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28篇 |
免费 | 1475篇 |
国内免费 | 226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13篇 |
大气科学 | 1780篇 |
地球物理 | 1744篇 |
地质学 | 3979篇 |
海洋学 | 1582篇 |
天文学 | 401篇 |
综合类 | 779篇 |
自然地理 | 10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1篇 |
2023年 | 193篇 |
2022年 | 441篇 |
2021年 | 496篇 |
2020年 | 461篇 |
2019年 | 467篇 |
2018年 | 489篇 |
2017年 | 432篇 |
2016年 | 506篇 |
2015年 | 474篇 |
2014年 | 518篇 |
2013年 | 582篇 |
2012年 | 569篇 |
2011年 | 584篇 |
2010年 | 506篇 |
2009年 | 501篇 |
2008年 | 444篇 |
2007年 | 435篇 |
2006年 | 369篇 |
2005年 | 345篇 |
2004年 | 271篇 |
2003年 | 212篇 |
2002年 | 227篇 |
2001年 | 240篇 |
2000年 | 238篇 |
1999年 | 275篇 |
1998年 | 234篇 |
1997年 | 220篇 |
1996年 | 210篇 |
1995年 | 184篇 |
1994年 | 176篇 |
1993年 | 150篇 |
1992年 | 139篇 |
1991年 | 121篇 |
1990年 | 86篇 |
1989年 | 80篇 |
1988年 | 64篇 |
1987年 | 50篇 |
1986年 | 30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23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9篇 |
1977年 | 5篇 |
1976年 | 8篇 |
1973年 | 4篇 |
195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是中国南大洋调查研究的传统优势海域与重点区域。围绕夏季表层水、冬季水、陆架水、绕极深层水、南极底层水、普里兹湾底层水、冰架水等研究海区主要水团的特征和分布,总结了前人在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基于调查资料开展的水团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研究表明,前人在对陆架水的示性指标界定上,将陆架水是否区分为高盐陆架水和低盐陆架水存在较大争议,在高盐陆架水和普里兹湾底层水的定义上存在重叠;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绕极深层水向南可以伸展到普里兹湾的陆架区域,也没有发现在普里兹湾附近海域生成南极底层水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62.
“4D”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4D”(即数字地面模型、数字正射影像、数字栅格地图和数字线划地图)系列产品的生产流程、关键技术、及其在耕地保护、防灾减灾救灾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63.
为检验震源机制解谱聚类方法的实用性,选择新丰江库区为研究区域,利用FOCMEC方法反演了该区域2012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ML2.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对其进行了谱聚类分析,最终获得该区域7种震源机制解类型;通过分析每种类型的震源机制解特征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震源机制解类型分布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1)新丰江库区地震破裂类型以正断型为主,兼有部分倾滑分量,其次为走滑型;(2)不同类型的震源机制解具有区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不同的构造背景影响,反映了新丰江库区地震活动和构造特征之间的关系;(3)不同类型震源机制解所描述的断裂分布反映了峡谷及大坝区库水渗透的构造条件,解释了区域地震频发的可能原因;(4)每种类型的震源机制解在研究时间范围内数量变化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64.
福建明溪上地幔热结构及流变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采自福建明溪的幔源包体样品的详细研究,建立了该区上地幔的地温线,探讨其流变学特征。所获地温线高于大洋地温线,但稍低于中国东部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地温线。由该地温线推导的壳幔边界为38km左右,但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在32km左右即已开始出现,表明存在上地幔物质的底侵作用。同样,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和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包体平衡温度有所重叠,表明两者不是截然分开,其间存在有5 ̄10km的过渡带。包体的变形特 相似文献
65.
