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21篇
  免费   1083篇
  国内免费   1437篇
测绘学   555篇
大气科学   1108篇
地球物理   1302篇
地质学   2931篇
海洋学   714篇
天文学   200篇
综合类   591篇
自然地理   740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300篇
  2021年   384篇
  2020年   279篇
  2019年   365篇
  2018年   324篇
  2017年   315篇
  2016年   313篇
  2015年   269篇
  2014年   330篇
  2013年   330篇
  2012年   338篇
  2011年   333篇
  2010年   328篇
  2009年   323篇
  2008年   302篇
  2007年   294篇
  2006年   289篇
  2005年   219篇
  2004年   155篇
  2003年   171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165篇
  1999年   191篇
  1998年   163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154篇
  1995年   124篇
  1994年   152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9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湖北省旱涝灾害致灾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悦  周月华  叶丽梅  高正旭 《气象》2016,42(2):221-229
利用1960—2005年湖北省76个地区气象灾害的灾情普查数据和逐日降水量观测资料,对湖北省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致灾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旱灾害的频发区呈东西走向的带状分布,而洪涝灾害的发生频次和频发区面积均明显少于干旱;干旱和洪涝灾害年平均发生站次在1996年以后出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干旱发生站次增加,而洪涝发生站次减少,且两种灾害均主要集中发生在夏季;1996—2001年湖北省部分地区连续出现严重干旱灾害,干旱的累积增强效应导致农业经济损失出现跳跃性增长并在2001年达到最大值;洪涝的致灾强度呈准周期的起伏振荡,农作物受洪涝影响面积最大、损失最多的年份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农作物受害面积与农业经济损失的决定系数为0.8;受害人口与直接经济损失具有较好的相关特征,且直接经济损失随受害人口增多而增加的速度加快,但近年来人口对洪涝灾害的抵御能力也显著提高;急转干旱和急转洪涝主要发生在鄂西北和鄂东南的夏季,农作物的脆弱度增加,农业经济损失随受害面积增大而增加的速度加快,但所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远小于仅发生干旱和洪涝时的数值。  相似文献   
182.
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与若干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REOF) 方法探讨淮河流域1961—2010年夏季降水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ENSO)、北大西洋涛动 (NAO)、印度洋偶极子 (IOD)、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PDO) 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各气候因子不同位相单独以及联合对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与ENSO,PDO,NAO,IOD等气候因子具有较稳定的相关性,其中,PDO和IOD是影响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关键因子,且PDO与夏季降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各气候因子的冷暖位相单独及联合对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不同,PDO的冷期以及NAO,IOD冷位相使流域北部的夏季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PDO分别联合ENSO,NAO和IOD的冷、暖位相对流域北部地区和淮河上游地区的夏季降水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3.
长江中下游地区暖区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陈玥  谌芸  陈涛  何晗 《气象》2016,42(6):724-731
利用2007到2013年5-9月间常规和非常规资料以及6 h一次的NCEP 1°×1°再分析资料,将长江中下游地区暖区暴雨按天气形势划分为冷锋前暖区暴雨、暖切变暖区暴雨以及副热带高压边缘暖区暴雨三种类型。统计表明暖区暴雨一般发生在距离切变线(锋线)100~300 km的暖区内。主要结论包括:(1)冷锋型降水强度偏弱且分布均匀,集中在5、6月;暖切变型发生次数最多且强度大,主要发生在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偏南部;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发生次数最少但强度较大,发生在7、8月。暖区暴雨的发生次数及强度在大别山、皖南山区较为集中。(2)暖区暴雨中短时强降水贡献大。(3)冷锋背景下的暖区暴雨一般产生在锋前低压槽中,暴雨落区与高低空急流耦合有紧密联系;暖切变型以低层暖切变线为主要天气背景,地面常有弱静止锋,暖区对流活动与中尺度急流结构、地形强迫等因素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副热带高压边缘暖区暴雨与局地的水汽积累和对流不稳定条件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据此建立三类暖区暴雨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84.
