热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42.
以断裂岩体长期稳定性为研究背景,开展岩体断面细观接触演化和长期力学行为的研究,借助CT检测方法,研究断裂岩体双翼表面细观接触状态、接触损伤演化等影响岩体长期力学行为的特征以及断裂岩石蠕变过程中粗糙表面凹凸体磨损及亚表面微裂纹、微孔洞发展等表面接触损伤演化规律。CT图片得出剪切蠕变破碎岩石的多种失稳模式,这几种破坏模式共同存在于岩石断裂面的剪切蠕变过程中,并在断裂面不同位置交替出现。通过三维重构初步了解断裂岩石损伤过程中新生断面的形成过程:断裂面在剪切蠕变过程中微凸体附近易产生损伤形成空洞或初始裂隙,随后大量空洞和裂隙发展形成裂纹网络,裂纹网络贯通形成新断裂面。  相似文献   
43.
共和盆地处于西秦岭、南祁连、东昆仑造山带结合部,其中发现了高温干热岩及多套烃源岩,但地热藏和油气藏的成因、资源潜力与分布规律尚不清楚,难以对其开展准确评价和有效勘探开发。本文在系统研究共和盆地及周缘地层发育、沉积充填、构造变形与盆地深部结构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盆地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分析了盆地地热藏和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预测了有利分布区带和勘探方向。多期活动的哇洪山—温泉、多禾茂、瓦里贡、塘格木右行走滑逆冲断裂与青海南山左行走滑逆冲断裂异向、同向相交(切),叠加地幔上涌作用,导致在中新生代共和盆地长期处于走滑-伸展的独特环境,并控制了盆地7个隆起、断陷构造单元的展布及属性。它经历了6期演化阶段:早中三叠世处于昆北弧前盆地及陆缘火山弧带,共和盆地基底主要岩石发育;晚三叠世阿尼玛卿洋闭合并发生碰撞造山,共和盆地褶皱基底形成;晚三叠纪末期发生碰撞后伸展,发育初始小型陆内裂谷盆地;在侏罗纪—白垩纪区域性伸展环境下形成局部断陷盆地;古近纪晚期—中新世发育拉分-断陷盆地;中新世末至今发育陆内前陆盆地。形成了3个大构造-沉积层序和8个亚层序,发育了深海陆棚相-碳酸盐岩台地相-火成岩相以及多旋回的冲积...  相似文献   
44.
历史聚落地理学作为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发展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文中基于历史文献分析和历史计量法梳理了100年以来历史聚落地理学的发展成果,旨在管窥其研究领域和发展特征以展望其发展趋势.结果发现,目前国内历史聚落地理学研究主要集中于聚落起源及发展、聚落地域空间结构、聚落形态及内部结构等方面,并呈现明显特征:在空间维度上,研究区域集中性明显,空间范围多位于江南地区;在时间维度上,研究尺度以断代史为主,研究频度多集中于宋、明、清时期;在要素维度上,分析方法基本符合“因地制宜”原则,显示了“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45.
中条山地区地层主要由涑水片麻杂岩、绛县群、中条群、担山石群和熊耳群组成,该区发育著名的铜矿峪型矿床、胡-篦型矿床和横岭关型矿床。中条山地区郭家沟基性-超基性岩主要侵位涑水片麻杂岩中,岩体由内向外发育透闪岩-变余辉石岩-辉长岩-斜长角闪岩的岩相分带。透闪岩LA-ICP-MS锆石U-Pb显示岩体侵位于2303Ma,属于古元古代。通过岩体野外侵位、覆盖关系,结合已有同位素资料,认为绛县群横岭关亚群沉积时限在2189Ma~2303Ma之间。同时根据岩体构造环境、岩体形态、岩相分带、铜矿化情况,以及铜凹组和篦子沟组两套含矿地层中均出现本期岩浆锆石,认为本区基性-超级性岩中发育有铜成矿作用,找矿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46.