Lateral extrusion along the Altyn Tagh Fault,Qilian Shan (NE Tibet): insight from a 3D crustal budget 下载免费PDF全文
Feng Cheng Marc Jolivet Guillaume Dupont‐Nivet Lin Wang Xiangjiang Yu Zhaojie Guo 《地学学报》2015,27(6):416-425
The lithospheric strike‐slip Altyn Tagh Fault has accommodated hundreds of kilometres of displacement between the Qaidam and Tarim blocks since its Eocene reactivation. However, the way the deformation is accommodated in the Qilian Shan and further east remains uncertain. Based on 360 km of north‐eastward migration of the relatively rigid Qaidam block along the Altyn Tagh Fault and 3D isovolumetric balancing of the crustal deformation within the Altyn Tagh Fault–Qilian Shan system, we demonstrate that 250 ± 28 km (43.8–49.4%) of N20E directed crustal shortening and an additional ~250–370 km of eastward motion of the Qilian Shan crust must be accounted for by strike‐slip faulting in the Qilian Shan and crustal thickening in the Qinling area, as well as by extension in the adjoining North China block graben systems. 相似文献
66.
Jyh-Woei Lin 《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2013,6(4):1091-1100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can be used to process GPS ionospheric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data on a monthly basis to identify early earthquake-associated TEC anomalies. PCA is applied to GPS (mean value of a month) ionospheric TEC records collected from the Japan GEONET system to detect TEC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10 earthquakes in Japan (M?≥?6.0) from 2006 to 2007.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PCA was able to discriminate clear TEC anomalies in the months when all 10 earthquakes occurred. After reviewing the months when no M?≥?6.0 earthquake occurred but the geomagnetic storm activity was present,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maximal principal eigenvalues PCA returned for these 10 earthquakes indicate earthquake-associated TEC anomalies. Previously, PCA has been used to discriminate earthquake-associated TEC anomalies recognized by other researchers who found that a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between large earthquakes and TEC anomalies could be established in the 5 days before earthquake nucleation and in 24 h before earthquake; however, since PCA u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ncipal eigenvalues to determine earthquake-related TEC anomalies, it is possible to show that such anomalies existed earlier than this 5-day statistical window. In this paper, this is shown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PCA to one-dimensional TEC data relating to the earthquake of 17 February 2007 (M?=?6.0). The analysis is applied to daily TEC and reveals a large principal eigenvalue (representative of an earthquake-associated anomaly) for 02 February, 15 days before the 17 February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67.
洞穴沉积铀含量及其同位素初始234U/238U[(234U/238U)0]变化均与过去气候环境变化关系密切。文章分别对石笋中U含量和(234U/238U)0的气候意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多数研究认为洞穴沉积U含量和(234U/238U)0可能指示土壤湿度和有效降水变化。然而,不管是对洞穴沉积的U含量还是(234U/238U)0,其气候环境意义解读还存在两种观点。但无论如何,这些研究成果都显示了洞穴沉积的U含量和(234U/238U)0是研究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替代指标。在未来的研究中,除了土壤环境和过程,还应关注U来源的相对贡献变化和其他微量元素与U元素的关系。这一指标可能在对东亚地区的大气粉尘活动和冬季风演化、地表生物量的变化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8.
在进行多次外循环更新的增量分析框架下,前一次极小化迭代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可提供给下一次极小化做预调节。该文在GRAPES全球四维变分同化系统中对极小化算法——L-BFGS算法实施了这种预调节,通过全观测的个例试验和批量试验进行评估,发现进行预调节后L-BFGS算法的收敛效率得到明显提高,而且在1个月的循环试验中表现十分稳定。该工作可以帮助GRAPES全球四维变分同化系统有效减少极小化的迭代次数,有利于满足业务化运行的时效要求。另外,间隔6 h和间隔24 h的两次4DVar分析对应的海森矩阵变化不大,因此,前一时刻极小化过程产生的信息提供给后一时刻的极小化进行预调节也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69.
70.
在流星分析和t-S点聚分析的基础上,在台湾东北部IS断面和东海中部PN断面上选取适当的纵剖面作为分界面,将以面分成东、西两侧,计算了界面两侧的海水交换星。结果表明:1.东海陆架区海水交换可归纳为两种类型,即“穿插型”和“进退型”。2.参与分界面处海水交换总量的年平均是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黑潮水向陆架区输运量为0.58×106m3/s,陆架水向黑潮刚输运量为0.84×106m3/s;参与交换的总量为1.42×106m3/s.3.相对输运量计算结果表明;黑潮水对陆架区水文状况的影响是冬季最强,秋、春季次之,夏季最弱,而陆架水对黑潮区水文状况的影响是夏季最大,秋季次之,春季和冬季最小。 相似文献