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0篇
  免费   417篇
  国内免费   534篇
测绘学   185篇
大气科学   322篇
地球物理   485篇
地质学   1070篇
海洋学   334篇
天文学   52篇
综合类   210篇
自然地理   19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IPSTAR系统由IPSTAR号卫星、地面业务关口站和小口径天线地面终端组成.本文通过建立调制方式模型和高斯信道模型,分析卫星信号信噪比及传输性能,对比信噪比不同的星座图,分析卫星通信系统使用QPSK调制方式调制、传输地震数据对信号的影响,为使用卫星通信系统传输地震数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2.
由于浅部、局部不均匀三维异常体的影响,大地电磁测深(Magnetotelluric,MT)观测数据往往需要进行畸变校正.本文针对相位张量不受局部电场畸变影响的特点,研究相位张量分析约束下的大地电磁测深(MT)阻抗张量GB(Groom-Bailey)分解方法.分析由相位张量得到的相关参数,结合初步电性结构维性判断及二维或近似二维电性结构条件下电性主轴方向等信息,设计较合理的GB阻抗张量分解初始模型,提高GB算法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同时,在传统GB分解求解模型的基础上,将各向异性参数引入目标函数,并采用共轭梯度法进行模型的最优化求解.理论数据计算结果表明,MT阻抗张量GB分解方法的计算结果,依赖于初始模型中电性主轴角、阻抗张量值等参数的选择,相位张量分析约束下的GB分解方法能有效改善算法的稳定性和计算结果的可靠性.此外,研究表明,在合理的初始模型选择下,较之传统的GB分解方法,尽管各向异性参数仍旧无法求出,但带各向异性参数的GB分解方法在计算效率和结果可靠性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选择实际大地电磁测深点数据进行方法验证,取得了理想的电性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943.
约束变密度界面反演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维密度界面反演具有严重的多解性,已有方法较少利用已知信息约束反演过程,导致界面反演结果可信度降低.本文在反演过程中,利用已有地质信息作为约束条件,有效提高了三维界面反演结果的准确性.该方法具有如下特点:1)利用指数变密度模型,通过已知密度分布计算模型参数,使其更加接近实际密度分布;2)引入已知深度点约束,提高了反演结果的准确性;3)引入深度加权函数,纠正界面畸变,使其适用于界面起伏较大的情况;4)频率域正演与空间域迭代反演相结合,在提高计算速度的同时保证反演收敛.通过模型检验,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并将该方法应用于中蒙边境地区东段莫霍面深度反演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44.
It has been debated whether there was southward movement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SCB) during the Cretaceous. In this study, a paleomagnetic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the Late Cretaceous volcanic rocks (~88 Ma) of the Shimaoshan Group in Yongtai County, Fujian Province. Rock magnetic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magnetite in pseudo-single-domain and multi-domain grain and hematite were predominant magnetic phases. Stepwise thermal demagnetization successfully isolated characteristic directional components at high-temperature interval (>500°C) from 383 specimens in 19 sites, which yielded a paleomagnetic pole for the studied section at 83.1°N, 152.6°E (N=19, A 95=3.9°), and the scatter S B=9.0. The Fisher distribution of virtual geomagnetic poles (VGPs) and the consistence of S B with the expected value at the 95% confidence level indicate that the yielded paleomagnetic pole is free of paleomagnetic secular variation influence. The new pole, which is well consistent with that from the Eurasian apparent polar wander path (APWP) curve, suggests no obvious southward movement of the sampling site during the Cretaceous.  相似文献   
945.
本文以德勒诺尔铁矿区发育的节理为研究对象,在约20km2的研究区内布置了93个观测点,在野外共观测三百余组节理,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对节理进行分期配套,确定区内主要发育3组高倾角平面X剪节理,通过节理之间相互错断、限制关系对节理期次进行配套分析,并对不同期次构造应力场形成的共轭剪节理进行了研究,利用吴氏网绘制各观察点的主应力图解,获得各点应力轴(σ123)的产状。研究得出本区第1次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轴(σ1)的优选产状为181°∠8°,中间应力轴(σ2)为141°∠81°,最小主应力轴(σ3)为89°∠5°,可能是区内的主体构造格架的动力来源,在区内形成了近EW向的复式背斜及叠瓦状逆冲断裂。第2期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轴呈NE—SW向,最大主压应力轴(σ1)的优选产状为250°∠12°,中间应力轴(σ2)为56°∠78°,最小主应力轴(σ3)为143°∠11°,为区内形成NW—NWW向展布的逆冲断裂的主要动力来源。第3期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轴呈NNW—SSE向,最大主压应力轴(σ1)的优选产状为344°∠3°,中间应力轴(σ2)为79°∠80°,最小主应力轴(σ3)为252°∠13°,可能为区内NW、NE向展布的张性断裂的主要动力来源。研究总结了区内不同期次构造应力场的特征,并对动力来源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46.