高性能计算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性能计算通过应用超级计算机与并行处理技术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是信息技术发展比较迅猛的领域之一。气象应用始终是高性能计算的重要领域,高性能计算技术有效地解决了高分辨率、高精度气象数值预报模式发展限制,在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中发挥着核心支撑作用。数十年以来,由于数值天气模式研究和业务运行对计算资源的强烈需求,国内外气象领域高性能计算机及应用迅速发展起来。气象领域对高性能计算能力及系统的可靠性需求日益提升。高性能计算技术将与气象预报应用日益融合,相互影响促进,不断创新发展。为满足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和科研工作需求,中国气象部门将进一步提升高性能计算能力,并致力于优化集约高性能计算系统布局,高效管理计算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85.
利用闽西北三明市的11个县、市1961—2014年5月降雨量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2.5×2.5°再分析资料等对闽西北历史上5月雨量特多年的降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大气环流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月区域性、全区性雨量特多年的环流异常特征是500hPa欧亚中高纬度自西向东环流呈"+-+"的波列分布,鄂霍次克海北侧高度正距平区的稳定少动,起到阻挡冷空气东移的作用,冷空气沿乌拉尔山西侧高度正距平中心前的偏北气流不断南下,使萨彦岭一带高度负距平中心加强,其底部不断分裂小槽东移影响闽西北。925hPa华南北部维持一条稳定切变线;对于2014年5月特例的环流形势分析结果可知,500hPa东亚大槽明显偏东,引导冷空气南下与强大副高西北侧西南暖湿气流交绥在闽西北上空。925hPa闽西北处于气旋式辐合区内。北支槽、南支槽均非常活跃,东移影响闽西北,是导致该地5月区域性降雨量特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6.
187.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differential code biases (DCB) provi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 (IGS) show solar-cycle-like variation during 2002–2013.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whether this variation of the GPS DCBs is associated with ionospheric variability. The GPS observations from low earth orbit (LEO) satellites including CHAMP, GRACE and Jason-1 are used to address this issue. The GPS DCBs estimated from the LEO-based observations at different orbit altitudes show a similar tendency as the IGS DCBs. However, this solar-cycle-like dependency is eliminated when the DCBs of 13 continuously operating GPS satellites are constrained to zero-mean. Our results thus revealed that ionospheric variation is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long-term variation of the GPS DCBs. Instead, it is attributed to the GPS satellite replacement with different satellite types and the zero-mean condition imposed on all satellite DCBs.  相似文献   
188.
Obtaining spatial similarity degrees among the same objects on multi-scale maps is of importance in map generalization. This paper firstly defines the concepts of ‘map scale change’ and ‘spatial similarity degree’; then it proposes a model for calculating the spatial similarity degree between a river basin network at one scale and its generalized version at another scale. After this, it validates the new model and gets 16 points in the model validation process. The x-coordinate and y-coordinate of each point are map scale change and spatial similarity degree, respectively. Last, a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spatial similarity degree taking map scale change as the only variable is obtained by the curve fitting method. The formula along with the model can be used to automate the algorithms for simplifying river basin networks.  相似文献   
189.
Two methods of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soil slopes are studied, and the representative flow charts of both methods are illustrated. Method 1 can predict the reliability index and the critical probabilistic slip surface directly and it is computational efficient, but it need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odes for integrating the reliability analysis code and the slope stability code. Method 2 makes the reliability analysis code call the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code directly, and each code can be considered as an intact part. The main result of Method 2 is the reliability index of soil slope. Combined with the proposed method for locating the critical slip surface, Method 2 can also predict the probabilistic slip surface. Although Method 2 needs much more callings of the subprogram of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code, it needs not the developing of new computer program. Thus, Method 2 is easy to use and can be applied to different reliability analysis methods and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methods.  相似文献   
190.
中生代基性辉绿岩墙广泛分布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山东地区。本研究给出代表性岩墙的U-Pb锆石年龄、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证据,4个代表性锆石的LA-ICP-MS年龄范围处于121.9±0.6Ma和124.3±0.5Ma之间(早白垩纪)。岩石的主量元素组成变化较小,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U、K和Pb),以及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和Ti)。另外,基性岩墙具有相对一致的(87Sr/86Sr)i比值(~0.7098),负的εNd(t)值(-14.7~-14.5)、εHf(t)值(-31.4~-26.7)和高的Hf模式年龄(tDM1=1817~2024Ma)。研究显示基性岩墙来自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作用,并在上升侵位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作用影响。总体研究表明,基性岩墙的成因机制与扬子克拉通与华北克拉通的碰撞有关,岩浆源区为晚中生代前受俯冲扬子地壳沉积物交代后的富集岩石圈地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