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草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类型之一,受到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广泛影响.这些因素在直接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地上植被生长和群落动态的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草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地下生态过程.土壤微生物是指示草地生态系统各地下生态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外部干扰响应的良好指标,其中微生物量是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大小度量的重要参数,是土壤有机质巾最活跃的组分之一,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生态系统水平的微小变化,在各种土壤生化过程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综述了自然因子(土壤温度、土壤湿度、pH值)、人为干扰(放牧、开垦、施肥)和全球变化(大气CO2浓度升高、气候变暖)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指出目前的研究由于基础薄弱、研究样地间的差异以及各研究处理问的差异,土壤微生物量对各种干扰的响应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长期性的野外定位试验研究、多因子的综合控制实验研究以及N输入对微生物量影响的研究等,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测量微生物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47.
水下滑翔机是开展海洋无人移动观测的重要平台,其实际航行轨迹往往与预设路径存在较大差异,多台水下滑翔机协同观测时,难以始终保持预设的组网阵列.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牛顿力学积分的水下滑翔机群协同控制算法,根据水下滑翔机群出、入水的异步性调节水下滑翔机入水前的运动参数.基于对水下滑翔机受力分析,利用牛顿力学积分还原水下滑翔机在...  相似文献   
48.
冻土和地震是我国西部高寒高烈度地区桥梁工程建设中主要面临的两大挑战。冻土区线路工程广泛采用桩基础桥梁, 土体冻结后会显著影响地震作用下桩-土动力相互作用过程, 给桩基础桥梁抗震分析带来困难。首先系统总结和分析了冻土对桥梁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 桩-冻土相互作用效应及其计算模型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进而对相关成果进行了科学分析。研究表明: 冻土的存在对桥梁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是显著的, 桩基础桥梁抗震设计中不考虑冻土效应是不合理的。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包括: 冻土区桥梁结构地震反应的研究中, 未充分考虑冻土效应; 现有桩-土相互作用模型无法有效应用于冻土领域; 地震作用下桩-冻土体系相互作用机理及其破坏特征不明确。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考虑冻土效应后桥梁桩-土动力相互作用为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9.
Nitrogen addition to soil can play a vital role in influencing the losses of soil carbon by respiration in N-deficient terrestrial ecosystem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larif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nitrogen fertilization (HN, 200 kg N ha−1 year−1; MN, 100 kg N ha−1 year−1; LN, 50 kg N ha−1 year−1) on soil respiration compared with non-fertilization (CK, 0 kg N ha−1 year−1), from July 2007 to September 2008, in temperate grassland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Results showed that N fertilization did not change the seasonal patterns of soil respiration, which were mainly controlled by soil heat-water conditions. However, N fertilization could chang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respiration and soil temperature, and water regimes. Soil respiration dependence on soil moisture was increased by N fertilization, and the soil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was similar in the treatments of HN, LN, and CK treatments (Q 10 varied within 1.70–1.74) but was slightly reduced in MN treatment (Q 10 = 1.63). N fertilization increased soil CO2 emission in the order MN > HN > LN compared with the CK treatment. The positive effects reached a significant level for HN and MN (P < 0.05) and reached a marginally significant level for LN (P = 0.059 < 0.1) based on the cumulative soil respiration during the 2007 growing season after fertilization (July–September 2007). Furtherm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and CK reached the very significant level of 0.01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during the first entire year after fertilization (July 2007–June 2008). The annual total soil respiration was 53, 57, and 24% higher than in the CK plots (465 g m−2 year−1). However, the positive effects did not reach the significant level for any treatment in the 2008 growing season after the second year fertilization (July–September 2008, P > 0.05). The pairwis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N-level treatments were not significant in either year (P > 0.05).  相似文献   
50.
为提高地下开采引起地表下沉预测结果的精度,提出融合混沌残差的BP强预测器(BP-Adaboost)的地表下沉预测模型。以顾北矿1312(1)实测值为例,分别用融合混沌残差的BP-Adaboost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和BP-Adaboost模型对最大下沉值点进行稳定期和活跃期的单步预测和多步预测,结果表明,融合混沌残差的BP-Adaboost模型无论是在单步预测还是在多步预测上的精度均最高,尤其在单步预测上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