“桂西北”是我国以微细浸染型金矿为主的重要金成矿集中区之一,具有重要的找矿前景和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对“桂西北”以高龙、金牙两典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进而总结了研究区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成矿作用机制、成矿模式.最后,结合桂西北地区特定的沉积古地理特征、构造、围岩蚀变及已有地球化学、矿产等材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圈定了5个可供进一步找矿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947.
大雪山矿段各地层岩性不同,其地表生长的植被种类不同且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分析认为导致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地层岩性风化后的土壤酸碱性不一,而不同植物喜好不同酸碱度的土壤,从而形成不同地层分布的植被种类不同  相似文献   
948.
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潜力定量评价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伦举  马中良  何生 《沉积学报》2012,30(3):594-602
烃源岩二次生烃的演化过程是残余干酪根热解演化与残留油热裂解转化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完全不同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的叠加。本文利用自制高压釜热压生烃模拟实验装置,采取分阶段连续递进模拟实验方式,以海相烃源岩样品为例分别评价了残余干酪根的生烃潜力与残留可溶有机质转化油气潜力,建立了一套不同起始与终止成熟度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潜力的定量评价方法,并首次明确提出了干酪根生油指数KIo、干酪根生气指数KIg、干酪根生烃指数KIh等评价烃源岩生烃潜力的参数,弥补了ROCK EVAL热解评价方法无法分别评价烃源岩在不同生烃演化阶段所生成的“油”或“烃气”潜力的不足。  相似文献   
949.
兰州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晚新生代全球降温和青藏高原的构造隆升对这—地区的温度、降水和高程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利用红度温度和磁化率-降水转换函数并结合古生物、地层地貌资料对兰州盆地过去8Ma的温度、降水和高度的半定量重建,结果表明:8.3~3.5Ma兰州盆地气候较为暖湿,期间经历了3个阶段两次显著的降温和变干过程,年均温度从16.7±2.9℃降低到11.9±3.2℃,年均降水从1150±350mm减小至500±100mm,这一时期盆地的冷干化可能受到全球降温和高原隆升的双重影响,但盆地海拔可能一直维持在1000m以下;3.5~1.7Ma盆地经历了青藏运动的A,B和C三幕,形成了一级山麓剥蚀面,代表了兰州盆地演化的新高度,海拔可能达到了1400 ~1600m,年均温度变为6.0±2.5℃,年均降水为240±40mm;1.70 ~0.45Ma山麓剥蚀面海拔达到1791 ~1991m,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分别为4.7±3.8℃和145±135mm;0.45 ~0Ma期间青藏高原再次隆起使兰州盆地继续抬升,达到现今的高度,并最终形成了目前的地貌格局,年均温度为5.2±4.8℃,年均降水为363±237mm,现今的气候特征也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950.
建设工程场址紧邻某露天矿北采坑,最近距离不足10 m,且在场址地基中连续分布厚1.5~3.0m软弱夹层,该软弱夹层南倾并出露于露天采坑边坡,与采坑边坡构成顺向坡.因该场址所处周边环境的特殊性以及特定的地层结构,使得本工程可能遭受场地整体滑移、边坡滑动等地质灾害威胁,且危害后果严重.对场址地基整体稳定性验算与采坑边坡稳定性的计算表明:场址地基整体稳定性可满足规范要求,而采坑高边坡则处于不稳定状态,必须进行工程加固.综合考虑本场区地层结构、周边环境与危害后果等,提出了削坡减载十预应力格构锚固主体加固方案,同时辅以截排水与工程监测措施.依据锚固段岩土体力学特性,确定了各锚杆锚固力,采用Winkler弹性地基梁和连续梁模型计算了格构梁的内力.对削坡、锚固后边坡的稳定性验算表明:其安全稳定性可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